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105(2025)01-0022-09
Interactive Practices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Campus W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ci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Ding (ZhejiangIndustryamp;TradeVocationalCollege,Wenzhou325oo3,China)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university“campuswals”haveemergedasacrucial digital platform for student interactin,oeringuniquepotential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duetoteiranonymityandopennessHoweverthe diversityanduncontrollbilityof theircontentposedualchallengesforgoveranceandguidance.Basedonthetheoreticalframework of precis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duation,thisstudyemploysanonlineethnographicapproachtocolectandanalyzedata from “campuswall”of threeuniversitiesinWenzhou.ByintegratingStructuralTopicModeling (STM)andin-depthinterviews,it uncover themulti-dimensionallogicofsocialsupportandvaluenegotiationpractices.Resultsindicatethatuniversity“campus walls” fosterauniqueemotional support systemwithinananonymous environment.However,the platform alsofaces cybersecurityand ethicarisks,ontributingtonormativedsruptionsindigitalsocialspacesAdditionallytecoexistenceofpublicopiiondics andgovenancechallngesfurthercomplicatesitsregulation.Fromtheperspetiveofprecisionideologicalandpolitcaleducation, this studyexplores tesystematicevelopmentofdigitalethicsedcatio,theefinementofetwork goverancemechanisms,ndthe institutionalizationof policyfedbackmechanisms,aimingtoprovidetheoreticalfoundationsandpracticalpathwaysforthe governance of university social platforms.
Keywords: campus wall; online ethnography; preci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引言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已深度嵌入高校師生的學習與生活之中,成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場域。其中,以匿名社交平臺為代表的高校“校園墻”因其開放性和多樣性,成為大學生表達訴求、分享觀點的重要媒介。針對這一現象,研究高?!靶@墻”中的話語互動與價值傳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高校“校園墻”平臺通常以微信公眾號為載體,后臺編輯者本身不產生內容,其內容生產來源于投稿者,依托學生群體而獲取流量,兼具公開與隱私保護的特征,用戶可以匿名表達情感、訴求與意見。這一特性為大學生提供了獨特的互動空間,但也帶來了價值觀念沖突、輿論引導困難等問題。如何將“精準思政”的理念融入這一新興網絡空間,是當前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挑戰。精準思政主張基于個體差異性和多樣性,通過有針對性的內容推送與個性化教育,實現精準的思想政治育人目標。高?!靶@墻”的非結構化數據與開放式交流,恰為實施精準思政提供了新的視角與策略。
