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40年來,《婚姻與家庭》有很多老朋友,也結識了很多新朋友,收獲了滿滿的愛與成長,未來還將與每一個愛我們的人攜手走過更長歲月。
記憶或許會褪色,緣分卻悄然延續。雖曾暫別,但真摯情誼一直被歲月珍藏。
我和《婚姻與家庭》算得上是老朋友了。十多年前,我有個“情感作家”的身份,還出版過幾本相關圖書。印象里,成為《婚姻與家庭》的作者比這更早,可具體是什么時候、發表過什么作品,卻怎么也想不起來了。時間磨滅記憶,也“銷蝕”著我和它的緣分。
2024年年底,《婚姻與家庭》宛如一位久未謀面卻突然到訪的老友,再次走進我的生活。編輯曉汀在公眾號后臺給我留言,說打算轉發我的文章—《要有能力建設親密關系》,出自《男人道2》這本書。后來,這篇文章登上了2024年12月上半月刊雜志的卷首語位置,這讓我倍感驚喜。
在跟編輯的溝通中,我還有了意外的發現。原來早在2003年,我就與《婚姻與家庭》有過文字上的緣分,細細算來,至今已有22年。至于這些信息是當年合作的編輯留存下來的,還是保存在電腦記錄里的,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曾經看似丟失的緣分,如今又奇妙地接續上了。經過查找,曉汀編輯告訴我,20多年前,我在雜志上發表過《男色時代》《中年男人的寬容》這兩篇文章,并且邀請我繼續成為約稿作者。看到這些曾經的“作品”標題,那些塵封的青春記憶瞬間涌上心頭。原來那時候的我,也是那么“花枝招展”,筆下是對生活最純粹的感悟、對情感最直白的表達。看來,文字仿佛真的擁有封存時間的魔力。
過去十幾年,我基本不再寫情感類文章,轉去寫嚴肅評論,思維方式也跟著變了。再寫情感文章時,很容易不自覺地“上綱上線”,嚴肅有余而幽默不足。重新提筆后,過去寫情感文章的感覺又回來了,這讓我很開心。或許是因為我在不斷接納新事物、更新價值觀的同時,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心態。
翻看編輯部寄來的樣刊,滿滿的樂觀主義同樣躍然紙上,紙頁間流淌著讓我感覺到熟悉又親切的信息。從婚姻情感、家庭教育再到銀齡時光,可謂是從咿呀學語的兒童一路“照顧”到了白發老人。當然,核心還是“婚姻”與“家庭”。這兩個詞同等重要,既是并列關系,又存在因果關系。“婚姻”在前,足見其核心地位。好的婚姻是幸福家庭的前提,解開婚姻中的難題,家庭自然和諧美滿。
如今,“談婚論嫁”面臨新挑戰。在理解、尊重年輕人觀念的同時,也要營造良好的社會和輿論氛圍,讓他們能在“婚姻與家庭”話題中找到認同、獲得動力。
在我看來,《婚姻與家庭》創刊40年來,始終秉持強化溝通、推動理解的辦刊理念,不斷更新方法,緊跟時代步伐,為讀者提供感性的情感支持和理性的實用參考。俗話說“四十不惑”,對人而言,40歲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想要達到“不惑”的境界,離不開歲月的磨礪與沉淀。而對一本雜志來說,40歲則是重新出發、再次起航的新起點。
辦好一本雜志,既需要智慧的引領,也需要保持年輕的心態,不斷創新和進取。衷心祝愿《婚姻與家庭》一路繁花似錦,永遠“花枝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