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教材自三年級開始,在語文園地中設置了“詞句段運用\"這一板塊。它是對第一學段“字詞句運用”板塊的提升,更是學生積累語言經驗、發展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有效載體。
為充分用好這一板塊,筆者以六年級上冊的“詞句段運用”為例,對該板塊的教學內容展開梳理,發現主要存在三個特點:一是訓練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二是多以課文中的語句為訓練范本,與單元學習緊密關聯;三是進一步強化語文要素,加強學生實踐運用。針對“詞句段運用\"的教學內容與設計特點,基于不同維度的語言經驗積累目標,可對該板塊進行二次梳理(如表1),并由此展開相關教學研究。
一、獲得陌生化語言經驗:結合單元教學,擴展學習時空
陌生化語言經驗主要指具有新鮮感的語言材料(用于遣詞造句)或者語言材料運用方法(旨在成段謀篇)。積累陌生化語言經驗,可以幫助學生走出語言表達困局或者舒適圈,獲得全新的表達及審美體驗,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六年級上冊“詞句段運用\"中,陌生化語言經驗包括標點的使用、詞語的創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難度螺旋上升。
(一)結合詞語表教學
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的詞語表,設計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提升對詞語的駕馭能力,豐富自己的語言經驗,從而更加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第二單元“詞句段運用”要求學生學習不用“說”等明顯的提示語來表達“說\"的意思。學生通過觀察例句,總結出兩條經驗:(1)用其他表示“說\"的詞語表達“說”;(2)用描寫動作或神態的詞語來聯結“說\"的內容。他們討論發現這樣表達更有畫面感,充滿新意。之后,教師請學生回顧本單元的詞語表、課文和課外積累,形成小錦囊(如表2),再進行造句訓練。
(二)結合課文教學
有時“詞句段運用”可以前置,結合日常課文學習,進行有效鋪墊。比如,第一單元“詞句段運用”引導學生認識分號的作用,學生并不是完全不認識這個標點符號,陌生感體現在使用經驗層面。因此,可將分號教學前置到《花之歌》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出示兩個句子:“我在原野上搖曵,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然后將兩句話合并在一起,把第一個句號變為分號,引導學生觀察變化,認識到分號常用于表示并列復句內部分句之間的停頓。經過對課文例句的學習,學生對分號的用法已經有了一些了解。為使學生進一步積累運用分號的經驗,教師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分析分句之間的關系,了解分號的不同作用。學生通過反復讀例句發現,第一個例句中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而第二個例句中分句之間是對比關系,由此積累了使用分號的經驗。
活動二:判斷句子中的分號使用是否正確。比如,提供句子:“我喜歡吃香菜;你覺得好吃嗎?”學生分析分號前后分句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分號的正確用法。
活動三:嘗試模仿《花之歌》的第六自然段,結合《丁香結》中的語句,用分號寫兩三句話。
如此,從認識到判斷,最終到運用,都緊緊圍繞第一單元的課文,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三)結合語文要素教學
陌生化語言經驗的積累還需緊密依托語文要素。比如,第四單元“詞句段運用\"要求學生從故事情節中感受人物形象,這與該單元的語文要素“讀小說,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契合。基于此,可以“小說情節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為單元整體任務,將“詞句段運用\"融入其中。教學時,引導學生聚焦“長坂橋張飛退曹軍\"的經典情節,感受張飛的神勇形象。又如,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該單元的“詞句段運用”展示了與戲曲有關的詞語。教學時,可從單元課文《京劇趣談》中的\"亮相\"延伸開去,引導學生掌握詞語中蘊含的戲劇知識,了解其準確的用法。如學習“壓軸\"時可以出示京劇展演節自單,讓學生選一選壓軸節目;學習“行頭、跑龍套、對臺戲、唱白臉\"時出示京劇圖片,進行講解交流;學習\"粉墨登場、科班出身、有板有眼、字正腔圓\"時,設計情境化填空題,引導學生體會京劇之美。