本研究通過互聯網民族志的方法,聚焦高?!靶@墻”中的話語互動與價值觀建構,分析該平臺在思政教育中的潛在功能。研究目標包括:第一,梳理高校“校園墻”中的主要互動主題與話語形態;第二,探討不同互動模式下的價值觀傳播機制;第三,提出將高校“校園墻”納入精準思政體系的可行路徑與策略。通過這一探索,本研究期望為高校思政工作在網絡空間的創新實踐提供參考與借鑒。
二、文獻綜述
(一)精準思政:觀念緣起與思政教育的網絡轉向
精準思政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技術發展和滿足教育對象個性化的探索。吳滿意和景星維提出,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正式吹響了進軍和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號角。信息化對教育的影響由外在存量轉化為內生變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也成為大勢所趨,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指向和關鍵要義則是精準化。鄧喆和呂楚笛進一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智能傳播技術的躍遷式發展,不能滿足教育對象多樣化、個性化、差異化的教育需求。近年來,精準思政的實踐已從傳統課堂逐漸轉向網絡空間,成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趨勢。
高校思政教育的網絡轉向是這一趨勢的重要表現,精準思政的發展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密切相關,其目標在于通過數據分析與智能推薦實現“因材施教”。王麗鴿強調,結合大數據時代的特征,積極調整和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運用智能技術促進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日益成為大數據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需主動適應互聯網傳播環境,推動思政教育“走進網絡、融入生活”。尤其在“校園墻”等匿名平臺上,學生表達的自主性與交互性更為突出,要求思政教育轉向“隱性滲透”,通過潛移默化的價值引導實現教育目標。這種轉向不僅擴展了思政教育的覆蓋面,還要求研究者重新審視網絡平臺中的話語構建與價值引導機制,為精準思政實踐提供新的可能性。
(二)高?;ヂ摼W社交平臺的多重面向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青少年占新增網民的 49.0% 。高校學生具有觸網率高、媒介素養較高、表達欲強等特點,而網絡社交平臺在高校網絡空間中占據重要地位。張鋮等學者提出,我國高?;ヂ摼W社交平臺具有以智能手機為主、使用功能豐富自由、自媒體為輸出主力等特點,且具有服務性、社群性、互動性發展的趨勢。[5胡正榮進一步指出,賦權是社交媒體的重要屬性。技術賦權使學生可以在社交平臺較為自由地傳播信息和表達觀點,其中,“校園墻”在社會賦權層面表現出鮮明的參與性,該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低門檻的意見表達渠道,促進了校內事務的民主化討論與群體行動。這種賦權過程不僅激勵與促發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為高校網絡治理帶來新的挑戰。匿名性是“校園墻”的核心特質。李政等指出,“校園墻”編輯者通過對有效信息篩選來展示投稿的部分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會隱去投稿人的真實身份,甚至編輯者也對投稿者的身份一無所知。因此,匿名性使用可以不受身份約束地表達真實情感與敏感觀點,形成了“去身份化”的話語環境。然而,這種匿名性既為學生心理支持與價值分享提供空間,也帶來了信息失真與不良內容擴散的潛在風險。
高校校園網絡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網絡社交媒體的互動特征與價值觀塑造。李宏剛等學者指出,校園網絡文化具有強烈的自組織與多元表達特性,表現為青年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文化創造與價值認同。何良蘇強調,網絡文化的匿名性與去中心化特性使得青年群體能夠在自由交流中生成新的社會意義與文化符號。這些研究揭示了高校網絡文化在互動性與多樣性方面的突出特征,為分析“校園墻”平臺中的文化傳播與思政話語互動奠定了理論基礎。
