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既是“五育”之一,也是涉及各學科教育滲透性的綜合體,可以立德、增智、強體、育美。近年來,(以下通稱“學校\")始終秉承“為每一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的辦學理念,以“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為核心,以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為重點,以校園、家園、田園、社園為載體,總體謀劃、分步實施,科學建設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大環境。
一、凝心聚力,構建勞動教育實踐模式
學校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省、市文件精神,結合自身實際,構建了各學段、各年級循序漸進的“141\"勞動教育模式,即“一課四園一評價”,“一課”即勞動教育課;“四園\"即校園日常勞動、家園生活勞動、田園生產勞動、社園公益勞動;“一評價\"即多元評價。學校始終堅持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全面發揮教育陣地作用和勞動教育優勢,聚焦勞動教育“四園”模塊,拓展勞動課程的外延功能,豐富勞動教育實施途徑,推進學校勞動教育課程改革,引領勞動教育朝著跨學科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
二、立足實際,建設勞動教育多彩課程
勞動教育是五育中的重要一環,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校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精神為核心,以勞動教材為依托,以校本教材為輔助,保障勞動課程的有效落實。勞動課程設置專任教師,每周開設一節勞動課,把勞動教育與學校常規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開設剪紙、布貼畫等美術、手工社團,定期進行勞動成果展示,加強勞動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學校致力于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要求家長指導、督導學生的日常生活勞動,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聘請區內勞動模范、專家工匠帶領學生經歷職業體驗,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
此外,學校還充分利用地理資源和社會資源,挖掘遼西邊門文化內涵,不斷整理契合遼西邊門文化的教育內容,組織精干力量完善校本課程,定期組織開展社會研學、基地實踐、手工制作等活動,讓“邊門文化\"走人勞動課堂,走進學生的認知世界,融人學校立德樹人的實踐中。
三、四園聯動,落實勞動教育全面育人
當前,學校勞動教育呈現系統化、多元化、立體化趨勢。這種趨勢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也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四園聯動”勞動教育模式實施過程中,學校正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家庭的基礎作用和社會的協同作用,不斷進行積累、探索、實踐,做到勞動教育理論化、課程化、生活化,探索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發展之路。
(一)校園—自主管理,涵養品德
學校作為勞動課程實施的主渠道、主陣地,著眼于推動新課程理念下的勞動教育改革,加強勞動型校園建設。一是主動挖掘學科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勞動教育資源。學校根據學生身體情況及年齡特點,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勞動實踐,激發學生內在的勞動需求和動力。二是設置校園責任崗、監督崗,做到崗崗有人,人人有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三是組織學生認領花草樹木,開展愛綠、護綠行動。四是開展校園勞動日、勞動周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設計班級文化墻、班務整理等形式,體驗勞動的快樂。
(二)家園一 -持之以恒,養成習慣
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培養,更離不開家庭教育。好的家風傳承、好的家庭教育,是助力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也決定著學生將來發展的方向,能夠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學校曾針對家庭勞動方面的內容做過問卷調查,調查發現,學校大部分學生都愿意參與家庭勞動,融人家庭勞動氛圍。學校認真分析家庭對于學生勞動教育的影響,科學采取應對措施,真正將勞動教育融入了家庭,讓學生的勞動意識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滋養,勞動能力在動手實踐中得到培養。
一是制作家庭勞動教育項目清單。學校根據家庭勞動的內容與要求,結合學生年級特點,層級落實勞動教育任務。首先,重視低年級學生的啟蒙教育,聚焦“我會系鞋帶、我會疊被子、我會整理書包\"等主題,讓學生做到日常生活能自理;其次,重視中年級學生的勞動意識培養,開展多樣化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真實體驗勞動過程,把勞動精神內化于心;最后,重視高年級學生的勞動能力鍛煉,指導學生圍繞環境衛生、勞動習慣等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主動分擔家務,并通過照片、文字、視頻等方式記錄勞動過程、成果收獲。
二是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致家長一封信等形式加大勞動教育宣傳力度。學校采取線上討論方式,挖掘契合學生年齡特點及生活的勞動內容,如從盥洗清理、整理內務到灑掃庭院、烹飪料理等,按水平學段強化學生參與學習自律、生活自理、活動自主的“三自”體驗,幫助學生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習慣。
(三)田園—親身實踐,培養能力
