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主題繼續聚焦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對新農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農科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僅關系到其個人發展,更直接影響著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效。近年來,農科大學生就業率雖穩步提升,但仍存在就業觀念偏差、專業認知模糊和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耕讀教育是涉農高校培養新型農科人才的重要手段。通過耕讀教育,農科大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中夯實理論知識,在實踐訓練中厚植愛農情懷,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專業能力,增強市場所需的就業競爭力。本文從耕讀教育與農科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內在聯系入手,分析耕讀教育賦能農科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關鍵要素,并論述耕讀教育促進農科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具體路徑,以期為涉農高校的新農科人才就業能力培養借鑒。
關鍵詞:耕讀教育;農科大學生;就業能力;人才培養
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農科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對破解我國目前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實現人崗高效匹配具有重要支撐作用[1-4]。耕讀教育作為涉農高校培養新農科人才的重要手段,可有效助力農科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5]。因此,探討耕讀教育促進農科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路徑,既是優化涉農高校耕讀教育的重要課題,也是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求[6-10]。
1 耕讀教育與農科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內在聯系
1.1 價值共振:耕讀教育是厚植愛農情懷的根脈工程
愛農情懷是農科大學生未來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重要動力來源。耕讀教育作為一種將農業生產勞動與學術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感知農業、理解農業,并培養對農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當前,部分農科大學生由于成長環境的影響,對農業產業缺乏深入了解,甚至存在“學農不務農、知農不愛農”的現象。而耕讀教育通過組織學生深入田間課堂、參與農業生產,開展科研實踐,使其直觀體驗農業發展的現實情況,親身感受農業科技的重要性,使其在勞動過程中體會農業生產的艱辛與價值,加深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從而培養對農業事業的熱愛。這種情感認同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能促進其就業觀念向農業領域傾斜,進而樹立正確的職業認同,有效增強其投身“三農”事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1.2 知識重構:耕讀教育是整合專業認知的立體網絡
當前農業科技發展迅速,對農科大學生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專業認知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科專業涵蓋農業科學、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經濟等多個領域,涉及面廣、實踐性強,因此僅依靠課堂理論學習難以滿足學生成長需求。耕讀教育通過“知行合一”的培養方式,將課堂教學與田間實踐相結合,能夠有效彌補這一不足,使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升專業素養。例如,通過參與農作物種植、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操作等環節,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掌握農業生產技術,在實踐中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思考,幫助學生受到啟發,進而培養和強化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專業能力,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具競爭力。
1.3 能力鍛造:耕讀教育是貫通知行合一的成長階梯
農科專業涉及的行業實踐要求較高,單純依賴課堂教學難以讓學生掌握真正的操作技能。而農科大學生只有具備扎實的動手能力,才能在就業市場中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耕讀教育以實踐教學為核心,強調“做中學、學中做”,通過農業實踐課程、農場實訓、社會調研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農業生產環境中鍛煉實踐技能,這些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團隊協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崗位。
2 耕讀教育賦能農科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關鍵要素
2.1 思想基礎:培養愛農情懷
農科大學生的就業觀念直接影響其未來職業選擇。當前部分學生對農業領域存在誤解,片面認為涉農崗位技術含量低、發展空間有限。對此需加強就業指導,通過耕讀教育使農科大學生提升知農愛農素養,讓他們明白農業不僅是傳統產業的延續,更是國家糧食安全、長治久安的戰略支撐。最終引導農科大學生樹立“知農為榮、愛農為責、強農為志”的正確就業觀,進而提升和增強他們的就業觀念與對農業工作的認同感,使其在未來的職業選擇中突破功利化傾向,主動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相結合。
2.2 能力支撐:提升專業能力
當下就業市場對農科大學生的要求日益提高,從業者不僅要掌握相應的農科知識,還應兼具新興技術能力與多元知識儲備。耕讀教育應幫助農科大學生在校期間有效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促使其熟悉農業科技最新成果,掌握大數據分析、智慧農業管理等新興知識技能。同時,具有多學科交叉知識儲備的農科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耕讀教育中整合應用的鄉村治理、農業政策法規等跨學科知識,也是提升農科大學生專業能力使其滿足行業需求的重要途徑。
2.3 發展保障:對接市場需求
農業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技術升級、創新經營理念等趨勢正在改變傳統行業形態,這就要求從業者具備快速學習和靈活適應的能力。開展耕讀教育應使農科大學生及時掌握行業動態,持續更新知識體系以適應時代變化,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中占據主動。同時,目前的就業市場呈現出崗位多樣化、跨行業融合的特點,比如除了傳統的農業生產崗位外,現代農業領域需要品牌營銷和電商運營等方面的人才。耕讀教育如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指導農科大學生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并結合兼職、實習、創業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就能使其在未來就業時更加游刃有余。
3 耕讀教育促進農科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具體路徑
3.1 厚植愛農情懷,突出耕讀教育的方向性