現有研究雖對高?;ヂ摼W社交平臺、校園網絡文化進行了深入探討,但有關校園社交平臺的思政功能的論述,多集中于官方媒體的宣傳與管理策略,尤其是針對高?!靶@墻”這一學生自發生成的社交平臺的思政教育潛力尚未得到系統研究。同時,傳統思政研究多采用定量調查與政策分析,難以深入揭示學生在匿名環境中的真實心理與行為邏輯。因此,針對高校“校園墻”的互聯網民族志研究,有助于彌補現有思政研究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的局限,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精準思政的實踐邊界。
三、研究設計
互聯網民族志(InternetEthnography)起源于傳統的人類學田野調查法,強調對在線社群和虛擬環境的深度觀察與參與。[隨著互聯網成為社會交往與文化生產的重要場域,研究者開始將民族志方法擴展到數字空間,通過文本分析、互動觀察與深度訪談,探索在線平臺的文化、權力與話語實踐。其運用涵蓋社交媒體、網絡論壇和虛擬游戲等,尤其適用于匿名性與互動性突出的數字空間。
在高?!靶@墻”研究中,互聯網民族志能夠深入捕捉學生在匿名環境中的真實表達與互動方式。“校園墻”作為一個在線社區,具有即時互動、開放性和匿名性,研究者可以通過持續觀察與參與,探析平臺用戶的行為邏輯與集體表達過程。此外,互聯網民族志在分析“校園墻”的思政傳播時,能夠揭示官方與非官方話語的交織與權力運作機制。
本研究選擇市三所高?!靶@墻”平臺,涵蓋了公辦與民辦高校、本科與??茖W校,確保研究對象的多樣性與代表性,作為匿名線上互動平臺,學生在此表達意見、尋求建議與參與社會討論。研究環境包括“校園墻”中的數字截圖,記錄發布的帖子、評論及互動模式,這些截圖作為視覺與文本數據,反映學生如何在匿名、賦權與社區聯系中進行互動。通過Python編程技術,爬取了2023年9月至2024年1月期間的“校園墻”發帖,全面跟蹤主題發展與關鍵事件,共計13250條文本,剔除物品交易、尋物啟事等沒有表意的文本后,最終選取3452條文本。
為了更有效地剖析龐大的文本數據,本研究采納無監督算法框架下的結構主題模型(STM)對評論文本進行主題挖掘。[與傳統內容分析方法相比,STM采用歸納法識別模式和主題,不是基于預先設定的分類框架,而是從文本的詞匯網絡分布中自動生成不同主題,并隨后進行解釋性驗證,這顯著降低了研究的主觀性。截至目前,STM已在語言學、傳播學等領域的文本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根據代碼運行結果,最終確定了11個最佳聚類,提取聚類的主題關鍵詞。隨后,結合各細分主題的網絡關系,通過關鍵詞檢索進行人工判斷,將相近的主題歸并為同一類別,最終得出6個大類(如表1所示):(1)憤怒遣責;(2)求偶;(3)情感表達;(4)日常求助;(5)道歉;(6)政策建議。此外,本研究還選取6名積極發帖者與1名平臺管理者(如表2所示),開展半結構化訪談。訪談主要包括三個議題:第一,收集互動動機與使用體驗,第二,聚焦平臺管理與規則設定,第三,圍繞思政教育潛力與用戶反饋進行反思性討論。


四、研究分析與發現
(一)情感表達與社會支持:發揮“心靈棲息地”功能
1.匿名性、情感聯結與羞恥感管理:心理負擔的釋放機制
“校園墻”的匿名機制通過去身份化,降低了學生表達個人困擾的心理負擔,激發了集體性共情文化。匿名性增強了“去恥感”表達效應,許多學生在“校園墻”上袒露心理困擾,如“我最近一直失眠,很焦慮,想聽聽大家的建議?!边@類公開表達通常引發大量支持性評論與建議,體現了匿名環境中的數字共情效應。通過匿名性的賦權機制,用戶能夠在無須擔心身份暴露的環境中尋求心理支持。受訪者B分享道:“每次心情低落時,在這里傾訴總能收到安慰和支持,雖然彼此不認識,但感到溫暖?!边@種現象反映了匿名互動環境中的“匿名關懷”文化。[12]
除了心理支持和沖突修復,“校園墻”中的匿名機制還被學生用來進行情感表達,尤其是在求偶與情感聯結方面。一些學生利用匿名環境表達對他人的興趣或傾慕之情,試圖通過“隱性求偶”行為與對方建立聯系。例如,一些學生可能會發布類似于“我最近遇到一個很特別的人,很想認識她,希望她能看到這條消息,留言或者加我聯系方式”的匿名求偶帖子。這類帖子通常沒有直接的個人身份信息,而是通過對特定個體或群體的公開傾訴,激發其他學生的情感反應。
匿名求偶行為能夠緩解社交焦慮和自我暴露的恐懼,使學生能夠在較為安全的環境中進行情感表達。這種行為的背后反映了個體在面對情感需求時,如何通過匿名平臺尋求支持和認可。例如,受訪者C分享道:“我發過幾條類似的帖子,希望能引起某個人的注意,但也不會直接透露是誰,感覺這樣比較有安全感?!边@類行為體現了數字化交往中的隱性社交方式,學生通過匿名平臺與他人建立聯系,在情感表達上逐步跨越了面對面交流中的尷尬和壓力。
此外,匿名環境還為道歉與自我修復提供了獨特空間。一些學生通過“校園墻”發布匿名道歉帖,以減輕羞恥感與內疚。例如:“之前和室友吵架是我不對,對不起。”雖然他們無法直接面對對方,但通過道歉的方式,希望能夠傳達出雙方的誠意和愿意改善關系的愿望。這種道兼方式可能是一種試探性的行為,看看對方是否愿意接受道歉并重建關系。這種公開但匿名的道歉行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沖突,促進人際關系修復。再比如:“剛剛不小心弄翻了水果店門口的三輛自行車,非常抱兼!如果有什么問題請加我?!彼麄兺ㄟ^這種方式來減輕自己的內疚感而且敢于承擔應有的責任,同時避免面對面接觸維護了自尊,匿名互動環境中的“匿名關懷”文化因此得以持續強化。
