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回顧
《匆匆》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經典之作。文章筆觸細膩,情感真摯,圍繞時間流逝這一主題,將抽象的時間具象化、鮮活化、靈動化,通過尋常日子與具體事物的直觀比擬,使得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變得可知可感,從而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技巧剖析
1.巧用修辭,化抽象為具象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課文開頭便令人怦然心動。排比的修辭手法描繪出自然萬物的循環往復,與時間一去不復返形成鮮明對比,不僅增強了語勢,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讓人強烈感受到時間的獨特性和作者內心的惋惜。清秀雋永的文字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第三自然段也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使得抽象的時間具象化,生動地展示出時間在平凡的生活中不經意間悄然溜走,使讀者對時間的意義和價值有了深刻的理解。比如: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比喻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也是課文的一大亮點,比如:
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將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針尖上的一滴水,把時間的流比作浩瀚的大海,形象地表現出日子的渺小和易逝,讓人體會到時間長河的無情與個人生命的短暫
又如: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將過去的日子比作輕煙和薄霧,既給人以朦朧和詩意之感,又生動地表現出時間的虛幻和難以把握。
2.妙用疊詞,化無形為有形
疊詞和動詞賦予文章獨特的韻味和畫面感。
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輕輕悄悄”“茫茫然”等疊詞的運用,不僅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美,還細膩地描繪出時間流逝的悄無聲息以及作者內心的茫然。“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頭涔涔”“淚潸潸”更是作者心底真實而靈動的獨白。
3.借用叩問,化心情為心聲
課文僅有600余字,但用了一連串的問句,使得文章情感的表達更為直接和強烈。比如第一自然段中這樣問道:
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們吧: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吧: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答案就在這些問句之中。“明知故問”, 引發讀者思考,更能感受到作者內心的迷 茫、困惑乃至不甘。
結尾共有六個追問: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這六個問句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情感的脈搏一浪高過一浪,一問比一問強烈,情感層層遞進。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航空港區領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