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編排上,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承接單元的內容和語文要素,注重單元整體觀與學生思維的發展特點,安排了很多仿寫和寫話的內容,其難度循序漸進,強調語言運用的重要地位。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種資源找到表達的提升點,強化運用能力。同時,教師還需要關注語言的實踐性,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讓語言的真實運用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詞句段運用板塊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語言文字運用訓練的重要載體,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個別教師照本宣科,只是抱著完成練習的認知進行教學,沒有實現語言運用教學策略的最優化,導致學生關于詞句段的積累、運用能力得不到提升。本研究探究在詞句段運用板塊將詞語、句子、段落的學習進行有機結合,綜合內容與學情,通過“重現\"經驗、“重組”單元、“重構\"學科的“三重奏”策略,使詞句段運用板塊教學策略更有效,學生能力得到層級提升。
一、“重現\"經驗,豐富詞語積累
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的重要資源。為了解決學生詞語積累有限這一重困境,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結合經驗學習新知,更新詞庫,豐富詞語積累。
(一)生活智慧:重現生活,創設情境
生活經驗的重現能為學生創設詞語理解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含有特定意義的詞語。
1.繪制生活畫面,新日聯之有法
針對某一類詞語的積累和拓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理解的生活畫面繪制下來,根據生活畫面中的元素進行詞語的分類、歸納、識記,以生活實例講解詞語含義,并將詞語與意義建立聯系。
以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詞句段運用”為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積累描寫不同季節的詞語。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是直接出示詞語范例,然而學生能直接想起的詞語大多比較簡單,真正實現詞語積累還需要從其生活畫面中捕捉。教學時,教師需要以兒童的經驗為構建基礎,設計實踐任務:
一是你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請你簡單畫一畫。
二是看著這些畫面上的內容,你能想到用哪些合適的詞語來形容春天呢?(交流幾幅學生作品)
三是用你剛才整理或積累的詞語形容你繪制的春天,并與你的同桌進行交流。
教師將詞句段運用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勾連起來,引導學生從對春天的印象人手進行詞匯積累。
2.重演生活片段,詞庫學之有新
在教學中,學生有時對詞語含義一知半解,對職業、品質等特定詞類的理解并不全面,此時小組討論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能形成完整認知,在理解的基礎上重新演繹生活片段,加深對詞語的理解,明白每一個詞語背后都有鮮活可感的生活實例。
在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字詞句運用”板塊中,學生對“挑大梁”“開綠燈\"等詞語的衍生含義并不清楚。以“挑大梁”為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任務:
一是“大梁\"在生活中指什么?
二是承擔上部建筑結構絕大部分重量的柱子對一間屋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那么“挑大梁\"指代的是哪一類人呢?
三是我們的班級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我們的社會中有沒有這樣的人呢?請同桌之間討論并進行情景演繹。
四是為什么你認為他是“挑大梁”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基于生活理解詞語的關鍵部分,再將詞語的意思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在生活中找到相匹配的人或事,使學生形成有意記憶,對詞語的理解更為深刻。
(二)“群英故事會”:重連閱讀,拓展深度
閱讀經驗是學生拓展詞語積累和加深詞語理解的重要途徑。“群英故事會”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詞語內涵的理解,為學生理解新詞搭建階梯。
1.重讀閱讀內容,內涵鏈之有趣
第二學段有“這些詞語能用來形容哪些人、哪些事”這樣的學習任務。這些人、事是學生平日里所熟悉的,教師要做的就是穿針引線,通過閱讀積累的分享,引導學生一起重讀精彩片段,串聯起詞語和人物之間的關系,實現意義記憶,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