2.同伴互助與“搭子文化”:支持性互動網絡
根據社會支持理論,社會支持不僅有助于緩解壓力,還能增強個體的社會聯結感。[3]在“校園墻”這一平臺上,學生群體頻繁進行同伴互助,尤其在情感和信息層面上的互補性交流,形成了一個支持性互動網絡。這種網絡的構建不僅限于情感共鳴,還在信息共享和經驗交流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當個體面臨學業壓力、就業困惑或生活困擾時,“校園墻”成為一個壓力宣泄和信息交換的場域。如“想問一下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提高四級聽力的正確率啊,真的越復習聽力還錯得越多?”這樣的發帖引發大量分享與經驗交流,形成了校園內的“支持性共同體”。這種互動不僅幫助學生減輕了心理負擔,也促成了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情感連結。這種信息支持是同伴之間相互幫助的重要體現,亦符合社會支持理論中提出的通過互動傳遞情感與信息來增強個體的應對能力。
隨著數字化平臺的普及,學生群體逐漸形成了基于共同興趣、需求和生活狀態的“搭子文化”。這一文化中,“搭子”指的是在學習、娛樂或生活中有共同興趣、共同目標的伙伴。在“校園墻”上,學生通過發布“找搭子”的帖子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例如“找桌游搭子,主玩三國殺,王權骰鑄,三國志等,非愛好者謹慎加人”“墻,找個學習搭子”這樣的帖子常見于平臺中,表明學生不僅在尋求情感支持,也在尋求生活陪伴和知識共享。這種現象正是“搭子文化”的體現,它打破了傳統的群體互動模式,強調了個體在平臺中的社交能動性和選擇性。
通過“搭子文化”,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求選擇社交對象,從而促進了個體身份的表達與認同構建。基于這一文化的互動,學生能夠在非正式的社交環境中體驗到歸屬感,這不僅有助于緩解孤獨感,也增強了個體的社交資本。社交資本的積累不僅有助于個體的心理和情感健康,還能加強集體行為的協作性與效率。“校園墻”中的搭子文化正是這種社交資本積累的具體體現,它使得學生能夠在高度信息化的數字環境中,通過共同的興趣和目標形成有力的支持網絡。
3.數字社區的文化維系與歸屬感重構
數字平臺,尤其是高校“校園墻”,作為學生群體表達情感、共享經驗的空間,不僅具有社交功能,還承擔了文化維系和集體認同構建的重要職能。在這種互動空間中,節日、紀念日等特定時刻的到來,往往成為學生群體表達集體情感和文化歸屬的契機。例如,每年的國家公祭日,“校園墻”中會出現大量關于紀念南京大屠殺的內容,學生們通過發布個人感悟、悼念帖、歷史資料分享等方式,參與到這一特定的“儀式性交互場景”中。這種場景不僅增強了集體記憶的傳遞,也強化了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認同感。
根據維爾伯關于“數字儀式”理論的探討,儀式不僅是某種文化行為的表演,它還具有對集體身份認同的維系功能。[14在數字化時代,儀式的傳播形式不僅局限于傳統的線下活動,它也通過網絡平臺、社交媒體等渠道得到進一步擴展和重構。在國家公祭日的背景下,學生們通過網絡平臺上傳悼念信息、進行文字表達、發布歷史資料等,形成了“數字儀式”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也為學生群體提供了一個集體情感表達和歸屬感認同的空間。
此外,數字社區的文化維系體現在特定語義與文化符號的共用,表現為“校園墻”中的常用表達、網絡用語和表情符號。這種文化共享創造了身份歸屬感與象征性互動。例如,在節日節點出現的“考研加油”“畢業順利”等祝福性話語,強化了用戶的共同體意識。通過持久的互動與文化傳承,“校園墻”構建了“社會溫情空間”,使得人際互動在特定文化環境中得到再生產。受訪者D在生日當天發帖:“一個人在校過生日,沒想到收到這么多祝福,真的很感動!”這種群體性情感回應,展現了“校園墻”內的“數字化儀式實踐”。情感敘事的反復表達與用戶間的互動,使“校園墻”不僅成為“心靈棲息地”,更是個人身份動態展示與維護的場域。這種雙向的情感反饋機制強化了個體的社會歸屬感與心理支持效應。
(二)網絡安全與道德風險:數字社交平臺中的網絡失范
1.灰色地帶:非法交易與道德風險的交織
隨著數字化社交平臺的普及,網絡空間已成為學生們日?;雍托畔@取的主要途徑。然而,伴隨著社交平臺的便捷性,網絡失范行為亦日益顯現,這些行為不僅影響了平臺的正常秩序,也對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校園墻”平臺上,學生們經常通過發帖尋找代課、代跑,甚至高價替考的服務,尤其是在考試季或課程負擔沉重時,學生傾向于通過這種手段尋求臨時解決方案。平臺上看似日常、無害的請求實際上可能推動了一系列違背校園規范的行為發生。