田園課程是勞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屬于開發課程,以勞動教育基地為主。在明確以田園帶動校園、家園、社園的勞動教育新發展自標后,學校因地制宜,規劃實施了基地種植項目,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辛勤勞作,了解農作物的名稱及生長特點;參與種植勞動的各個環節;掌握常見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學會常見勞動工具的正確使用方法。
學校堅持開發種植基地,設置明德園、匯智園、健體園、育美園、樂勞園,劃分了31塊勞動區域。種植基地立足二十四節氣,組織帶領學生遵照時令規律種植各種農作物,整個過程融合了綜合實踐活動、數學、語文、科學、美術等學科。
(四)社園—聯動參與,發展素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生本身認知水平存在差異性,學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標產生了新的變化。勞動教育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教育重點轉向了思想引領和生活體驗,旨在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更深人地了解社會現實,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培養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價值觀念。首先,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消防隊、超市、銀行等不同單位,了解不同崗位的功能,了解各個崗位工作者所需要的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通過職業啟蒙,讓學生對職業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教師帶領學生深人工廠、基地,讓學生了解科技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勞模精神。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社區服務站等進行義務勞動,開展走上街頭清理小廣告、打掃小花園等志愿服務,樹立奉獻意識。
四、多元評價,形成勞動教育激勵機制
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要引導、鼓勵學生從小主動參與勞動。為更好地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教學中滲透勞動價值觀念,學校按照《綱要》中提出的平時表現評價、學段綜合評價開展學生勞動素養監測評價要求,結合三大方面十大任務群,制定勞動教育評價工作方案,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層面,圍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品質四個維度,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過程性評價與展示性評價、達標性評價與競技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一是突出自標導向,落實活動育人。學校發揮勞動課程的獨特魅力,分學段、分年級設置勞動教育培養目標。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注重感知勞動樂趣;針對中高年學生注重初步養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態度,加強實際勞動技能和價值體認情況的考核。學校還結合傳統節日和重大紀念日,組織開展勞動技能比賽、成果展示、勞動競賽等活動,先進行班級選拔賽,再推薦參加學校技能大賽,以活動檢驗和評價勞動成果。
二是打造勞動教育精品課程。學校每學年承辦全區勞動教育優質課競賽活動,根據各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開展匯報、觀摩、展示和技能競賽等活動。
三是運營“勞動教育成長銀行”項目。學校效仿銀行的存儲、消費方式及利息調整機制,建立勞動積分制,發放勞動存儲幣,一方面實現勞動任務的量化呈現;另一方面提升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自身的成長變化。項目主要包括“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為自律、活動自信\"四個方面的內容,每個方面提出十條具體要求。
四是堅持把勞動素養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依據。學校在期末根據不同的勞動內容、實際表現與展示互評,評出“勞動之星”“勞動小能手”,以喜報形式呈現給家長。
學校基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著眼于面向全體學生,以“四園\"模塊為重點建立勞動教育多元評價體系,體現了評價角度、方式、內容、主體以及策略的多元化,全面、客觀、科學地記錄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激發了學生的勞動興趣和創新能力,符合當前學校教育工作的發展規律。
當教育回歸到實際的勞動實踐之中,學生的生長與生活緊密相連,他們的生命力被喚醒、創造力被激活,在參與“四園\"聯動的過程中進行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其勞動觀念、能力、精神、品質真正得到了鍛煉和培養。今后,學校會繼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聚合內部和外部優質資源,科學搭建勞動教育平臺,推動勞動教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呂保樺.聯動“四園”空間,整合勞動教育:“雙減”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措施探究[J].天津教育,2024(2).
[2]葛戴丹,王靜.新時代小學常態化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探析:基于江蘇省蘇州市實驗小學校的實踐與思考[J].人民教育,2022(Z2).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