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詞句段運用從學生喜聞樂見的《西游記》入手,引出神話人物,同時設置闖關游戲,讓學生從8個詞語中聯想到相關的人物或故事,并且創設語境,嘗試運用詞語。在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時,學生通過想象畫面、品讀詞句,帶著感受朗讀好句子,還拓展交流其他神話故事。整節課,學生興趣盎然。教師從《西游記》人手,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由詞語出發聯結神奇的情節,從課外到課內,再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2.重用閱讀方法,詞意辨之有效
同一個詞語在不同語境中可能會有不同的意思和不同的情感色彩,而意思相近的詞語在相同的語境中又會有微妙的差別。這樣的辨析往往讓學生感到棘手,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積累的閱讀方法進行感受、欣賞,從而形成初步的判斷。
二、“重組”單元,拓展句子遷移
單元整組學習,即以語文教科書的主題單元為依托,在整合教科書選文內容、活動內容、練習內容與可鏈接的課外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進行單元整體備課、教學。單元整組學習以塊狀結構進行教學,不僅能有效解決學生句子遷移范圍有限的困境,還能為學生的個性化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空間。
(一)整合交流:重組順序,豐富方式
詞句段運用板塊處于單元最末的《語文園地》中,在教學中容易被教師簡化處理或模式化處理。教師可以調整詞句段板塊的教學順序,引導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學習這一板塊的知識,最大化發揮此板塊的作用。
1.貫穿“單元課文”,情感悟之有基
理解句子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把句子放回到文章的整體語境中去感受句子表何情、達何意。在教學詞句段板塊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例句,通過合作讀、欣賞讀、小組互讀等方式感受句子的情感色彩。
(1)小組合作讀
0 您何必賣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臺,還愁沒有錢花?
0 您不用賣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臺,就不愁沒錢花。
小明在公共場合亂丟垃圾,還說反正有清潔工打掃,你提醒他說…
過生日,你收到mei了夢寐以求的禮物,你有點兒不敢相信地說……
讀下面兩組例句,體會不同的語氣,然后想想在后面的兩個情境中你要怎么說,寫下來讀一讀。
0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這是在被外國人占據的地盤里,誰又敢怎么樣呢?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這是在被外國人占據的地盤里,誰也不敢怎么樣。
學生通過文本感受其蘊含的情感,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體會文字的濃厚感情色彩。
2.對接“交流平臺”,修辭用之有方
單元整組意識下,教材編排有其一慣性和系統性,“交流平臺”板塊是對單元語文要素的總結。在教學詞句段運用板塊時,教師可以對接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分析、比較,從而主動發現本單元需要其掌握的表達方法或修辭手法,再回顧課文中運用這些方法的獨到之處,使詞句段運用板塊的教學習難題迎刃而解。
(二)實踐交際場:重組內容,擴展載體
單元內各教學板塊不是割裂的,而是圍繞語文要素緊密聯系的。因此,詞句段板塊可以與課文、習作、口語交際等板塊有機組合。
1.融合“練筆寫作”,習作練之有道
詞句段運用可以與習作教學重組。在習作教學之前,教師可以根據習作主題進行詞句段運用教學,指導學生掌握一種修辭手法,并運用這種手法描寫片段。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開展習作教學,使習作指導更有效。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詞句段運用\"板塊教學中,教師可以出示例句,請學生讀一讀。
本單元的句段運用是引導學生感受通過動作體現人物品質,習作是通過多種方法寫出人物特點。人物品質和人物特點都是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有異曲同工之處,學生理解突出人物品質的方法,就能遷移運用到描寫人物的特點上。教師指導學生理解用\"放大鏡\"動作寫的好處,再順勢遷移到人物特點片段練寫,其實就是在詞句段運用板塊教學中進行習作重點片段的小練筆,讓學生在正式接觸習作時更得心應手。
2.對話“口語交際”,溝通說之有理
詞句段運用可以與口語交際重組。詞句段運用可以在口語交際板塊得到實操訓練。
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單元要素之一是“學會復述故事”。第八單元的口語交際和詞句段運用的主題都是“說故事”。詞句段運用能夠訓練學生的轉述能力,而口語交際能鍛煉學生生動表述的能力,兩者鍛煉的能力是融會貫通的。轉述是講好故事的基本技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進行詞句段板塊教學,對學生轉述能力進行訓練,再開展趣味故事會,引導學生分享完故事后請一位聽眾簡單復述這個故事。
