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一)鄉土文化的內涵與發展
鄉土文化作為鄉村的靈魂和根脈,是極具地方特色和地方傳統文化的民間形式,承載著十分豐富的歷史記憶和社會價值觀,對于鄉村振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和文化基石。鄉土文化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道德觀念和人文精神,能夠增強人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促進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1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既有利于人們樹立文化自信,又有利于激發鄉村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動力。同時,鄉土文化也是鄉村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教育和傳播鄉土文化,可以培養年輕一代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因此,鄉土文化的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城市文明涌入鄉村,中國農村正發生著一系列深刻的變化。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許多鄉村人民選擇到城市務工或永久定居在城市。在經濟條件變好的同時,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許多人對于鄉土文化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人們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如旅游、教育、藝術等,來體驗和傳承鄉土文化。在現代社會,鄉土文化觀念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一方面,人們繼承和保護鄉土文化;另一方面,人們也積極融入現代元素,創新鄉土文化表現形式,使其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和需求。鄉土文化的發展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有助于促進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有利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能夠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財富,因此,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高校鄉土文化傳播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內在邏輯
中國鄉土文化源遠流長,鄉土文化教育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高校作為知識和文化的聚集地,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咨詢,并為其發展注入動力。近年來,我國鄉土文化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課程建設在高校中穩步推進,各種形式的鄉土文化教育活動層出不窮,深刻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一方面,這體現在課程設置上。一些高校開設了與鄉土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甚至將其納入必修課程體系,以確保學生能夠接觸并深入了解鄉土文化;另一方面,這體現在課程資源上。高校積極開發教學資源,包括編寫專門教材、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建立鄉土文化教育實踐基地等。這些豐富的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途徑,有助于他們更全面地了解鄉土文化。
高校鄉土文化傳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高校作為教育活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在文化研究、創新和傳播等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通過發揮這些優勢,高校可以幫助社會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向學生闡釋和傳播鄉土文化,推動優秀鄉土文化的傳播。這種文化傳播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鄉土文化的獨特性,還能夠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鄉村振興為高校鄉土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動了鄉村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全面進步,為高校鄉土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豐富的資源。高校可以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各項活動,通過結對幫扶、鄉村支教、文化創新等方式,將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引入鄉村,助力高校教育發展。2同時,鄉村振興也為高校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和研究課題,有助于高校深人了解鄉村社會的文化需求和發展趨勢,進一步推動鄉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二、高校鄉土文化傳播的價值意蘊
(一)有利于提升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
鄉土文化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人文歷史的精神內涵,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3]
當代學生的情感需求多樣,樂于接受多樣化的文化,因此,高校向學生普及積極向上的鄉土文化,主動引導學生學習鄉土文化,可以使學生對鄉土文化產生認同感。這是大學生情感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將鄉土文化中古圣先賢的事跡融入課堂教學,可以讓鄉土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將古圣先賢的價值觀念和信念外化于行、內化于心,從而培養高校學生的高尚人格。
(二)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高校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通過傳播鄉土文化,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鄉土文化通常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民俗傳統,高校通過對地方特色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傳播與研究,可以使鄉土文化元素被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從而避免了文化的流失與遺忘,達到傳承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學生通過系統地學習和了解鄉土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從而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認同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