根據社會學家戈夫曼的“角色理論”,學生在這些灰色平臺上所扮演的“求助者”角色與他們在學校中所需遵守的“學生”角色產生沖突。為了滿足短期的學術需求,學生可能會選擇通過不當途徑尋求幫助,破壞了學生群體對于誠信和道德的基本共識。這種現象反映出在現代社交平臺中,個體在網絡匿名性和社會責任感之間的張力。更重要的是,灰色平臺的存在容易助長作弊和學術不端行為,給學校的教育公平性和學術誠信帶來潛在威脅。例如,“校園墻”的討論中,一名學生公開詢問:“急需校園跑,需要25次 2km 的,帶價格來,可以登賬號?!庇行┨由踔翗顺隽藘r格和聯系方式。此類行為雖未明確違法,但卻與學術誠信、校園行為規范產生了根本的沖突,影響了學生群體對道德行為的認知。
此外,灰色地帶的存在加劇了數字平臺中道德風險的擴散。根據社會風險理論,在高度網絡化的現代社會中,信息和行為的失范不僅限于個人層面,還容易在社群之間傳播,形成一種集體性的不良行為慣例。在筆者入駐的這段時間,代跑、代課等行為幾乎每天都在平臺發生,卻從未有人制止,正說明面對這種不良慣例學生早已習以為常,因此,“校園墻”上的這種行為某種程度上不僅打破了校園法規的界限,更引發了對道德規范的深刻反思。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時,不僅面臨學術不端的法律風險,還可能在行為習慣上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在未來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行為中延續這種不正當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2.未經審核的兼職信息:信息真偽難辨的風險
“校園墻”作為一個信息共享平臺,兼職信息的發布成為學生用戶的常見行為。然而,由于缺乏審核機制,信息的真偽難以辨別,導致諸多潛在風險。從“輕松兼職”“高薪招聘”到“刷單賺錢”類信息,學生往往難以分辨其真實性,部分甚至陷入電信詐騙或傳銷陷阱,造成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損失。
盡管學校在各類活動中大張旗鼓地宣傳反詐騙意識,組織安全講座、發布警示海報,甚至通過官方公眾號定期推送反詐案例,但“校園墻”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信息平臺,始終游離于校園官方管理的視野之外。學生們習慣性將“校園墻”視為“自己人的信息集散地”,因而對發布內容的信任度較高。這種“群體信任錯覺”降低了學生的防范心理,使得虛假兼職信息在“校園墻”中屢禁不止。
例如,一條“急招校園代理,日薪300元,工作輕松”的帖子,常常吸引大量學生主動聯系發布者。然而,實際情況往往與預期大相徑庭,學生可能被要求先行支付“培訓費”或“押金”,最終不僅得不到報酬,反而造成經濟損失。受訪者A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看上去是個正規的兼職,結果卻被騙了1000元押金,還被威脅不準報警,至今心有余悸?!?/p>
從“技術規制”視角來看,互聯網平臺的監管涉及四個方面:社會規范、市場激勵、技術手段和法律規制。然而,在“校園墻”中,監管主體和平臺責任邊界卻長期模糊。作為一個學生自發運營的匿名平臺,“校園墻”缺乏強制性審核機制和官方身份認證,導致虛假信息頻繁出現。此外,信息的發布和傳播速度快,內容分散,令學校難以全面監控,形成“監管真空區”。正如平臺運營者G所言:“我們都是有償推廣,至于真假,這個也很難保證?!痹谌狈尚藕藢崣C制的情況下,兼職信息的審核與追蹤成為重大難題。平臺本應承擔的審核和追蹤職責長期缺位,而學校的官方管理則更多集中于傳統校園公告和線下招聘渠道,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管動力不足。更為復雜的是,信息傳播的匿名性和跨平臺擴散特征使得不良信息的源頭難以追溯,平臺方往往以“學生自發運營”為由規避責任,導致了“管理空檔”和“責任模糊”的現象。
在這個意義上,“校園墻”的兼職信息發布不僅是簡單的信息供需問題,更揭示了數字平臺中的結構性管理缺失和制度性漏洞。
3.隱私泄露:信息暴露與道德邊界的模糊
在“校園墻”等數字社交平臺中,隱私泄露行為也日益嚴重。隨著信息的不斷擴展與傳播,許多學生在平臺上公開他人姓名、照片、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常常是在未經他人同意的情況下進行的。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個人隱私,也模糊了社交平臺中的道德邊界。
