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強調,“語文學習任務群”要“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統編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單元學習任務,它指向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核心知識與核心能力等,所以,教師在單元教學實踐中設計學習任務時,要將教材中“單元學習任務”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本文以統編教材中的單元教學為例,闡釋在教學實踐中學習任務的設計與實施。
學習任務要富有趣味性
教師應借助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內驅力,設計出能激發學生強烈表達與參與欲望的學習任務,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與張力,充滿深度與溫度。學習任務要具有實踐性,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任務情境,助力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的完成。
例如,筆者在講完《赤壁賦》后布置了學習任務:“請你拍下身邊最美的瞬間,并配以相應的文案,發一個朋友圈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感悟。要求能夠做到融情于景,并蘊含一定的‘理’,且富有正能量。”這個學習任務不僅符合單元學習的基本要求,還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既能落實“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核心素養,又能在學以致用中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既提升了媒介素養,又讓學生深切領悟到詩詞的魅力。學習任務的創新設計要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以確保學習活動充滿語文學習的價值與意義,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學習任務要彰顯挑戰性
所謂挑戰性,就是要求學習任務的設置要有相應的難度和探究的廣度。這種學習任務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進而使其順利完成學習任務。這也契合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設計挑戰性學習任務時,要與教材中單元學習任務的要求相吻合,要基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經驗與能力,讓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教師要設計有探究意味的學習任務,助力學生多維度理解學習內容。例如,教師在講《鄉土中國》時,布置的一個任務是“用《鄉土中國》中的理論觀點解讀你所熟悉的文學作品中或現實中的相關現象”。梳理出的學習任務有“王熙鳳身為賈府管理者,為什么可以不識字?請結合《鄉土中國》中的有關章節進行解釋”“請用《鄉土中國》中的觀點解讀電視劇《幸福到萬家》中“婚鬧風波’的處理方式”等。這類有深度的學習任務能加深學生對《鄉土中國》這部作品的再認識,更能提升學生運用《鄉土中國》這部作品中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作品本身的理解上。
學習任務要富有邏輯性
邏輯性思維在語文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實施單元教學時應立足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結合語境或情境,設計出有梯度、有層次的學習任務,任務之間要有一定的關聯性、邏輯性,讓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經歷多次思維爬坡。例如,教師設計一節以“感受邊塞魅力”為主題的課,環節一是“入邊塞”,學生展示關于《燕歌行》的票根并依據標準進行投票;環節二是“識邊塞”,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以單一人物視角準確還原詩歌部分內容;環節三是“知邊塞”,學生找出詩歌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對不同人物表達的思想感情,繪制詩歌感情思維導圖;環節四是“游邊塞”,學生運用本節課學習的鑒賞方法,鑒賞詩歌《隴頭吟》。從“入”到“識”,再到“知”,最后到“游”,教師通過有梯度、富有邏輯性的教學環節,既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又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表達,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學習任務要富有浸潤性
浸潤性是指學習情境下學習任務完成的過程要有“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功能,以此來生成智慧的啟迪。任務情境要具有真實性,能夠給學生以良好的文化浸染與熏陶。高中語文的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教材整合能力,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敏銳地尋找“潛藏”的可以浸潤、感染學生的素材,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統編高中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任務群,選文中蘊含著孔子、孟子等人的智慧。所以,教師把“汲取諸子智慧,將諸子思想轉化成立身處世的準則,撰寫家訓,自覺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作為教學重點,進而設計出一個項目式的學習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于2022年1月1日開始施行,每年5月15日家庭教育日所在周為家庭教育宣傳周,我們預計在2023年的家庭教育宣傳周設計“家訓分享”環節,分享大家的家訓。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自由“出入”文本,從先秦原典中汲取營養,將其轉化為家訓,進而內化為立身處世的準則。這一過程如春風化雨,涵泳心靈、培育人格,讓學生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綜上,若想讓語文教學充滿溫度,教師需要依據課標與學情,設計出富有趣味性、挑戰性、邏輯性、浸潤性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學科素養。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督導學會教育科研課題2024年度一般課題“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高中語文單元學習任務設計與實施的研究”(編號:BESA2024YB15065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