首先,鄉土文化傳播能夠引導學生更加自覺地關注、學習和傳承文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意識到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形成對文化的自覺認識和尊重;其次,高校鄉土文化傳播還能夠促進文化多樣性和文化交流。通過了解和傳播不同地區的鄉土文化,學生會更加包容和尊重其他文化,形成開放、多元的文化觀念。這種文化交流不僅有助于增進不同地區之間的了解和友誼,還能夠推動文化的共同繁榮和發展;最后,高校鄉土文化傳播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加多元的文化形態。在比較和鑒別中,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本國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從而更加堅定地樹立文化自信。
(三)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又要鑄魂。優秀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魂脈,也是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后備軍。
第一,為鄉村振興培養創新型人才。高校鄉土文化傳播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而且能夠推動文化的創新。在傳播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和審美趨勢,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種創新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還能夠為鄉村文化的發展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動力,推動鄉村文化的繁榮和進步;第二,為鄉村振興培養優秀教師。高校通過鄉土文化傳播,可以幫助師范生更好地理解和認同鄉土文化。這有助于培養他們對鄉村教育的情感和責任感,從而更愿意投身鄉村教育。
三、當前創新是高校鄉土文化傳播的有效切入點
(一) 鄉土文化傳播途徑單一
高校是鄉土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但往往由于課程設計、教學體系、傳播途徑設計不充分等因素,導致鄉土文化傳播途徑略顯單一。一方面,部分高校在鄉土文化傳播課程體系的建設上存在不足,具體表現為開設的課程缺乏多樣性,僅限于在農林相關專業開設。此外,鄉土文化傳播的內容不夠豐富,難以滿足學生深入學習的需求,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熱情與興趣;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缺少鄉土文化傳播經驗,導致文化傳播僅僅浮于表面,學生難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校園文化構建中,一些高校雖然融人了鄉土文化元素,但缺乏對鄉土文化概念的深入探討,未能形成完整的校園文化體系。當前,部分高校未能觸及鄉土文化傳播的本質,從而導致鄉土文化傳播力度不足,削弱了鄉土文化教育的實際效果。
(二)創新高校鄉土文化傳播路徑是時代所需
創新高校鄉土文化傳播路徑,有助于在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同時滿足學生對于文化多樣性的需求,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動力。
首先,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靈魂。通過創新高校鄉土文化傳播途徑,可以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推動鄉土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與發展,創造更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其次,在現代社會中,學生對于文化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創新高校鄉土文化傳播途徑,可以滿足學生對于鄉土文化的興趣和需求,提升其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5最后,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通過創新傳播途徑,可以有效利用鄉土文化的育人價值,為鄉村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為鄉村振興注人新的動力。
四、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鄉土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
(一)鄉土文化傳播主體:樹立文化創新意識,升華鄉土觀念
從學生層面來看,高校大學生作為時代新人,是鄉土文化傳播的重要主體之一,應自覺樹立鄉土文化創新觀念。學生需要從認知層面進行轉變,致力于構建全面且深入的鄉土文化知識體系。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鄉土文化,打破對鄉土文化的刻板印象,積極主動傳播鄉土文化。在此過程中,學生需提升文化辨別能力,汲取精華,摒棄其糟粕,堅持守正創新。這要求學生既堅守鄉土文化,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鄉土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此外,學生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以優秀鄉土文化為思想武器,講好鄉土故事,有效傳播并創造性發展鄉土文化,確保鄉土文化得以延續。同時,學生應深入鄉村進行實踐探索,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鄉土文化的內在意蘊,感受其蘊含的深厚鄉土情懷,推動鄉土文化進一步升華,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意義。
從教師層面出發,在高校中推進鄉土文化傳播是鄉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巧妙地將地域特色融入鄉土教育,確保教學內容緊密貼合當地鄉土文化的實際狀況,以滿足我國地域遼闊、情況多樣的特色。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現場觀看鄉土文化藝術表演,通過這種方式顯著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學生可以成為鄉土文化新的受眾群體,推動鄉土文化朝著大眾化方向發展。在高校開展鄉土教育,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要將高校視為推動鄉土教育社會化的基礎平臺,致力于將地方高校打造成為鄉土教育的核心陣地。同時,教師的鄉土教育實踐應朝著社會化、常態化的目標不斷邁進,以促進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學校層面應加強對鄉土文化在校園內部傳播的重視程度,重視鄉土文化在校園內部的傳播。每所地方高校都與地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地區不同,地方特色也不同,因此,學校應依托地方特色,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校園文化,充分利用鄉土文化傳播的資源和條件。從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來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有責任在學生步入社會之前,培養其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從社會影響來看,高校扮演著在社會中傳播與擴散鄉土文化的重要角色,那些剛剛畢業、步入社會的學生理應成為鄉土文化的二次傳播者,進一步推動鄉土文化的廣泛傳播。