根據隱私權理論,隱私是一種對個人信息控制的權利,而在數字平臺中,個人信息保護變得越來越脆弱。學生在“校園墻”中公開他人私密信息,往往出于一時的情緒或社會互動需求。然而,這種行為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和人身尊嚴,可能導致他人遭遇騷擾、威脅或其他形式的精神損害。受訪者E表示:“我就看到我們班某學生因與同學發生爭執,將對方的寢室號和綽號在‘校園墻’上公開,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贝祟愋袨樵谄脚_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遣責,不僅給當事人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也引發了關于個人隱私保護的社會關注。這種隱私泄露行為不僅違反了平臺的使用規范,也違背了社交平臺應有的道德標準,展示了數字社交平臺中的倫理失范問題。
(三)輿論聚焦與治理挑戰:網絡表達的動態互動
1.譴責不文明行為:公開處刑與正義宣稱
在“校園墻”中,學生對不文明行為的譴責性表達頻繁出現,表現出強烈的正義宣稱與道德維系意圖。這種現象可視為一種“數字公眾性”實踐,即用戶通過公開曝光和集體批評,將個人不滿轉化為具有公共性的道德行動。例如,針對“自習教室丟垃圾”“圖書館穿拖鞋”等行為的譴責帖子,往往配有照片和時間地點信息,形成具有“公開處刑”性質的輿論場域。
受訪者E表示:“我看到有人吐槽過,看到有人竟然用公共洗衣機洗內褲和襪子,他們難道不怕得病嗎?我看到真的很生氣曝光確實能讓更多人意識到行為規范的重要性。”這種道德維系行為既有助于校園行為規范的強化,也暗藏隱私侵害與網絡暴力的風險。一些遣責帖子可能超越事實,演變為情緒化攻擊,導致涉事學生的隱私被曝光,甚至引發線下對抗。匿名環境中的“道德越界”現象反映了數字平臺治理中的邊界模糊與規則失靈。
此外,“公開處刑”背后的行為動力源于學生群體對公平與正義的強烈渴求。由于學校管理措施的滯后性與信息溝通的層級障礙,學生們往往將“校園墻”視為“道德法庭”,通過集體行動彌補正式規則執行的不足。然而,這種自發地以“正義”宣稱的行為,容易在無序的網絡環境中偏離初衷,衍生出新的矛盾與沖突。
2.共鳴與沖突并存:意見表達的多樣性與對抗性
“校園墻”中聚焦校園權益的公共議題,常表現出高度的意見多樣性與對抗性,體現了“公共領域的網絡延展”。當涉及學術評估、生活管理等敏感議題時,學生通過“校園墻”迅速聚焦討論,形成自下而上的輿論壓力。然而,這一過程中,輿論的共鳴與沖突并存,彰顯了網絡互動的復雜性。
例如,圍繞“宿舍限電”政策的討論中,一些學生支持,認為可以倒逼學生形成良好的作息,而另一些學生則批評校方忽視實際需求,影響生活質量。受訪者F分享道:“當看到有人質疑學校政策時,感覺找到了共鳴,有些意見表達甚至比線下溝通更直接和有力?!边@種觀點對抗進一步激化,甚至演變為對校方管理模式的廣泛質疑。
面對這些議題,校方通常采取“回避-刪帖”模式,試圖通過平臺運營方控制輿情。然而,這種消極應對策略往往難以平息學生的不滿,反而加劇了信息不透明與信任危機,導致校方權威性受損。正如一名受訪者C所言:“學校刪帖的行為讓人感覺他們在掩蓋問題,反而讓我們更想要繼續發帖曝光。”
這一現象表明,“校園墻”不僅是信息發布平臺,更是師生之間權力互動與社會信任的“議題場域”。校方的治理策略若停留于傳統管理思維,忽視數字時代的互動邏輯,將面臨“合法性赤字”的問題。
3.政策建議無人回應:集體行動的受挫與失落
“校園墻”在學生群體中不僅是意見表達和信息共享的平臺,更是政策建議與集體訴求的發布窗口。然而,由于學校管理層與平臺運營方之間的溝通斷層,學生的政策建議和集體訴求往往未能獲得積極回應,導致集體行動受挫與心理失落。
如在“食堂價格上漲”事件中,學生們曾發起多輪討論和聯名建議,呼呼校方公開定價機制。然而,相關建議長期未獲回應,反而引發了更廣泛的不滿與抗議。受訪者D表示:“提建議沒有用,校方連回個信都沒有。我們只能在“校園墻”上自發組織,但收效甚微?!边@種“反饋失靈”現象削弱了學生的參與感與對管理層的信任。在宿舍空調費用問題上,學生們對過高的使用費多次提出意見,但未獲校方回應。受訪者B表示:“我們在夏天用空調是基本需求,但費用高得離譜,提出意見卻一直沒人處理?!边@一現象反映了政策執行的“沉默回應”模式,加深了學生的不滿情緒與權利受損感。
從“政策回應理論”的角度看,學校作為政策執行主體,未能充分發揮回應功能,導致“輸入-輸出”機制的斷裂。在缺乏官方渠道的情況下,“校園墻”成為學生“最后的發聲地”,但平臺的非正式性質和校方的被動姿態,阻礙了制度化反饋機制的建立,學生的建議最終被消解于平臺內部的信息洪流中。
五、討論:精準思政視閥下高?!靶@墻”治理反思
高?!靶@墻”作為一種數字社交平臺,承載了學生群體的多元表達需求和公共議題討論功能。然而,從精準思政視角出發,“校園墻”治理亟需從三方面進行反思與優化。
(一)數字倫理教育的系統化:價值觀引導與行為規范的融合
“校園墻”的匿名特性既為學生提供了表達個人觀點和情感的空間,也易滋生不文明行為和道德越界。因此,數字倫理教育的系統化推進至關重要。在信息社會中,道德責任與社會規范成為高校網絡治理的重要議題。通過整合思想政治課程與網絡道德教育,高??梢龑W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定期組織“網絡文明周”活動,通過案例討論與線上互動,解析“校園墻”中的典型行為與價值沖突,增強學生的數字倫理素養。高校還可設立“學生網絡道德委員會”,鼓勵學生自發維護平臺秩序。此外,建立“數字倫理與責任”專題講座,將道德教育融入新生人學教育、專業課程與日常管理中。在思政課堂中引入與“校園墻”相關的真實案例,通過價值辯論與角色扮演等互動形式,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與道德判斷能力。
