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學期起,初中起始年級全面使用新修訂統編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新修訂教材”)。新修訂教材守正創新,穩中求進,在總體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略有變化。其中,大的變化是除“活動·探究”單元外,其他單元均設置了“閱讀綜合實踐”板塊。編者為何要設置“閱讀綜合實踐”板塊?其教學的關鍵是什么?如何落實這個教學關鍵?這些問題均需要教師深度思考與探索。
王本華認為:“閱讀綜合實踐”板塊依托該單元閱讀內容,以育人價值為抓手,以核心素養為目標,設計具有梳理、整理、關聯、融通為特征的學習活動,體現新課標所闡釋的語文綜合性、實踐性這些基本特征。也就是說,“閱讀綜合實踐”板塊設置的目的在于,破除單元學習內容零碎、分散的弊端,形成結構化學習內容;通過梳理、整合,建立課文之間的關聯,建構結構化學習路徑;并在特定的情境中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育人價值。
結構化思維的過程是將單元中分散、零碎的東西加以歸納和整理,使之條理化、綱領化。[2]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怎樣相互聯系的。運用結構化思維能夠促進“閱讀綜合實踐”板塊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筆者以新修訂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閱讀綜合實踐”板塊為例,以結構化思維為教學指導,進行實踐探索。
一、明確教學目標,建構結構化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的結構化就是以一種整體的、關聯的方式組織和構建學習內容。它是教師依據特定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調整、重組、拓展的結果。[3]
首先,“閱讀綜合實踐”板塊的學習內容應依從單元導讀的教學目標。單元導語是“總起”,交代單元學習的核心要素,而“閱讀綜合實踐”則是“總括”。單元導讀的教學目標為“閱讀綜合實踐”板塊教學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框架,確保學習內容能夠緊扣教學主題,不偏離教學重心。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導語提到:“本單元課文有小說、童話、神話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導我們換一種眼光來觀看世界。學習本單元,要在默讀中把握作者思路,調動自己的體驗,發揮聯想和想象,感受文學的奇思妙想尋找關鍵詞語以帶動整體閱讀,提高閱讀速度。”從單元導語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可知,本單元著力于“想象對于學生的價值”“運用想象和聯想的思維閱讀文本”“默讀中把握作者思路,強化整體閱讀,提升閱讀速度”等核心目標。
其次,“閱讀綜合實踐”板塊的學習內容應遵從單篇文本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閱讀綜合實踐”板塊時,應充分考慮單篇文本學習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在單篇文本學習中掌握的語文知識,是教學“閱讀綜合實踐”板塊的重要前提。本單元的文本有小說、童話、神話和寓言等,這四種文體的共性都是富有想象力,但每種文體在表現想象力的情節構建、語言表達、人物塑造等方面皆有不同之處。“閱讀綜合實踐”板塊不僅要整合各文本的共性,更要在梳理中辨清各文本的個性。
最后,“閱讀綜合實踐”板塊的學習內容應體現其自身任務的教學目標。相比于單元導讀和單篇文本的教學目標,“閱讀綜合實踐”板塊的教學目標與學習內容的關系更直接,兩者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閱讀綜合實踐”板塊的學習內容必須緊密圍繞其自身任務教學目標來設計和組織,以確保教學活動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本單元的三個任務以“想象”為核心概念貫通整個實踐活動,體現閱讀內容的整體設計。第一個任務體現本單元的人文主題一一用想象來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換一種眼光看待世界。第二個任務從寫作的角度改編課本劇,并合理運用想象,這是基于研讀“文本如何運用想象”后的讀寫融通。第三個任務通過真實的實踐活動,對改編的內容、表演感染力、想象是否合理做出客觀評價,是通過元認知策略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
三個核心任務一—閱讀、寫作與表演,在“閱讀綜合實踐”板塊中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共同構建一個結構化的學習體系。這一體系不僅強調任務間的協同作用,還注重每個任務內部的結構化設計。首先,閱讀內容結構化體現在根據單元主題“文本如何運用想象”,以及每篇課文獨特的教學價值,精心挑選并確定研讀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并關注教材提供的鏈接材料,掌握課文如何轉化為劇本的知識。這一過程旨在通過系統地梳理和深人研讀,幫助學生掌握想象在不同文本中的運用方式和效果,為劇本改編奠定基礎。其次,寫作內容結構化是在閱讀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選取適合改編的課文或片段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須關注想象的合理運用,這不僅是對閱讀學習成果的鞏固,更是對想象手法理解和應用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最后,表演內容結構化則是將所學的課文內容轉化為課本劇,通過分配角色、組織表演等方式進行呈現和評價。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還通過表演的形式使文本內容生動化、具體化,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三個任務在“閱讀綜合實踐”板塊中形成一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的結構化學習體系。由此,筆者建構了本單元“閱讀綜合實踐”的結構化學習內容(見表1)。
表1“閱讀綜合實踐”結構化學習內容