(二)鄉土文化傳播客體:延續鄉土血脈,建設文明鄉風
鄉土文化傳播的客體主要是指鄉土文化本身及與其相關的各種表現形式和載體,包括但不限于傳統藝術與手工藝、鄉土知識與民俗文化、古建筑與鄉村景觀、特色美食與鄉土物產以及鄉村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高校在進行鄉土文化傳播時,應將這些客體作為重點,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并傳承鄉土文化。
第一,學校要挖掘鄉土文化的價值。鄉土文化更多是對鄉村精神的傳承,要使鄉土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就要找到其中的契合點。例如,鄉土文化中蘊含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傳統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好契合,二者融合發展有利于推動鄉風文明深入人心。高校可以圍繞學校所在地的鄉土資源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如分析、解讀、學習當地的民居、節日、地名、民族等文化現象,以此引導學生展開對自己家鄉文化現象的思考,從而樹立正確的鄉土文化價值觀。
第二,高校可以把鄉土文化融入教學。一方面,高校可以開設專門的鄉土文化課程,如“地方歷史文化”“鄉土民俗研究”等,系統介紹鄉土文化的起源、發展、特點和價值;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將鄉土文化融入專業課。在文學、歷史、藝術等相關專業課程中融人鄉土文化元素,如在文學課上講述地方文學作品,在歷史課上探討地方歷史事件。融入過程中要注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更多學生樂于了解鄉土文化。
(三)鄉土文化傳播途徑:借力網絡傳媒,拓展第三課堂
第一,積極開發具有鄉土特色的教材,將鄉土文化融人課堂。高校團隊可以依托地方鄉土文化組織,編寫具有當地特色的鄉土文化教材。課堂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需立足各地文化特征,不斷豐富課程體系。在這一過程中,要深入挖掘鄉土文化蘊含的豐富資源,確保鄉土文化內容有效融入課堂教學。同時,應將專業課程與鄉土文化傳播有機結合,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以促進學生對鄉土文化的全面學習與理解。
第二,拓展鄉土文化傳播路徑,充分實現鄉土文化育人目的。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適時運用情景教學法、講授法、演示示范法等教學方法,將本土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從而提升鄉土文化的育人成效;其次,學校可以建立一些鄉土文化傳承基地,用于展示鄉土音樂藝術等,引導鄉土文化和民俗走進學校;最后,可以將鄉土文化融入高校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開設相關課程和工作坊,邀請鄉村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等進校園傳授技藝,培養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知和熱愛。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鄉村實踐,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第三,借力網絡傳媒,融入第二課堂,創新開拓第三課堂。首先,利用網絡傳媒進行宣傳。一方面,可以構建鄉土文化展示與宣傳平臺。例如,在校園網絡、廣播電視節目和手機終端開辟鄉土文化展示頁面或欄目,以視頻、音頻、圖像、文本等多種媒體形式展示和宣傳鄉土文化;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建立鄉土文化網絡傳播共同體。通過網絡與外界建立聯系,搭建一個網絡文化傳播系統,與其他學校共同開展校際活動,促進特色校園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次,要將鄉土文化融入第二課堂。學校應發揮媒體平臺優勢,采用慕課或微課的形式,讓學生在線學習鄉土文化教學內容。線上教學要注重宣傳和推廣鄉土文化,講述鄉村故事,展示鄉村風貌,從而激發高校學生的鄉土情懷和文化認同感。同時,老師在課堂上應豐富教學案例,使鄉土文化更加靈活和多樣,激發學生學習鄉土文化的興趣;最后,豐富鄉土文化傳播渠道,創新開拓第三課堂。學校應與地方政府、企業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建立鄉土文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資源。此外,學校可以邀請當地的非遺文化傳承人、專家等進校園進行講座或指導,加深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五、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探索高校鄉土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更是推動鄉村振興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鄉土文化傳播主體要樹立創新意識,積極挖掘傳播客體的價值,學校也要積極拓展第三課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鄉土文化在高校傳播,從而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促進鄉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譚思坤.鄉村振興戰略下貴州高校鄉土文化傳播路徑研究[J].營銷界,2021(09):13-14.
[2] 丁楊.優秀鄉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3.
[3]戴云,王洪軍.高校人文素質與鄉土文化教育芻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03):104-105.
[4] 周文斌,蔣小芳.優秀鄉王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與路徑探析[J].南方農業,2022,16(12):150-153.
[5] 馬富科.鄉土文化傳承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國果樹,2023(10):156.
[6] 胡越慧.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研究:以溫州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0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