同時,應完善網絡行為準則,明確數字平臺上的言論邊界與行為規范。制定《校園網絡行為守則》,涵蓋個人信息保護、文明互動、責任追究等關鍵領域。通過游戲化互動與在線學習平臺,推送簡明的行為守則提示,強化道德規范的普及率與實踐性。從實踐層面,高校應聯合社會組織與政府機構,舉辦“數字倫理與社會責任”公益宣傳活動,推廣安全上網與道德互動知識。通過校內外聯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數字公民意識,構建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
(二)網絡治理機制的精細化:平臺規范與校方管理的聯動
“校園墻”的治理機制應從“被動刪帖”轉向“主動引導”,形成平臺運營與校方管理的聯動體系,避免治理失靈。數字平臺治理理論強調平臺與用戶間的動態互動。校方與平臺應共同制定規則,細化管理規范,確保平臺治理透明高效。通過“校方-平臺聯絡機制”,定期審查與修訂管理細則,實現聯合治理。高校管理者需主動建立數據共享與信息反饋機制,通過定期溝通和聯席會議,及時識別平臺上的輿情熱點與潛在風險。建立“網絡監督委員會”,由校方管理者與學生代表共同參與,定期評估平臺運行情況與治理成效。此舉既能增強管理透明度,又能提高學生的信任與參與度。
在技術層面,應采用“人工審核 + 智能篩查”雙軌機制,利用大數據分析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違規內容進行實時監控與自動預警,提升信息篩查效率。引入“分級管理與分權審核”機制,將一般性內容交由平臺管理員審核,而重大事件則由校方直接介人,確保管理響應的及時性與針對性。此外,建立違規行為處罰與信用管理體系,對于屢次違反平臺規范的用戶進行適當限制,強化規則執行力。平臺治理機制的精細化不僅要求技術手段的優化,更需要管理機制與平臺運營的深度融合,推動平臺管理從應急治理走向常態化、制度化。
(三)政策反饋機制的制度化:輿情回應與信任重建的契機
“校園墻”中的政策建議常因校方回應機制的缺失而被忽視,削弱了學生的參與感與信任感。因此,建立制度化的政策反饋機制勢在必行。政策回應理論指出,政府或機構的回應能力決定了治理的有效性與合法性。高校應完善反饋機制,確保政策建議的處理與公開。開設“政策回應專欄”,定期發布校園管理決策進展,回應學生關切。設立“校園事務聽證會”,邀請學生代表與管理人員面對面交流,縮短信息溝通鏈條。通過“學生事務透明機制”,將重大校園決策的全過程公開,包含意見征集、方案評估與決策發布等關鍵環節。對于具有廣泛影響的政策議題,可引入“校園問政直播”模式,實時解答學生疑問,增強互動性與透明度。
此外,高校還應建立政策反饋的動態評價機制,對已實施的政策進行持續評估,適時調整,確保政策效果的長期穩定。針對學生提出的普遍性問題與訴求,校方應每學期發布“政策執行報告”,公開政策落實情況與改進方向,增強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與公信力。通過政策反饋機制的制度化建設,高校能有效化解因溝通不暢導致的學生不滿,重建校方權威與學生信任,為和諧校園環境的構建提供有力支持。
六、結語
本研究從互聯網民族志的視角,圍繞高?!靶@墻”的交互實踐與話語構建,探討其在精準思政框架下的潛力與挑戰。通過對市三所高?!靶@墻”平臺的數據采集與分析,結合結構主題模型(STM)數據挖掘,并輔以深度訪談,揭示匿名性環境中的價值互動與社會支持機制,從情感支持、社會賦權與價值引導三個層面,探索高?!靶@墻”在思政教育中的實踐意義與潛在功能。
研究發現,匿名性驅動的情感表達與社會支持機制在“校園墻”中表現突出。匿名機制降低了學生的表達門檻,構建了“心靈棲息地”,有效滿足了學生的情感支持需求。同時,匿名環境中的情感表達與支持行為體現出數字空間內的“匿名關懷”文化?!靶@墻”作為學生自發管理的社交平臺,通過信息賦權與互動激勵機制,激發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行動力,表現為集體行動、政策建言與權益維護等層面的積極參與。此外,平臺的開放與去中心化特征,賦予了價值觀討論的多元性與競爭性。在官方思政內容與學生自發內容交織中,形成了獨特的話語協商與議程設置機制,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深層次的參考。
