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11個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通過研學旅行,學生可以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知識、提升技能、增強自主與合作意識,從多方面實現綜合與實踐活動課程的自標和價值。在新課程、新教材(“雙新”)背景下,學科教學目標更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新高考也更關注學生多學科知識在真實情境中的遷移應用。為此,跨學科視角的研學以學科內容為導向開展研學活動,有利于引導學生深人學習,使學生能夠靈活應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加強自我認知,培養學生未來生活及職業預備所需的核心素養,助力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終身發展。
一、鄉土課程資源開發的跨學科研學課程設計概況
2013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2]嚴立明認為,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學生在歷史學科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將歷史課程知識與其他課程知識有機整合,圍繞某個具體學習主題,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聚焦跨學科問題的解決而開展的探究性學習活動。[3]
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課程目標實現,能夠服務于課程的資源的總和。鄉土課程資源是學生身邊的資源,學生較為熟悉。利用鄉土課程資源開發研學課程,對學生的素養培養有重要作用,對教師成長也有重要價值。《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作為歷史教師,應當加強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積極、充分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歷史課程資源。[4]
綜上,筆者認為,基于鄉土課程資源開發的歷史跨學科研學課程是指利用地方的課程資源,將歷史課程知識與其他課程知識有機整合,在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下進行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教師通過研學旅行活動等方式,將課上的鄉土知識和課外的研學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研究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不斷提升自身素養。
二、鄉土課程資源開發的跨學科研學課程設計
(一)鄉土資源的挖掘與整合
鄉土資源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具有地域特色、歷史傳承、文化內涵的資源。在歷史課程中,鄉土資源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近年來,我國歷史課程改革強調鄉土資源的挖掘與整合,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在研學課程中,教師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傳承文化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歷史、認識歷史的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田野調查,查閱地方史志、檔案資料等文獻資料及訪談當地年長者,通過口述史料等方式挖掘本地的鄉土資源,再進一步篩選具有教育價值的鄉土資源,將其與歷史跨學科研學相結合,確定鄉土研學主題、點位及相關學科,形成特色研學課程。鄉土資源的挖掘與整合的一般思路如圖1所示。
圖1鄉土資源的挖掘與整合的一般思路
蒲廟鎮是廣西南寧市邕寧區下轄鎮,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可以研究的內容很多,有融山嶺之景、園林之景、江水之景、市肆之景于一體的國家4A級景區蒲津公園,有以軟、滑、香及與眾不同的微酸口味而聞名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榨米粉等。筆者精選蒲廟鄉土資源,開發跨學科研學課程(見表1)。
(二)鄉土研學課程設計理念
1.以鄉土為紐帶,聯結歷史與當下
教師通過挖掘本地歷史遺跡、民俗文化、口述史料等資源,將“大歷史”融入“小鄉土”,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理解歷史發展的連續性與多元性。如在課程設計時,教師可以精選蒲廟鄉土資源,開發跨學科研學課程。
表1蒲廟鄉土研學主題、地點及相關學科
2.跨學科整合,打破知識壁壘
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教育者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智能類型設計教學活動,可采用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方式開展鄉土研學課程,以歷史學科為軸心,結合地理、語文、生物學、音樂等學科視角,形成多維度分析框架。如蒲廟鄉土研學課程使用跨學科研究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基本科學素養,側重于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致力于將研學與鄉土文化緊密結合,綜合各學科的優勢,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
3.實踐育人,培養核心素養
教師通過田野調查、口述訪談、合作探究等活動,強化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合作探究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在實踐中育人。
(三)鄉土研學課程設計思路
本研學課程旨在用跨學科視角挖掘鄉土研學資源,以學科融合的思路設計并實施課程,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基于此,筆者整理了利用鄉土資源,開展歷史跨學科研學課程的設計思路(如圖2)。
圖2歷史跨學科研學課程設計思路
按照歷史跨學科研學課程設計思路,教師設計蒲廟鄉土研學的課程主題和任務,制作蒲廟研學指導手冊,分發給學生。在研學活動中,學生利用指導手冊,在綜合性探究問題引導下,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鄉土研學活動。學生通過參觀蒲廟老街歷史文化街區、五圣宮、蒲廟圩市、蒲津公園等,親身感受蒲廟人民的日常生活,感受蒲廟精彩的文化內涵,形成對家鄉文化的認同,厚植家國情懷。
(四)鄉土研學課程目標
跨學科主題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在鮮活的實踐中,增強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探究的能力,不但注重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育,而且尤為強調學生在此過程中的交往與協作、探索與發現、實踐與收獲,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自主建構。5因此,在確立鄉土研學課程目標時,教師需要結合地方特色、教育需求和學生發展規律,注重實踐性、體驗性和文化傳承,通過“目標一資源一評價”閉環設計,讓鄉土真正成為“行走的課堂”。
在確定鄉土研學課程目標時,教師應充分考慮鄉土資源狀況。以蒲廟鎮為例,教師以蒲廟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濃郁多彩的民俗風情為載體,以注重體驗的具身認知理論為理念,設計帶有情境性、凸顯體驗性、體現探究性的跨學科研學課程,帶領學生探究蒲廟發展之路,品讀蒲廟的深厚文化,提升學生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實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樹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提前確定詳細的研學地點,進行實地考察,了解蒲廟的鄉土資源開發情況,結合課程標準,明確研學目標(見表2)。
(五)鄉土研學課程設計
課程資源是原材料,是解決“有什么”的問題,資源越多越豐富,選擇的余地就越大。[本課程依托蒲廟鄉土資源,從歷史跨學科學習視角開展蒲廟研學課程,規劃了八個研學主題:百年商埠,歲月騎樓;壯族八音,傳唱千古;五圣福臨,花婆送粥;百里邕江,建堤防洪;生榨米粉,那般風味;山明水秀,薈萃蒲津;圩市貿易,古今繁榮。具體的研學內容如表3所示。
表2蒲廟鄉土研學課程目標
續表
表3蒲廟鎮鄉土研學課程設計
續表
續表
三、結語
本文以蒲廟鄉土資源為依托,精選課程內容,進行歷史跨學科研學課程設計。鄉土課程資源作為“本地化知識”的載體,不僅能有效彌合學科壁壘,更能通過情境化學習激活學生的文化認同與批判性思維。歷史跨學科研學通過融合地理、語文、音樂等學科知識,重構歷史認知,培養復雜性思維與批判性分析能力。同時,研學項目推動學習方式革新,從知識傳遞轉向素養生成,提升歷史解釋力和社會參與意識,采用跨學科研學的形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跨學科開發鄉土資源、多學科融合教學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1-30)[2025-03-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的通知[EB/0L].(2013-02-02)[2025-03-1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3-02/18/content_3928.htm.
[3]嚴立明.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意涵、特征和實施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2(22):14-1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8.
[5]王志洪.跨界融合生長:基于研學實踐的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初探:以“南京城市印記·尋訪老下關”為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4(12):62-68.
[6]田偉才.從研學活動走向校本課程的進階路徑:以家鄉工業研學課程開發為例[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3(10):24-27,42.
(責任編輯:羅小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