在教育公平與技術賦能的雙重驅動下,作為成都數字學校的遠端學校,通過“直播 + 雙師”模式重構了小學音樂教育生態,突破了傳統單向傳輸的限制,構建了一個師生共創、資源互通、文化共融的動態教育系統。這一轉變不僅從“輸血式幫扶”轉向了“造血式共生”,還通過數字技術的有效應用,提升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和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共生共創教育生態的協同邏輯
生態教育理論突破了傳統教育的線性思維范式,強調教育系統作為有機生命體的動態平衡特性。在教學實踐中,學校依托成都數字學校的音樂直播資源,通過“直播 + 雙師”的模式構建了小學音樂教育場景下的四維關聯結構:主體層由雙師協同(主講教師和遠端教師)、學生及家長組成的多主體網絡;資源層涵蓋標準化課程與生成性內容,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雙向流動;技術層包括5G直播、互動展示和數字分析等構成的技術矩陣;文化層則融合了制度文化、地域文化和數字文化的嵌套式影響。這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不僅促進了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還增強了教育過程中的互動性和參與感,進一步推動了音樂教育的創新與發展。
“直播+雙師”教育生態構建路徑
傳統“直播課堂”以單向知識傳輸為主,學生參與度低,技術賦能有限,忽視師生互動與文化生成,難以實現“有溫度的美育”。為突破城鄉資源壁壘與情感交互限制,“直播 + 雙師”模式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生態為邏輯,通過主體協同、資源循環、技術沉浸與文化融合四重路徑,構建共生共創教育生態。
主體協同:師生角色的生態化重構。在“直播 + 雙師”教育生態中,技術賦能推動師生從“功能固著”轉向“動態共生”。主講教師從“知識權威”到“創意導師”,教師帶領學生感受小步舞曲的風格,通過直播示范舞步,引導學生小組編排,激發其創作靈感。遠端教師從“課堂管理者”到“在地化引導者”,組織學生利用已有的樂器編排舞蹈或者其他律動方式隨歌曲表演。學生則從“被動接受者”到“生態共建者”,通過彈幕提問、課后上傳作品等方式參與課程優化。
資源循環:標準化與生成性的雙向循環。教育資源的單向輸送模式制約著城鄉教育公平的深度實現,破解這一困局須構建“標準化供給一在地化生成一反哺式更新”的雙向循環機制。在“直播+ 雙師”模式下,精品課程資源通過直播平臺實現全域覆蓋,確保資源分配公平性。線上名師與線下輔導教師緊密協作,打造高效、互動性強、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遠端師生創作的作品被系統化納入資源庫,形成“輸入一再造一再輸入”的生態閉環。
技術沉浸:實時交互與數據驅動。教學實踐中,學校從教學中心到信息化中心構建全鏈條支持體系,覆蓋課堂管理、分層指導及情感支持等維度,確保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精準響應。教師設計了互動功能,如即時問答、小組討論等,增強了課堂的互動性和參與感。在課后評估環節,學校構建了多模態教學評價框架,涵蓋學習者滿意度測評、學業表現追蹤及師生評議等模塊,及時收集反饋,為后續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形成“實施一監測一改進”模式,確保教學效果。
文化融合:本土認同與跨域共享。在“直播 + 雙師”教育生態中,技術成為激活本土文化基因的工具。學生在跟隨線上名師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在歌曲創編環節嘗試用AI編曲將本地民歌改編成現代交響樂版本,既保留了原生態唱腔的韻味,又加入了電子音樂元素。這些數字資源反過來豐富了城市學校的課程庫,增強了學生的地域認同感。此外,技術還搭建了一個文化對話的平臺,遠端學生可以展示傳統變臉技藝,而直播學校則通過視頻創作合成跨時空的表演,創造出一種“技術賦能文化互鑒”的新型美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