二、獲得規律性語言經驗:聯通課外語篇,加強規律運用
規律性語言經驗主要指有顯著規律可循的語言經驗,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語言范式,建構結構化語用系統。在教學\"詞句段運用\"時,教師需要特別關注有助于學生直接借鑒遷移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再通過同樣類型的語篇進行反復操練,實現讀寫聯結。六年級上冊“詞句段運用\"中,規律性語言經驗包括“有序表達\"“把握一段話的主要觀點\"“給文章擬合適的題自\"等,指向閱讀和習作兩個層面。
(一)閱讀層面:抓住關鍵,把握觀點
在閱讀層面,學生學習借助關鍵詞句迅速把握段落核心觀點。比如,第六單元“詞句段運用”要求學生說說一段話表達了怎樣的觀點,對此可采用如下學習路徑:朗讀理解每一句話表達的意思一發現句子之間的聯系,找出關鍵句一借助關鍵句,把握這段話表達的主要觀點。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課文《只有一個地球》,找出關鍵句“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最后,教師提供老舍先生的《林海》一文,讓學生從整篇文章中尋找關鍵句,總結作者的觀點。
(二)習作層面:有序表達,學會擬題
在習作層面,學生學習借助關鍵詞清晰而有邏輯地表達觀點,并結合整篇文章的內容擬定合適的題目。
比如,第八單元“詞句段運用\"聚焦給文章擬題目的方法。學生通過討論課文題目,梳理出“以主要人物為題、以事件為題、以事物的名稱為題”這三條規律。教學時,教師可展示學生日常的習作題目,請學生根據取題規律對其進行優化,并交流修改原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如,第三單元“詞句段運用\"要求學生學會用“一是、二是、三是、四是\"等詞語,有條有理地表達。教學中,可設計以下三個任務。任務一:刪去范例中的加點部分,對比思考兩種表達方式的異同。任務二:閱讀新聞材料《浙江小伙賣空氣,凈賺400方》,用上指定詞語,說一說自己的著法。任務三:根據學校讀書節的各項活動安排,用上指定詞語向大家說明閱讀的價值。學生通過任務一,發現“加上表示順序的詞語能讓語言更有條理”的表達規律;通過任務二,結合教材中的提示,嘗試運用表示順序的詞語表達觀點;通過任務三,利用語言訓練素材,結合真實情境,進行遷移練習。
三、獲得進階性語言經驗:加強遷移實踐,搭建表達支架
進階性語言經驗主要指在已有語用基礎上,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表達質量的語言經驗,強調對表達方式的細膩辨析、對語言技巧的精準運用等,讓語言更具表現力和獨特性。梳理發現,“詞句段運用”常常要求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基于此,搭建以下支架。
(一)搭建問題支架
對于體會句子特點之類的語言實踐活動,可以通過問題激活學生的思考。如學習第一單元“詞句段運用\"時,學生一眼就發現了三個例句均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但教學并不能止步于此。每一個例句使用排比的方式不一樣,學生容易忽略其細微差別及其不同的表達效果。這也成為語言進階的“點”。對此,教師拋出問題“對比發現三個例句的異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學生發現第一個例句通過“排比 + 擬人”的手法,寫出花的作用和特點;第二個例句通過“排比 + 夸張 + 比喻”的方法,寫出漓江水的“靜、清、綠”;第三個例句通過“排比 + 比喻”的方法,寫出花、鳥、蟲子在祖父的園子里自由自在。緊接著,教師提問:“學習這三個例句,對你今后使用排比手法最大的幫助是什么?”學生認為,排比句讀起來有節奏感,可以將排比和擬人、比喻疊加使用。教師順勢要求學生嘗試用上“比喻 + 排比”“擬人 .+ 排比”的方法寫一組排比句。
同樣的方法可以遷移到第二單元“詞句段運用\"中對“反復\"手法的理解體會上。教師去掉反復出現的詞語,請學生比較、思考。學生發現“反復”有增強語勢、情感的作用,并在教師指導下使用這一修辭手法寫一個句子。
(二)搭建范例支架
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的“詞句段運用\"都安排了片段練筆,一個是學寫人對某件事入迷的樣子,另一個則是學寫復雜的心理活動。學生在以往的練筆中涉及過相關內容,但是想要寫得精彩,就要仔細品味范例。
以第三單元為例,引導學生首先深入品讀教材提供的幾個例子,發現表達上的共同特點一一融合神態、動作描寫。其次思考作者是如何具體、生動地進行神態和動作描寫的。學生發現第一和第二個例子運用了“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的方法,第三個例子采用了“神態、動作 + 聯想\"的方法。這時候可引入葉君健《看戲》中的片段(有改動)。
