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學生應“具有將創(chuàng)新理念融人自身學習、生活的意識;具有自主動手解決問題、掌握核心技術的意識”。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機器人教學逐漸成為信息科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機器人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技術技能的途徑,更是培養(yǎng)其邏輯思維、團隊協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在小學信息科技課堂中實施機器人教學的有效策略,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一、小學信息科技課堂實施機器人教學的困境
(一)學生動手能力差,編程思維難培養(yǎng)
在小學信息科技課堂中,部分學生在面對需要高度精細操作的機器人組裝與編程任務時,缺乏足夠的動手能力,甚至疏于使用基本工具,這直接影響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效率。動手能力的缺失影響學生對機器人的構造組裝,限制了學生對程序邏輯的理解,使學生難以形成編程思維。同時,學生在面對復雜的編程任務時,往往無法正確理解代碼背后的邏輯關系,難以形成系統(tǒng)化的思維模式,進而影響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在教學指導過程中發(fā)現,學生在編程時難以自主推導出程序框架,往往需要教師詳細的示范指導才能完成基本操作。這些問題的背后,反映了學生動手能力與編程思維能力的欠缺,難以獨立解決問題。
(二)學生興趣持續(xù)難,學習熱情易消退
由于機器人教學本身具備一定的復雜性,學生在學習初期可能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但隨著教學的深人,課程內容的難度逐漸增加,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漸減退。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接受能力有限,當課程逐步轉向較為枯燥的編程邏輯或系統(tǒng)操作時,原本的興趣便可能消失。對于一些學習進度較慢或未能快速掌握基本概念的學生而言,持續(xù)的技術難題與低效的操作體驗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熱情,進而使其產生興趣波動。學生興趣的起伏會干擾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影響課堂氛圍。與此同時,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脫節(jié),學生所學內容與其日常生活或未來發(fā)展不存在直接關系,加劇學生的學習倦怠感,難以維持高效的學習熱情。
(三)學生基礎能力差異大,教學進度難統(tǒng)一
學生的認知水平、動手能力、邏輯思維存在差異,每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與掌握速度存在顯著不同。在學習機器人相關知識時,學生需要同時掌握編程技能、機械組裝與調試等多項能力。部分學生可能對這些基礎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但對機器人技術的理解與操作仍顯吃力;另一部分學生則可能對這些基礎概念較為陌生,甚至在進行簡單的技術操作時也會遇到較大的障礙。教師很難為每名學生制訂符合其需求的個性化教學計劃,往往只能根據統(tǒng)一的進度來開展教學活動,無法有效解決學生在知識掌握上的差異,部分學生會感到比較吃力,影響了課堂學習氛圍和整體學習效果。
(四)學生缺乏探索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難激發(fā)
由于課程內容本身較為結構化,學生在面對技術操作時,更多依賴教師的指導示范,缺少自主探索的機會。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維模式局限于既定的任務目標,習慣于按照固定流程完成操作,缺乏主動思考其他解決方案的意識。學生探索意識的缺失,極大地限制了其學習主動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受到制約,無法在實際操作中做到獨立思考。與此同時,學生對技術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操作層面,缺少對技術本質的深人思考;思維局限于既定框架內,缺乏開闊的思維視野。
二、小學信息科技課堂實施機器人教學的路徑研究
(一)動手實踐為先,逐步培養(yǎng)編程思維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仍處于發(fā)展之中,動手實踐是培養(yǎng)學生編程思維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在具體操作中熟悉編程的基本概念,進而理解抽象的程序邏輯。教師在機器人教學過程中開展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如何通過編寫代碼控制機器人,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系統(tǒng)的功能與運作方式。
在教學“認識開源機器人\"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組裝基礎模塊,帶領學生熟悉機器人的基本構造,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功能的硬件組件,增強學生對技術的感知。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完成簡單的編程任務,控制機器人執(zhí)行前進、后退、轉彎等指令,使學生直觀地看到編程指令與機器人動作之間的關系,逐步建立起對編程邏輯的初步理解。為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有效掌握核心知識,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任務,如要求學生編寫簡單的代碼來控制機器人沿特定軌跡行走,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對編程語言的掌握,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隨著任務難度的逐步提升,學生的編程能力也會同步提升。
(二)引入多元互動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
教師在小學階段引入多元互動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在合作交流中增強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多元互動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平臺,使學生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教學“機器人行走”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多個互動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還可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競賽,讓每組學生通過編寫代碼控制機器人沿著指定路徑行走。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思考編程邏輯,并與小組成員討論思路。為增強競賽的互動性,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現場展示,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編寫的程序和機器人行走的實際效果,其他小組則及時提供反饋與建議,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互相幫助,同時借助反饋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表達和反思能力。
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還可以適時加人趣味性任務,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控制機器人完成一系列挑戰(zhàn),在互動中體會控制機器人的樂趣,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新的啟發(fā),進一步加深
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三)循序漸進引導,穩(wěn)步提升編程能力
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階段決定了其對復雜知識的理解水平,因此,教學內容應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深人。教師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建立起整體的知識框架。在機器人教學中,提升學生編程能力不僅依賴經驗的積累,還需要教師的恰當引導,教師應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增強學習信心,為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在教學“機器人循光”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分解成多個步驟,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先從基礎的機器人操作開始,讓學生熟悉機器人的控制和運行,然后逐步介紹編程的概念和操作,幫助學生掌握編程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之后,教師再設計一個簡單的任務,要求學生操作機器人沿著光源的方向移動,利用傳感器來判斷光的強度,并以此進行編程控制。這一任務設計能夠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同時掌握基本的編程命令。在學生熟練掌握基本技能后,教師逐步增加任務難度,要求學生操作機器人根據不同光線強度的變化做出更加復雜的反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編程能力。
每次任務完成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討論,帶領學生總結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教師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清晰的學習目標,為學生指明方向,逐步提高學生編程思維的深度與廣度。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學生的編程能力會穩(wěn)步提升。
(四)創(chuàng)新任務驅動,激發(fā)自主探究能力
鑒于學生認知發(fā)展階段的特點,教師可采取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具體問題出發(fā),在實踐探索中積累經驗。這種方法強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發(fā)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且貼近學生興趣的任務,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精神,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獲得成就感,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
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聲控機器人\"相關內容時,教師可給學生布置任務,要求學生通過聲音操作控制機器人。在這一任務中,學生需要編寫程序,使機器人在接收到特定音頻信號后執(zhí)行不同的動作。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聲音轉化為機器人的行動,并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不同的聲控模式。為增加任務難度,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將多個指令結合起來,實現更復雜的控制,使用連續(xù)的音頻指令來控制機器人的路徑,或根據不同的音量來區(qū)分指令。
教師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聲音與機器控制之間的關系,同時激發(fā)學生對技術細節(jié)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調整逐步完善方案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掌握進階編程技巧的同時,還能學會如何分析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并反復嘗試與調整,進而達到預期效果,提高編程能力,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
在小學信息科技課堂中實施機器人教學時,教師采取動手實踐、任務驅動和多元互動等多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人科技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然而,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激發(fā)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在未來的實踐中,教師需要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真實且有意義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助力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駱培寧.小學信息科技項目化教學實施[J]文理導航(下旬),2024(12).
[2]惠祥寧.智啟未來:基于人工智能的信息科技教學策略與實踐[J].小學教學參考,2024(33).
[3]蔣靜.小學信息科技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4(11).
[4]陳永強.小學信息科技課堂中機器人教學的實施[J].新教師,2024(4).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