二、設置真實情境,確定結構化學習路徑
真實的學習情境要盡可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發生關聯,要反映真實生活,展現復雜而豐富的世界,有效激活學生相關知識經驗,使學生自覺融入情境,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引領學生深度理解、遷移和應用,提升其核心素養。[4本單元的“閱讀綜合實踐”自帶真實的情境任務一—表演課本劇。表演課本劇是學生頗感興趣的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感。為演好課本劇,學生需要寫好課本劇。在“選一改一演”的實踐活動中,學生遷移運用相關知識,并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產生新的思考,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進而在系統活動中形成結構化認知。
為有效完成情境任務,教師還需設計一條高通路的學習路徑。學生通過此學習路徑,在真實的情境中主動學習與建構知識,掌握學習活動背后的規律,形成學習路徑結構化。基于情境任務和結構化學習內容,教師可圍繞學科核心概念建構學習路徑(如圖1)。
梳理整合是情境任務的籌備階段,是學生零碎的閱讀經驗進一步結構化、系統化的過程。這與僅從單篇文章中獲得的概念理解相比,要豐富和深刻得多。應用建構是結構化知識的遷移,以第一個環節梳理整合為基礎。對課本劇的改編既是對閱讀本身的細化、深化,又是從讀到寫,以寫促讀的一種轉化。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合理的想象,增加符合人物言行的細節。如果沒有深度理解核心概念,學生則無法較好地完成此項任務。評價檢測是學習的邏輯閉環,在驗證中深化對核心概念的結構化認知。
三、提出驅動問題,設計結構化學習活動
驅動問題是基于情境任務,推動學習進程,引發學生語文實踐活動,激發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促進思維發展的具有導向性的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效改善學習的被動性。本單元“閱讀綜合實踐”板塊的三個任務分別對應三個驅動問題:(1)不同文體的想象特點有什么不同;其現實和想象有什么異同?(2)應選擇什么課文或片段改編課本劇,如何改編?(3)如何表演才能更好地忠實原文,讓想象合理,讓表演生動?
驅動問題(1)基于閱讀內容結構化的需求提出的,旨在引導學生深人思考不同文體中想象的特點和現實與想象的關系,從而加深對想象手法的理解。驅動問題(2)是基于寫作內容結構化的需求提出的,旨在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選擇改編材料,并如何運用所學的想象手法進行改編,以鞏固和提升對想象手法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驅動問題(3)是基于表演內容結構化的需求提出的,旨在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表演來忠實原文、合理展開想象,讓觀眾感受到生動的表演效果。它們分別對應閱讀、寫作和表演三個方面的學習任務,形成一個各有側重又互相補充的學習體系。
針對驅動問題(1),教師可引導學生先梳理表格,再分組討論(見表2)。
表2單元文本“運用想象”“想象和現實”的梳理