觀眾像著了魔一樣,忽然變得鴉雀無聲。他們看得入了神。他們的感情和舞臺上女主角的感情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漸漸進入高潮。觀眾的情感也漸漸進入高潮。潮在漲。沒有誰能控制住它。這個一度平靜下來的人海忽然又動蕩起來了。戲就在這時候要到達頂點。我們的女主角在這時候就像一朵盛開的鮮花,觀眾想把這朵鮮花捧在手里,不讓它消逝。他們不約而同地從座位上立起來,像潮水一樣,涌到我們這位藝術家面前。舞臺已經失去了界限,整個劇場成了一個龐大的舞臺。
學生邊閱讀邊圈畫關鍵詞句,發現片段中有兩處值得學習:一是把觀眾比作海,“人海忽然又動蕩起來了\"等語句傳神地表達了觀眾的情感變化。二是使用了聯想,如“想把這朵鮮花捧在手里”等等。
最后,在充分學習課文范例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完成仿寫。他們自然會嘗試使用范例中的表達方法。
(三)搭建導圖支架
第八單元“詞句段運用\"要求學生讀詞語,聯想開去,并選擇一個詞語把想到的用一段話寫下來。對學生而言,選擇一個詞語完成一段話并沒有難度,能夠由選擇的詞語聯想到與眾不同的內容及進行精彩的表達才是這次練習的意義所在。因此,拓寬習作選材范圍,是本次教學的重點。
教學時,教師搭建導圖支架,設計三個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拓寬習作思路。環節一:出示六幅和詞語相關的圖片,激發學生想象。環節二:依次出示詞語,請學生說出自已的聯想(如表3)。由3~4名學生組成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詞語,彼此激發思維。教師板書,形成班級選材導圖。環節三:學生繪制自己的習作思維導圖,完成小練筆。
四、獲得情境化語言經驗:聯結生活經驗,解決真實問題
“詞句段運用”板塊安排了在生活情境中運用語言文字的相關訓練,突出了語文課程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對于這些具有明顯生活情境特點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結生活經驗,學會運用語文知識解決真實問題。
(一)創設生活情境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在現實生活中準確、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可以助力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語言表達能力。如第一單元“詞句段運用\"安排了“認識路牌\"的任務。教師可以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校門口的一塊路牌缺少了拼音,請同學們補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開交流,總結路牌的拼寫規則,完成相應任務(如圖1)。
(二)開展言語實踐
基于學生真實的表達需求,“詞句段運用\"將一些功能性寫作納入教學范疇。由于學生日常進行的記敘文訓練較多,應用文的寫作經驗較少,教師在創設生活情境的同時,要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知識,規范嚴謹地表達。以第七單元的“修改說明書”為例,結合教材可以這樣開展教學:(1)從《玩具小臺燈制作說明書》中提取信息,梳理制作過程。(2)觀察插圖,對照文字,發現表達錯誤。(3)嘗試修改,交流匯報。(4)拓展遷移,小組討論填寫小橘燈制作說明書(如圖2)。
第1步:選擇個大、皮松的橘子。
第2步:用刀切掉三分之一的,將剩下的有果蒂的部分作為燈座。
第3步:把小勺子慢慢插入和之間,使其完美分離,再小心地將橘肉。
第4步:用棉線做一個燈捻,固定在小橘碗底部。
第5步:將植物油倒入小橘碗。
第6步:用之前切掉的橘皮剪成的造型,用牙簽連在燈上。再用細麻繩在燈兩邊,就可以提著小橘燈出門溜達啦!
綜上,在“詞句段運用\"中,陌生化和規律性語言經驗填補了學生原有語言經驗的空缺,進階性語言經驗是基于學情對學生語言經驗的提升,情境化語言經驗促進語言文字在生活中的運用。教師要探尋合適的教學策略,推動學生積累內化語言材料和遷移運用語言經驗,真正提升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吳忠豪.積累語言經驗是學習語文的基礎[J].基礎教育課程,2019(14):33-38.
[2]呂映.以構式為抓手,發展語言經驗[J].小學語文教師,2021(4):11-16
[3]朱偉芳.揣摩定位標準,釋放“詞句段運用”的教學效能[J].語文教學通訊,2021(15):65-67.
[4]陳怡佳.整體觀照有機融合聯系生活:統編三年級教材“詞句段運用”板塊教學策略初探[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0(4):41-44.
(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