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式學習即教師基于真實情境設計學習任務,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完成任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還能加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逐步構建知識體系。現代詩是文學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其形式自由、意蘊豐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然而,其與學生平時所學的散文存在顯著不同,其語言形式沒有非常嚴密的邏輯性。在教學過程中,小學階段的學生不能深入感受到詩歌的意蘊美,教師更傾向于逐句講解和分析,導致學生學習現代詩的興趣不高。因此,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現代詩教學優勢便得以顯現。
一、整體把握,明確學習目標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現代詩為主題編排了冰心的《短詩三首》,艾青的《綠》,蘇聯詩人葉賽寧的《白樺》,以及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并在這之后編排了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這樣編排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等實踐活動了解現代詩,對現代詩產生興趣。教材雖然在《短詩三首》和《白樺》兩課后分別安排了兩個綜合性學習“活動提示”:在啟動階段要求學生收集喜歡的詩歌,在推進階段要求學生交流收集的詩歌并嘗試寫現代詩,分步推進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實施,但是與課文學習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明顯。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單元編排特點和編寫意圖理解不到位,沒有將詩歌學習與綜合性學習進行有效整合,只是按部就班地先教學詩歌,再開始綜合性學習。在學習完《短詩三首》和《白樺》后,部分教師只是機械地布置兩個學習活動,并沒有看到詩歌學習和綜合性學習間深層次的內在聯系,導致教學環節割裂,學生難以提起學習興趣。
教師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根據本單元語文要素“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有機整合詩歌學習與綜合性學習,將兩者統整為一條清晰、明了的教學線索,增強學生的學習方向感,使得單元教學整體運轉起來。因此,筆者將詩歌教學、綜合性學習以及語文園地幾部分的教學目標(不包括\"識字寫字\"),分為“朗讀與感悟\"“體驗與認知”“積累與創作\"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聯系緊密、層層遞進、相互滲透。從這三個維度進行勾連,筆者梳理出本單元現代詩的教學線索,即“讀一悟一寫一編一展”,整體推進學習進程,最后將學習成果展示出來,為項目式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見表1)。
二、問題驅動,設計項目方案
項目式學習由問題驅動,強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相應的知識能力。因此,設計驅動性問題是開展項目式學習的關鍵因素。好的驅動性問
題是真實、開放、有挑戰性的,更是緊扣教學目標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項目活動的可持續開展。
(一聯系生活,設計驅動問題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筆者從教的班級從四年級開始每個月都會出一期班刊,有時以某一單元的習作為主題,刊登學生收集或創作的優秀文章;有時以某一節日為主題,收集相關文學作品;有時結合校閱讀活動刊登學生的讀后感,做好書推薦。雖然班刊內容比較淺顯,但形式多樣,每次選題、選材和排版都由師生共同商定、合作完成,學生的參與興趣十分高漲。
筆者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與學生真實的語文生活聯系起來,在班內發問:“下個星期我們要學習第三單元,這是個和現代詩有關的單元,那我們這個月的班刊選什么主題比較好呢?”話音未落,學生就心領神會地脫口而出:“現代詩!”更有提前翻看過教材的學生說:“這個單元要我們合作編一本小詩集,還要舉辦詩歌朗誦會。”雖然之前學習過現代詩《四季》《青蛙寫詩》《雪地里的小畫家》《聽聽,秋的聲音》,但由于學習過程比較零散,且前三篇都是兒童詩,學生對于現代詩以及詩集的了解還不夠,因此如何合作編小詩集、如何把詩歌朗讀得有滋有味成了困擾學生最大的問題。驅動問題就在師生對話中產生。
(二)整體把握,設計活動方案
開展項目式學習實際上就是在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實踐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習得解決問題的技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相應的成果并展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有整體把握項目推進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才能層層遞進,體驗感也隨之增強。筆者設計以下兩個階段的項目活動(見表2),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體驗,在體驗中有所認知,從而習得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合作編小詩集這一過程并不是在\"讀一悟一寫”之后才開始進行的。讀一悟一寫”的過程是知識能力習得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穿插“編”的任務,將習得的知識能力及時運用到活動中去,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感悟現代詩的基本特點。
三、注重指導,推進項目實施
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他們獨一無二的活動體驗不可替代,教師的指導則是項目式學習能否成功推進的關鍵因素。
(一)方法引導,為學習提供支架
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要在學生的一般性知識盲點處、程序性知識匱乏處加以恰當的指導,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架”,幫助其解決問題。
在學生不知道什么是詩集、如何合作編小詩集的時候,教師可以分三步引導學生先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再了解詩集的特點,最后進行任務分工。學生可以先通過“讀”“悟\"兩個活動環節了解現代詩的特點,收集自己喜歡的現代詩,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并在“寫”的環節自己創作現代詩。然后,教師再提供正版的詩集刊物,引導學生了解詩集在內容編排、形式呈現、美工設計、封面裝幀上的要求,即做到編排內容分類呈現,美工設計貼切適度,封面裝幀規范美觀。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讀一讀“輕叩詩歌大門\"活動導語部分,進一步明確合作編小詩集的具體要求,并根據要求分組合作。
筆者在學生收集現代詩前,提供助學單(見下頁表3),幫助學生了解收集詩歌的渠道,并提醒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詩歌時需要注意網絡信息的準確性,注
意核實信息。
一開始學生只是單純摘抄自己喜歡的詩句,內容不夠豐富,也不成體系。教師可指導學生豐富摘抄類型,并進行分類整理(如圖1)。
在學生商議如何分工編小詩集時,教師可提供任務分工表(見表4),讓學生經過討論后填寫,以便明確各自的任務職責,保證課外任務按時完成。
(二)回扣語文要素,讓學習真正落地
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這是項目式學習的目標,也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在推進項自活動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回扣語文要素,使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落地。在“讀\"這一環節,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反復地朗讀和對比,感受現代詩的基本特點。在“悟\"這一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品讀詩歌,體會詩歌中真切的情感;抓關鍵詞句讀詩歌,想象詩句中優美的畫面;將同一題材的詩歌對比著讀,感受詩人獨特的表達風格。在“寫\"和\"展\"的環節,教師應圍繞語文要素設計評價標準,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三)評價引領,促能力素養形成
項目式學習的評價不僅是用來測量項目成果的標準,還應該關注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應該形成哪些能力素養。教師通過評價引領項目式學習的發展,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的形成,引導學生在評價中明確“怎么做才能夠完成目標\"“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還可以做哪些努力”。
舉辦詩歌朗誦會是口頭形式的成果展示,一般在展示之前,教師就要制定評價標準,讓學生根據評價標準著手準備。筆者在“讀”“悟\"環節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詩歌內容,踐行“用恰當的語氣讀出詩歌表達的情感,表情手勢要自然\"這一標準,并將評價指標具體化,設計以下評價量表(見表5)。
項目式學習需要引領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解決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知識能力。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設計層層遞進的任務來推進項目發展,更要關注評價的導向作用,從而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楊明全.核心素養時代的項目式學習:內涵重塑與價值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21(2).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