三、“重構\"學科,靈活運用段落
針對學生段落運用缺少靈活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嘗試進行跨學科學習。重構學科資源既可以充實段落描寫的對象,又可以還原段落描寫體驗,為學生段落描寫提供真實性素材。
(一)活動“紀念冊”:重構活動“細”描寫
有些單元的詞句段運用板塊只提示了一類事物該怎么寫,并沒有提供可供學生實踐的素材。因此,教師可以將詞句段運用板塊的學習內容與學?;顒尤诤显谝黄?,在活動中教學、在教學中體驗,將文字轉變為實踐,充實段落訓練的對象,凸顯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1.“重記\"活動過程,觀察行之有序
教師可以將段落運用與科學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科學觀察活動,提供描寫對象。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第三單元旨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如進行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為了更好地長期觀察記錄活動,教師將此單元任務與學校“我與植物共成長\"科學活動相融合,在活動過程中將詞句段運用的方法付諸實踐。學生種下植物種子,每天定時觀察,并把觀察所見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在筆記本上。學生交流各自的觀察日記,教師加以啟發和總結,引導學生生動又準確地表達,使他們表達技能得到訓練。
2.“重憶\"活動瞬間,描寫落之有細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文字的形式記錄重要賽事,以筆刻畫精彩瞬間,以段落描寫繪制比賽紀念冊,拓寬語言文字出現的領域,培養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動筆記錄的習慣與意識。
為了讓學生能有內容可寫,進行靈活的段落運用,教師應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培養他們樂于寫話、及時記錄的好習慣。
(二)研學記錄單:重構實踐“練”表達
語文教材中要求進行段落描寫時要基于真實的活動體驗,因此教師要有效利用實踐活動,布置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先學再做、先做再寫,帶著任務去觀察活動,帶著真實感受去完成段落運用。
1.重建實踐支架,表達言之有據
介紹一種事物或一段過程是常見的段落描寫任務。在實踐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介紹性文字中的邏輯條理,整理語言表達支架,并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地按照支架描寫。
例如,在“10歲成長禮\"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動手做了艾青團和艾青餃。在制作之前,教師布置實踐性任務,讓學生積極觀察制作的過程,并且要把整件事情講清楚。學生先學再做、先做再寫,帶著一定的任務去觀察和記錄,帶著真實感受完成段落運用。
學生用表示動作和表示時間先后順序的詞,把自己動手制作艾青團和艾青餃的過程用文字呈現出來。這次特殊的語文作業,不僅展示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體現了他們用文字記錄生活的能力。
2.重理實踐素材,語言品之有味
春、秋季研學是每個學校的常規活動,也是學生段落描寫的素材來源。在活動中,學生能以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挖掘研學中的所見所聞,繪制研學風景單,順利完成段落描寫。二年級春季研學結束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集中梳理研學內容,寄情于景,將心情外化為眼前之景,勾連園地詞句段運用的生動表達,再請學生記錄事件素材。研學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踐素材的再整理,使學生通過討論尋找更為生動的表達,指導學生及時記錄并有意識地運用知識,從而落實詞句段運用板塊的教學任務。
詞句段運用是教材體系中舊知在新式理念下的重新組合,這種重新組合值得教師系統化、理論化地研究。教師應多研讀教材,對單元教學有整體感知和把握,從而靈活選用素材,使學生深人理解詞句段。
參考文獻:
[1]鄒冬梅.實踐運用:“詞句段運用”欄目的應然之舉[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16).
[2]樓亞飛.用好教材,催生破繭而出的蝶:部編版語文教材“詞句段運用”欄目之淺見[J].生活教育,2020(6).
[3」賴春梅.從“照樣子”“仿照”說起:四年級下冊“詞句段運用”第2題的教學建議[J].小學語文教學,2020(16).
[4]黃萌.實踐中習法實踐中運用:對《語文園 地》“詞句段運用”的教學思考[J].考試周刊, 2020(34).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