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芳,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南省121第一層次人才,博士生導師,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兼任全國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持國家級課題5項、省重大招標項目1項,研究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1;在《教育研究》等刊發表論文200余篇,有50余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教育學》等全文轉載,并有10余篇被《新華文摘》等轉載;出版10余部學術著作。
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對于我們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得出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能從個人切身性的生命經驗出發,開啟進入好的教育的門徑。
教師之為教師,與學生的存在密不可分,是學生讓教師顯現為教師。一旦離開學生,教師就成了缺乏實際內容的空洞符號,就不足以顯現為真實的教師存在。換言之,教師之為教師的獨特生命存在顯現在師生關聯的結構之中,顯現在師生關系的結構之中,持續地甚至是無條件地朝向學生,成為教師的基本生命姿態。
如果說朝向學生,乃是教師基本的生命姿態,那么,學生之為學生的生命姿態是什么?是不是朝向教師?在一定階段,特別是在個體啟蒙階段,教師在孩子心中具有至高的地位,教師成為知識的代名詞,朝向教師也成為孩子愛上學習的基本表現。但我們需要意識到,教師的意義乃是橋梁,目的是把學生引向更高的學習事物之中。正因為如此,學生在教育情境中的基本生命姿態并不是朝向教師,而是朝向更高的學習事物。朝向學習事物,才是學生之為學生的基本生命姿態,即“向學性”構成學生生命的本質特征。
正因為如此,教師的意義就是通過有效的師生交往來喚起學生朝向學習事物,激勵學生的“向學性”。教育就其實質而言就是一種師生的交往,好的教育發生于彼此的依戀之中。當然,首先是教師對學生的依戀,它會成為學生對教育的依戀的起點和生長點。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常言“以生命為本”,都是需要實實在在立足于師生交往,并實現于師生交往之中。“以生命為本”并非一個空洞的口號,需要實實在在地把生命融匯進去,以生命來喚醒生命。教育的根本在于交往,其含義就在此,教育的靈魂就是教師跟學生在一起的方式,這是根本性的,學知識不過是在一起的具體實踐方式而已,或者說是師生在一起的活動方式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此時此刻我們在一起,通過這個東西連接在一起。如果說學知識是可見的部分的話,那么師生在一起就構成了知識學習背后的生命基礎。
教師的教育實踐,究其實質而言就是我們跟學生相處的方式,成為好教師就是我們真正和學生在一起,并且享受跟學生在一起。生命的共同成長,就是了無痕跡地和學生們在一起,相互欣賞,彼此融通,相互促進。此時,共同成長就會自然發生。這里涉及我們如何看待師生和諧與師生關系和諧之間的差別。我們現在關注的重點更多地是師生關系的和諧,如相互有禮貌、彬彬有禮等,但這并不是師生的和諧,也即實際師生交往的和諧。所謂師生和諧,就是我們彼此在一起,并且和諧地在一起,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我是在教你,學生也沒有意識到你是高高在上的教師。由此,師生關系從外在的和諧轉向了內在的和諧。這才真正構成了理想的教育。
因此,好的教育的實質就是師生在一起共同分享美好事物的經歷。從根本來講,教育就是一種跟學生在一起的方式,最好的教育是能夠充分地激勵學生的生命,讓學生找到生命感。何為生命感?生命感其實就是生命的歷史,展開在時間和空間里面,空間表現在各種事物都跟自我有聯系,即一種橫向的擴展;縱向的擴展即時間,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經歷融匯在當下。人與世界的充分聯系,孕育著個體充分的生命感。生命感要有內容,有生命的具體內涵,也要有溫度、寬度和必要的高度。當然,激勵學生的生命,讓學生找到生命感,對于教師來講,既是方向也是挑戰。把生命融匯在師生交往中,讓師生在一起煥發生命的活力,這應該成為好教師的自覺追求。
那么,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教師?好教師的那種對學生生命的自覺追求,依賴于好教師意識深處對于教育家精神的深刻領悟,對于師生和諧交往、和諧地在一起背后生命基礎的依戀。因此,成為一個好教師,很重要的就是依戀,即從內心升出一種對學生生命的依戀以及由此而來的努力成全學生生命的美好想象。依戀一個事物的時候就會從內心去愛那個事物,去想象那個事物,即我們常言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對學生的愛,會使一個教師變得聰明起來,激發自身的教育潛能。當我們對學生充滿愛意的時候,會激勵你,能夠喚醒你的注意力和生命潛能,將你的教育智慧調動起來。愛也會讓你專注,在課堂上專注于學生,自然而然,我們的教學智慧就會被激活。正因為如此,好的教育其實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只有當我們跟學生發生了一種真正的交往,將自我融匯進去,才會從內心生出一種對好教育的切實想象,并轉化成具體而微的交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