要實現農科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首先要在思想層面進行引導,深化學生的價值塑造與職業認同,使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涉農高校在開展耕讀教育時要突出其方向性,應當開設以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為主題的耕讀教育課程,通過學習古代農耕智慧和勞動精神,讓學生深刻理解農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強文化自信和專業自豪感。如課程中可以通過介紹古代農業典籍,講述古人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培養學生對農業的敬畏與熱愛。同時結合形式多樣的科研訓練,如種植實驗、養殖實踐、農產品加工實習等一線農事活動,使農科大學生在理論學習與勞動實踐中增強專業認同,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讓學生在種植實驗中親手播種、施肥、除草,體驗從種子到果實的成長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在養殖實踐中,學習動物的飼養管理,了解生命成長的規律;在農產品加工實習中,將農產品轉化為有市場價值的產品,體會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愛農情懷,有利于農科大學生形成“知農、愛農、強農、興農”的思想基礎。此外,涉農高校在開展耕讀教育時還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社會實踐等途徑,通過在農業科技企業和農業生產基地等行業陣地的訪學實訓,讓農科大學生了解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加深行業認同,清楚職業的多樣化發展路徑,激發其投身農業的熱情。
3.2 練就興農本領,提升耕讀教育的科學性
農業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性極強的領域,農科大學生提升就業能力需要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具備強大的實操能力。涉農高校在開展耕讀教育時,應注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建立循序漸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從基礎農事操作到技術應用訓練,再到綜合項目設計,逐步提升農科大學生的專業素養。耕讀教育的科學性還應體現在其獨特的課程設置與實踐活動中,在強調基礎學科知識的傳授同時,強調技能培養與創新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傳統的農事課程外,涉農高校開展的耕讀教育需要結合現代農業的需求,開設了農業科技、農產品加工、農業環境保護等創新課程。其次,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涉農高校耕讀教育的核心,尤其是在農業生產、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實操訓練。許多涉農高校通過建立專業農場、農科實驗室、校外農業合作基地等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此外,科學的耕讀教育還要融合創新思維訓練,比如引導鍛煉農科大學生利用現代農業管理中的通信、網絡和感測技術及大數據分析等現代農業技術,探索專業內容在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等領域的創新應用。通過這種理論與實踐,創新與應用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涉農高校構建出科學且各具專業特色、學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耕讀教育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及創新能力,錘煉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提升農科大學生的競爭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3.3 緊跟時代步伐,強化耕讀教育的前沿性
在當今社會,農業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發展。農科大學生要具備適應新時代農業發展的能力,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學習并掌握新技術、新理念。因此,耕讀教育不僅要扎根傳統農事教育,還需要緊跟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強化教育的前沿性。耕讀教育需要及時融入農業科技的最新成果,如精準農業、智慧農業和數字農業等新興概念。通過與農業科技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學生能夠接觸到行業最前沿的技術與實踐案例。涉農高校可以邀請行業專家舉辦講座與培訓,組織學生參觀現代化農場、智能化農業生產基地等,讓學生了解和體驗新興農業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涉農耕讀教育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跨學科能力。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農業發展面臨著更多的國際競爭與合作機會。農科大學生應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農業發展的了解。涉農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國際交流項目、開展國際化課程等方式,拓寬農科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加強學生在全球化的農業市場中的角色認知。同時,隨著農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農科大學生的知識面應當不僅限于傳統的農業技術,還應擴展到農業管理、農業政策和農業經濟等多個領域。通過豐富耕讀教育的內涵,開設跨學科的課程,如農業經濟學、農業政策與法規、農業電子商務等,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使他們能夠站在行業發展的前沿,成為農業創新的推動者。
4 ?結語?
耕讀教育作為一種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的教育模式,能有效促進農科大學生的高質量充分就業。通過深入開展耕讀教育,學生不僅能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還可以在實踐中培養對農業的熱愛,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升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從而在就業市場中展現出更強的競爭力。未來,涉農高校應根據農科大學就業能力的關鍵要素,圍繞耕讀教育的方向性、科學性和前沿性進一步拓展具體路徑,完善耕讀教育體系,全方位提升農科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為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J].新長征,2024(11):4-8.
[2] 姜長云.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突出亮點[J].農村金融研究,2025(2):3-18.
[3] 佚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4-09-26(001).
[4] 莫榮,殷寶明.堅持就業優先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J].勞動經濟研究,2024,12(4):3-8.
[5] 佚名.教育部關于印發《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1(11):45-47.
[6] 徐明,陳斯潔,聶云蕊.我國青年就業研究的核心議題、演變與展望[J].人口與經濟,2024(5):92-107.
[7] 隋昆澎,陳剛.精準開展涉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J].人力資源,2023(20):42-44.
[8] 王英杰.影響農科大學生就業觀的因素及對策[J].人力資源,2024(20):25-27.
[9] 史秋衡,孫昕妍,金凌虹.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能力的形成邏輯及戰略導向[J].教育發展研究,2024,44(7):1-8.
[10] 汪歙萍.就業育人:構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新生態新格局的有效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4(10):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