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踐行新時代民生建設總要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農村特困供養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探索創新“政府主導 + 國企運營+ 專業服務”的“公建公營”模式,較好解決了農村福利院設施設備落后、床位利用率低、服務質量不高等難題,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養老服務新路徑。
黨建領航把方向,堅持“三變三不變”。成立由區委書記任組長的改革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改革工作,明確將農村福利院兜底保障特困對象的公益性作為改革的根本原則。改變管理模式,堅持公益屬性不變。改革前,農村福利院歸口屬地街服務與管理;改革后,將農村福利院基礎設施設備和經營管理權等委托區屬國企交投惠漢盈通公司管理運營;、分別履行主管和地方監管職能。改變老舊環境,堅持國有權屬不變。改革前,農村福利院設施設備落后,消防器材配備不齊全、適老化改造不到位,老人居住環境不佳;改革后,農村福利院土地、房產及設施設備國有權屬不變,區政府投人3.96億元完成院內提檔升級、“平安工程”“冬暖工程”建設,惠漢盈通公司投入2700萬元用于適老化建設、消防設施升級,為老人打造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改變供養結構,堅持服務理念不變。改革前,15家農村福利院全部入住特困老人,平均床位入住率僅 27% ,部分養老院人住人數為個位數,資源利用不充分;改革后,盤活養老資產,面向社會開放多余床位,提供有償代養老人服務,截至2025年5月,床位使用率提升至 59.5% 。同時加強人員培訓,為老人提供優質服務。
黨建賦能提質效,達成“三升三降”。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提質增效的強大動力,達成“三升三降”良好效果。機構布局升級,運營成本降低。黃陂區委組織區、街、村三級黨組織赴各地調研,印發《黃陂區關于特困供養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公共養老服務水平實施方案》,按照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各選取1所農村福利院,打造成護理床位占比 80% 以上、同時滿足周邊2一3個以上街的區域性特困老人集中供養中心。通過社會化運營實現每年營收300余萬元,區財政專項補貼減少 20% ,街道管理成本降低 15% 。醫養融合升級,健康風險降低。充分發揮黨組織協調各方作用,在黨組牽線搭橋下,農村福利院與區中醫院簽署醫養合作協議,中醫院定期為老人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對常見病、慢性病實行24小時上門診療;與街衛生院、村(社區)衛生站點協作,實現醫療配套覆蓋。管理質效升級,安全隱患降低。安全管理智能化,安裝智能監護設備30余套,實現24小時監測全覆蓋,預警處置響應時間縮短至3分鐘以內;生活照料精細化,實施“一院一周一食譜”,累計制定個性化餐單2000余份;環境設施適老化,完成機構無障礙改造,加裝扶手2680米、防滑處理1.2萬平方米,緊急呼叫系統覆蓋率100% ;安全檢查常態化,組織專班定期進行安全檢查,整改隱患187處,安全事故發生率同比下降 30% 。
黨建筑基強保障,健全“三個機制”。深化結對共建,凝聚發展合力,推行“機關 + 國企”黨建共建模式,以“黨建聯學、隊伍聯育、服務聯抓”三聯動為抓手,將黨建優勢轉化為工作效能,全力健全農村特困供養體制機制改革保障體系。建立“公建公營”聯動機制。聯合屬地街道、運營公司三方黨支部,通過黨組織凝聚力量,定期分析研判農村福利院試點工作進展情況,按照“三管三必須”要求,規范管理制度,實現政府與企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健全安全管理協調機制。聯合消防、市場、城管等部門黨支部,以黨組織為紐帶,不定期對各福利院進行全方位安全檢查和應急抽查。對問題突出且整改不力的機構,采取約談、通報、扣減委托經營費用或終止合同等措施,確保安全管理主體責任落到實處。開展評估落實監管機制。、街與經營方在黨組織監督指導下簽訂責任書,明確責任與服務重點,通過平時及年終考核、院內人員三方反饋意見,綜合評判經營方管理成效,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落實監管機制,讓黨建引領貫穿監管全流程。
(作者系武漢市黃陂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