在理論與方法層面,本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創新性。一是跨學科視角融合,將傳播學、社會學與教育學相結合,擴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邊界,為多學科融合研究提供了新范式。二是方法應用拓展,通過STM模型的數據挖掘與互聯網民族志的深度訪談,綜合實現了宏觀與微觀層面的分析,拓展了數字空間研究的多維視角。三是實踐指導價值,提出將“校園墻”平臺納入精準思政體系的多元路徑,為高校網絡思政實踐提供了有針對性的策略與方法?;谘芯堪l現,相關討論集中于思政教育的隱性滲透與多元適配。高校思政教育應在匿名環境中強調隱性滲透,通過多元文化互動與議題設置,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同時,高校管理者需通過數據分析與智能推薦機制,平衡平臺的開放性與可控性,防止不良信息的擴散與網絡暴力行為。此外,高校可將“校園墻”功能延展至學術交流、就業指導與社會實踐等領域,充分釋放平臺的教育潛力,實現思政教育的綜合性發展,
當然,研究也存在局限性。首先,樣本局限于市三所高校,缺乏更廣泛的區域與類型代表性,未來可擴展至全國范圍內的高校。其次,數據采集時間較短,未能充分展現平臺動態變化與發展趨勢,后續研究可采用長周期數據跟蹤,以捕捉更完整的發展軌跡。最后,對平臺用戶行為的深描仍有提升空間,未來研究可結合社交網絡分析與行為實驗,探索更深層的互動邏輯與文化機制。
綜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高?!靶@墻”在精準思政視閾下的交互實踐與話語構建,為數字時代的思政教育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未來研究將持續關注該平臺的功能拓展與教育應用,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在網絡環境中的實踐深度與廣度。
參考文獻:
[1]吳滿意,景星維.精準思政:內涵生成與結構演化[J].學術論壇,2019,42(05):133-139.
[2]鄧喆,呂楚笛.智媒時代精準思政破解\"信息繭房\"的深層邏輯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2(08):79-84.
[3]王麗鴿.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化發展的閾論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0(09):58-63.
[4]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J].傳媒論壇,2024,7(17):121.
[5]張,王瑾.我國高?;ヂ摼W社交平臺下校園輿情引導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8,26(05):92-94.
[6]胡正榮.權利表達與協商民主:辨析新媒體時代的公民網絡社會參與[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5(06):5-7.
[7]李政,何國強,孫浩哲,等.網絡思政視閾下高校校園墻現象探析[J].辦公室業務,2023(19):82-84.
[8]李宏剛,宋真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邏輯理路[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05):25-33.
[9]何良蘇.互聯網 + 視域下現代高校網絡思政教育創新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10):66-68.
[10]Hine,Christie.EogaphfortteetbeddedembodieddeedayM.odonbloomsburycademic.
[1]Roberts ME,tewartBM,TingleD,etal.Structuraltopic modelsforopen-endedsureyresponses[J].Americanjoualofplitical science,2014, 58 (04) :1064-1082.
[12] Rains S A, Keating D M.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blogging about health ∵ health blogging, social support,and well-being[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1,38 (04) :502-525.
[13]CohenS,WilA.tres,olspt,dtefighoesisJ].solgialetin98,98(2):7.
[14]維爾伯,B.數字儀式與虛擬身份:網絡文化的演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58.
(責任編輯:麻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