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東流,在襄城拐了個90度的大彎。這道優美的弧線與焦柳鐵路形成了一個閉環區域,就是龐公街道,坐落于此的楊家河村,與襄陽古城隔焦柳鐵路相望。
“這里曾是襄陽的‘菜籃子'。”村民介紹。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楊家河村逐漸變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2018年,楊家河村迎來了第一個商住小區一一水云墅。2020年7月,襄陽四中新校區啟用,距離新校區最近的水云墅,因為陪讀需求的火爆,一下子涌進了2000多戶6000多名外來居民。
“我們村戶籍人口1670人,常年居住在村的也就1000人左右。”楊家河村黨總支書記楊琛介紹,伴隨大量外來居民涌入的,還有基層治理難題。
村里狗叫聲影響休息;物業服務不到位,垃圾清理不及時,設施維修不給力;小區停車位緊張,車主之間糾紛不斷…一時間,各種投訴像雪花一樣向楊家河村“兩委”飛來。
“有一次,居民還因為晚上青蛙叫睡不著而投訴。”楊琛苦笑著回憶。面對各方訴求,村里工作人員常常忙得腳不沾地,但更多的時候還是不知如何下手。小區外來居民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相對較高,對政策和法律條款有自己的理解,村干部在與他們溝通時,常常被問得啞口無言。
不管不行,管不好更不行。面對困局,楊家河村黨總支逐漸形成共識:要積極應對城鎮化帶來的新情況、新矛盾,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為村民和居民提供更優質、高效的服務。
村“兩委”成員經過大量走訪,發現近九成的投訴集中在物業管理、陪讀家庭服務、老年關懷、青少年教育、流動人口辦事五個領域。
“針對痛點,我們決定創建‘楊小暖’黨建服務品牌。”楊琛說,村黨總支發動在職、退休、流動黨員全員報到,并整合轄區內婦女組織、學校、養老機構等,組建起五支服務隊伍,常態化開展政策宣講、矛盾調解、困難幫扶等服務。
“先鋒暖‘楊'黨員突擊隊,負責處理急難險重任務;幣幗暖‘楊'婦女服務隊,關注婦女兒童身心健康;青團暖‘楊’青年志愿隊,把青年群體發動起來;桑榆暖‘楊'中老年志愿服務隊,旨在發揮老黨員、老先進的余熱,調解群眾矛盾;桃李暖‘楊'教育服務隊,專門為陪讀家庭提供幫助。”楊琛掰著手指介紹。
同時,村黨總支每季度更新“楊小暖”服務清單,把群眾需求變成項目臺賬。如針對陪讀媽媽反映強烈的“生活只能圍著灶臺轉”,巾幗暖“楊”隊多次組織觀影會、插花課;針對流動人口異地醫保報銷難,青團暖“楊”隊手把手教操作,幫助辦理醫保相關手續;針對矛盾糾紛,開辟“和事佬茶館”,由老黨員輪流值班當“掌柜”…
去年夏天,一場特大暴雨襲擊襄陽。80歲的謝桂清家距離泄水坑最近,可當天她一大早就出門賣菜了,壓根就沒想到雨水可能會漫進房子里。楊家河村黨總支動員全體黨員上陣,運送沙袋堵在謝家門口。“我自己都沒想起家里可能被淹,你們就主動把活兒給干了!”事后,謝大娘纂著楊琛的手感激地說。
聯合水云墅保安隊組成巡邏隊,守護萬家燈火;開展書畫課堂、讀書會活動,讓書香氣浸潤鄉村;為陪讀家長匹配租房信息,解決租房問題,讓租房過程更加省心在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服務中,“楊小暖”黨建品牌如春風化雨般逐漸深入人心。
目前,龐公街道辦事處正在推進“村改居”工作,楊家河村也即將變成城市社區。“我們會繼續用好黨建這根‘繡花針’,在服務民生的道路上,繡出更加溫暖人心的畫卷。”楊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