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多美食,蘇面最精美。這些源于江蘇民間的面食特色各異,在唇齒間品評,勾勒出一幅濃濃的“蘇式生活”畫卷。目前,已有7種蘇面入選江蘇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范水長魚面”制作技藝、“鎮江鍋蓋面”制作技藝、“東臺魚湯面”制作技藝、“昆山奧灶面”制作技藝人選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老式面\"制作技藝、“蘇式湯面\"制作技藝、“常州銀絲面\"制作技藝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鍋蓋面”,是鎮江飲食技藝中一項創造發明。在面條入大鍋后,用一只小的白木鍋蓋壓在面湯上,使面條透氣,易于清除浮沫,保持面湯不渾濁、面條不黏結、不散亂,故有“面鍋里煮鍋蓋”之說。“鎮江鍋蓋面”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邵祥介紹,“鍋蓋面”面條采用的是“跳面”,也就是手工揉面成團,放置案板上,人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上下顛跳,似舞蹈,似雜技,將面團壓成薄薄的面皮,切成面條,完全手工操作,而非機器壓制。這種面條有毛孔,鹵汁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勁,味道獨特。
“昆山奧灶面”,據說是乾隆皇帝取的名。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游覽昆山玉峰山景后,因腹中饑餓來到了一家小面館。店主呈上一碗紅油爆魚面,乾隆吃后贊不絕口,派太監打聽制作方法,誰料由于方言關系,太監聽得似懂非懂,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帝“紅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奧妙。”乾隆龍顏大悅,便御賜“奧灶面”之名。“奧灶面\"最注重“五熱一體,小料沖湯”。所謂\"五熱”是碗熱、湯熱、油熱、面熱、澆頭熱,因此,即便在數九寒天,食之也能冒汗。“小料沖湯”,是視來客人數而定,現用現和。這樣的場景也是老昆山人見慣的:客人來了,廚師即將小湯倒在面碗內,兜頭一勺熱湯澆下,像變戲法似的復合成鹵湯。現在是事先將數十袋塑封冷藏的“小湯”倒在一只鋁桶里,一桶湯可開200碗。
“東臺魚湯面”至今近200年的歷史,相傳是一位被趕出宮廷的御膳廚師,采用東臺特有的食材親手制作而成。著名翻譯家戈寶權先生在《回憶家鄉味》中,特意提到了令人回味的家鄉魚湯面。“東臺魚湯面”第六代傳承人徐用軍認為,熬好魚湯是關鍵,按照東臺傳統的制法,必須選用野生鯽魚、鱔魚骨、豬骨等原料,熬制一碗魚湯正常要2至3小時。
“范水長魚面”是揚州寶應的特色,經過熬煮,河鮮與面條在湯鍋中相遇,湯汁濃濃,味道鮮美。“范水長魚面”制作技藝傳承人徐龍介紹,范水長魚面,用的是野生長魚,長魚骨頭加菜籽油熬出來的長魚湯,味道純濃鮮香。
“無錫老式面”是無錫及周邊地區一種家喻戶曉的面食,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20世紀初,隨著無錫水運通達、鐵路開通,工商業快速崛起,無錫火車站附近的多家面館采用無錫傳統制作方法,改良研制出了“老式面”,一舉征服食客。“無錫老式面”制作技藝傳承人王德祥說,“無錫老式面”的制作技藝要領為“一單二雙三回龍”,生面制成過程中,多次進行并、軋、翻等工序,使得面條的勁力強,厚薄粗細也比較均勻,光滑整齊,經煮耐燒。面條煮熟后,面不爛、湯不糊,滑爽柔軟、勁足湯清。
“蘇式湯面”是蘇州人早晨的打開方式,食材新鮮,制作工藝嚴謹。湯底分為紅湯和白湯兩種,紅湯以醬油為主,白湯則以骨頭熬制。澆頭種類繁多,如楓鎮大肉面、精品三蝦面、蟹粉面等,豐富了蘇式湯面的風味,有人說,“蘇式湯面\"就是蘇州人性格的濃縮,工藝精細,內斂雅致,不張揚,看似簡單平常,卻底蘊深厚。

對于常州人來說,早晨來一碗“銀絲面”,配上溫熱的玉米糊,便是最熟悉的溫暖。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銀絲面\"第四代傳承人惲友友說:“‘銀絲面'還原了‘潔白如銀、條細似弦、柔滑軟爽、唇齒留香’這十六字特點。面條在碗中,像梳子梳過一樣紋絲不亂,搭出挺括的橋型,橋面微微露出湯面,形成蘇式面的傳統造型‘鯽魚背’,上鋪手工制作的金黃蛋皮絲,色香味俱佳。與北方面相比,‘銀絲面'更講究澆頭的靈動,銀絲面'的帶湯感配上澆頭的靈動,就是江南面的情懷。”
(源自《新華日報·交匯點》)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