學生梳理不同文體的想象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提煉想象的特征,使學生從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認知。例如,神話小說和故事的想象通常涉及神靈、魔法和其他超自然現象,這些元素是神話的核心;童話更關注幻想、現實與幻想的交織以及象征性;寓言通常運用擬人和夸張手法,將動物或其他自然物賦予人的特性。有別于想象的差異理解,在現實和想象的關系上,除了要梳理不同文章的差異,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提煉不同文章的共性,尋找背后的規律,提升思維深度。這四篇文章雖然文體不同,但都通過虛構的形象、故事、情節來反映現實,或揭露現實生活中的丑惡,或贊美人間真情,或表達深邃幽遠的哲思。這樣先分后總的學習形態,有利于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結構化認知發展。
針對驅動問題(2),教師可參考“閱讀綜合實踐”任務二中鏈接材料的內容,明確選取的標準:有比較集中的矛盾沖突和生動有趣的情節,人物形象比較鮮明,適合在課堂上展演,等等。改編時應明確原文內容哪些值得保留,并基于原文人物形象,想象設計對話動作,舍去不重要的情節、人物,等等。比如,以《小圣施威降大圣》進行課本劇改編,教師先引入課本劇范文作為支架,引導學生仿寫、改編。
【學生改編】
地點:花果山
人物:真君;康、張、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將軍;李天王
真君前前后后亂趕,忽然見到“梅山六兄弟”正迎面趕過來。
四太尉、二將軍:(一齊擁至,大聲問)兄長,拿住大圣了嗎?
二郎真君:(略帶驚異)那猴兒才自變座廟宇哄我。我正要搗他窗柅,踢他門扇,他就縱一縱,又渺無蹤跡。可怪!可怪!
(“梅山六兄弟”四周張望,臉上露出驚愕的神色。)
二郎真君:(著急,并做出飛起狀)兄弟們在此看守巡邏,等我上去尋他。
(途中,二郎真君遇見那李天王高擎照妖鏡。)
二郎真君:(驚喜)天王,曾見那猴王嗎?
李天王:不曾上來。我這里照著他哩。
二郎真君:(遺憾嘆氣)他變廟宇,正打處,就走了。
李天王:(舉照妖鏡,照下四周,呵呵笑著)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個隱身法,走出營圍,往你那灌江口去也。
(二郎聽說,即取神鋒,回灌江口來趕。)
學生根據文本情境和人物特性,合理想象了人物的言行,為后續的表演增添了生動性;刪去了不容易表演的內容,比如“縱云駕云,起在半空”之類需要增加特效的畫面;舍去了本課不重要的角色“哪吒”。
針對驅動問題 (3),教師可引人跨學科知識“表演”和相關視頻,打通語文與表演的通道,引導學生開展具體的演出實踐活動。根據表演要求,筆者提供以下材料作為學生的學習支架。
【材料一】表演的注意事項:深入理解角色是關鍵,把握其性格、背景與目標,使表演更加真實有力。劇本分析需細致,了解劇情發展與角色關系,確保決策連貫,情感動作一致。身體語言與表情管理是傳達情感的工具,避免過度夸張,保持自然真實。聲音控制至關重要,練習音量、語調與節奏,適應不同場景情緒表達。
【材料二】引入1986年版《西游記》電視劇中“二郎神”與“美猴王”斗法的視頻片段。
三個活動以“想象”為探究源頭,引導學生探討本單元課文中想象的奇思妙用,并關注想象和現實的聯系,加強對文學形象、文學語言的感知和認知;以“讀一寫一演”融通的方式,整合學習內容、學習情境、學習形態和實踐活動,形成結構化任務,從而實現學科知識向核心素養的有效轉換。
四、運用評價量表,形成結構化評價體系
評價量表具備自我評估與定位的價值,讓學生能夠實時掌握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位置,這不僅幫助學生自我評估學習進度與成效,還為他們提供了明確的方向,確保學習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5在本次學習任務中,教師需要設計“課文一課本劇改編注意事項”“撰寫課本劇的要素”“課本劇表演打分規則”三個評價量表。
首先是“課文一課本劇改編注意事項”評價量表的制訂。課本劇作為表演劇本,有其自身特點,課文改編應遵從劇本的特點,借助教材鏈接材料師生共制評價量表(見表3),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一課本劇”如何轉換。教材鏈接材料具備學習支架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實現跨學科學習。同時,根據多元化評價主體理念,學生先自我反思再小組成員互評。
表3課文一課本劇改編注意事項

其次是小組制訂“撰寫課本劇的要素”評價量表(見表4)。與“課文一課本劇改編注意事項”評價量表不同的是,教材并沒有提供課本劇的相關知識。如果要求小組合作制訂,教師則需提供課本劇知識的相關材料。語文學習應聯結課堂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恰當地引入輔助資料,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認知廣度,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觀察小組成員的分工方式、討論程序和對不同意見的處理,關注學生在發言和傾聽時的規則意識和交際修養。作為三個任務中最核心的一環,評價主體有必要加入教師,這樣才便于教師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課本劇的創作。
表4撰寫課本劇的要素

最后由學生課外尋找資料,基于前兩次評價量表的制訂,先獨立實施再小組討論共同擬制“課本劇表演打分規則”評價量表(見表5)。此評價量表是對學生實踐活動的打分評判,是對學生最終成果展現的表現性評價,不僅是衡量學生成果的標準,也能讓學生反思課本劇的創作,深化對文本的理解。
表5課本劇表演打分規則

評價量表的介人,使學生的思維過程變得可視化。三個評價量表構成結構化的評價體系,是學習過程的助推器,是學習節奏的調節器,是學習成果的檢測器。所謂器為道用,三個評價量表既是評估的工具,也是學習的資源,能促使學生明確任務方向,并且認識到自身學習能達到的程度,以及努力的方向。學生在評價量表的引導下,進行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升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閱讀綜合實踐”作為新修訂教材的增加部分,顯示了初中語文教材的突破和創新。教師運用結構化思維進行教學內容、教學路徑、學習任務和評價體系的整合,破除了以往單元單篇各自為政、無法貫通,單元整體教學無抓手的碎片化教學的壁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本華.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修訂的變與不變:以七年級為例[J].語文建設,2024(15):4-10.
[2]陳家堯.實現結構化: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的核心[J].語文建設,2022(1):41-44.
[3]呂映.結構化:學習內容優化的關鍵[J].語文建設,2020(12):18-22.
[4]沈建忠.創設基于真實的語文學習情境:以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活板》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2022(10):23-26.
[5]謝欽南,章勤瓊,譚莉.項目式學習中的表現性評價量規及其應用[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4(11):51-55.
(責任編輯: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