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午后,慢跑鍛煉途中,意外發現舊小區院墻外的一片荒坡地,有野春筍穿墻而出。它們露著尖尖的絨毛頭角,高低不一,參差于密集的雜草植被之上,估摸著能扯到一大把筍。
待我跑回家戴上手套,拿了環保袋匆匆趕來,這些小筍卻被一位陌生的過路大姐捷足先得了,我只在她遺漏的旮旯,扯到兩三根短小筍。本想著再去郊外的山林湊齊一碗筍菜,但我一個人怕孤單,又懼山高路遠,荊棘叢生。我稍感失落之余,轉念將手中的小筍,遞給正在路邊剝筍殼的大姐,訕笑著說是成全她去炒盤大菜。陌生大姐開心接納致謝,又似乎不忍見我攜著一身“扯筍裝備”掃興而歸。她提議帶我抄一條近路,去前面她所熟悉的山林,說那里有扯不完的小筍。我欣然與其結伴同行,不一會兒工夫,小筍就將我的環保袋塞得滿滿當當。
想不到,一個小小的成全他人的善舉,會讓自己得到更多的收獲。
回憶那天提著沉甸甸的小筍下山的情形,仍覺快樂在心頭延伸。我邊走邊歇,互換雙手,疲勞被一路風景驅散。云彩映著夕日,霞光點點;泉水依著山崖,澗流潺潺。自然界的景物,尚且知道彼此映襯,相互成就,人更應是如此。一個簡單的“人”字,也需要一撇一捺這兩筆來支撐。
行走世間,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的生活,總是在來來往往的人事之間交結。老子《道德經》中有言:“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意思是盡力幫助他人,自己反而更加充實富有;給予別人的越多,自己獲得的也越多。
近日重讀阿來的《塵埃落定》,從麥其老土司兩個兒子的為人處世中,看到人與人之間因相處方式的不同,而導致命運迥異。
麥其老土司,為了考量兩個兒子誰適合繼承家業,便給兄弟倆出了一道難題:派去邊境各守一方糧倉。大少爺驍勇善戰,但行事一貫魯莽,且心狠手辣,他一上陣就使用暴力打壓災民,民怨沸騰,因此結下仇家,糧倉遭人暗算而失守,后被仇家追殺,丟了性命。大少爺擋住別人的路,自己最終也無路可走了。
二少爺表面看似玩世不恭,五谷不清,實則內在智識豐富。他心地善良,體察民心,防守之始,便打開糧倉救濟災民。大量災民為了口糧,紛紛前往投靠二少爺。二少爺防守的一方,人群聚集,做起了買賣,形成鬧市,大家安居樂業,生意逐漸興隆。二少爺為別人搭臺鋪路,自己也走得更通暢更長遠。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成全他人,實則是一種“曲線回報”的利己。當一個人放下自己,去關注他人的需求,并力所能及施以援手,對方也會感知到他的共情能力,從而生出同理心,予以積極回應。童話故事里的小雞和小鴨,主動發揮各自長處,團結合作,雙雙得以水陸兩處安然共存;禪學中的盲人黑夜提燈,雖不能照清自己腳下的路,但卻讓別人在黑暗中注意到他,不會誤撞到他而走得穩當安心。
成全他人的方式,可以是舉手之勞的錦上添花,也可以是盡力而為的雪中送炭。賞人長處,鏡中反射美好;幫人難處,友人之間加深情感,生人之間傳遞善意。
成全,當然不是毫無底線的舍己或利己,而是相互扶持共同前行。成全,應似一座心靈之橋,一端連接他人的需求期待,一端通達自己的完善圓滿。
(編輯 高倩/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