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泰伯》
夕陽西下,遠處的竹林中,傳來一陣陣悠遠的琴聲。仔細聽那琴聲,有時像泉水叮咚,有時又像清風掠過。
原來,在這片竹林之中,有一座六角琴臺,它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有神韻。琴臺里,坐著兩個人:一個年輕人正在低頭彈琴,他的手指上下翻飛,像是在琴弦上跳舞一樣。旁邊端坐的,是一位長者,須發皆白,雙目微閉聆聽著琴聲,不時微微點頭。彈琴的人,深"吸一口氣,慢慢放松下來,直到最 后一個音結束。
這個彈琴的年輕人,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孔子。而在旁邊端坐聽琴的人,可不得了,他是最厲害的音樂家,名叫師襄,是皇宮里專門為國君彈琴的樂師。
這一年,孔子27歲。為了提高自己的彈琴水平,他決定去向師襄請教,跟師襄學習彈琴。于是有了故事開頭的那一幕。
一曲彈完,師襄連連點頭,對孔子說:“仲尼啊,彈得不錯!這支曲子,你已經會彈了,可以換一支新曲子來學啦。”
要是換了別的學生,得到老師這樣的肯定,一定高興得手舞足蹈,恨不得馬上學新曲子。可是,孔子卻不是這樣。他起身,對師襄拱手行禮,然后說:“老師,不著急,我只是學會了模仿您的樣子把這首曲子彈完了,可是,這里面的一些演奏技巧,我還沒有完全掌握呢。讓我再多練一練吧。”
就這樣,孔子又練習了好幾天。幾天之后,他再一次在師襄面前,彈奏了這首曲子。這一次,孔子更加熟練地把曲子演奏完了。他的手指變得比以前更加靈活,就算是閉著眼睛,也能行云流水地演奏。
師襄連連鼓掌,表示贊賞,說:“仲尼啊,你已完全掌握了這首曲子里所有的彈奏技巧了,彈奏手法也已經很成熟了,可以學新曲啦。”誰知道,孔子卻愣在那里,一言不發。師襄覺得很奇怪,就問:“仲尼,你想什么呢?”
孔子這才回過神來,微微抬起頭:“哦,老師啊,學生覺得此曲精妙,非同一般,不過,我只覺得精妙,卻說不清楚這曲子究竟要表達什么意思。我還沒有體會到這首曲子的含義啊。”
師襄用充滿贊許的目光望著孔子,說:“仲尼啊,你的感覺十分準確,這曲子的確非同尋常。來!讓我來告訴你……….”
“哦!不,老師,我想再多多彈奏此曲,試著自己領悟其中的奧妙。”孔子雖然打斷了師襄的話,可是,師襄并沒有介意,反而非常欣喜。
師襄捋著胡須:“嗯,那好啊!十天之后,我再來聽你彈奏吧。”
就這樣,孔子又反復地彈奏這首曲子。彈著彈著,似乎,他覺得手里的琴在跟自己說話,在講述著曲子里所描繪的人和故事。恍惚間,孔子仿佛看到一個高大威嚴的人,正站在自己的對面,像是要跟自己交談。孔子停了一下,他低頭看了看自己的雙手,再看看琴,他似乎領悟了一些了,對這首曲子有了更深的了解。他陶醉其中,繼續如癡如醉地反復彈奏。
有一天,孔子正在家里練習,一個好朋友前來拜訪。朋友問孔子:“仲尼,你彈的這是什么曲子啊?”孔子說:“我也不知道這曲子的名字。不過,最近幾天,我在反復練習中,似乎領悟了一些曲子的含義了。”
十天又過去了。孔子再一次在師襄面前彈奏這首曲子。這次彈奏,孔子的神態和表情跟以前完全不同,他氣定神閑,揮灑自如,似乎已經把自己完全融入了樂曲之中,與其說孔子是在彈琴,不如說他是在用琴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仿佛他的琴聲會說話一般。
知識點鏈接
一曲彈完。孔子激動地站了起來,對師襄說:“老師,我知道了!我知道這首曲子的含義了!這首曲子描繪了一個人,這個人,身材魁梧,皮膚黑,雙目有神,高瞻遠矚,具有統治國家社稷的帝王之相。我認為,這首曲子寫的應該是周文王!”
原文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白話翻譯
師襄聽到這里,興奮地從座位上站了起來,他向孔子拱手鞠躬:“仲尼啊,你真的是了不起啊!居然可以領悟到這曲子的奧妙!這首曲子的名叫《文王操》,就是歌頌周文王的。”
學習好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
相關考題
你有沒有像孔子一樣反復研究一首曲子,或畫一幅畫呢?
一、選擇題
孔子曾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思是,學習就是要追趕一個目標,只怕無法企及。即便偶爾有所得,也仍然害怕失去這種獲得。這體現了孔子一種求知若渴的求學心態,同時還表現出學如逆水行舟的進取意識。因此,我們也可以理解孔子為何學習的時候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了。
小明背課文總怕背不完,背完又怕忘。這句話像哪種游戲?
A.玩“貪吃蛇”怕撞墻,吃到豆又怕消失。B.玩“跳房子”怕踩線,跳完又怕被笑。C.玩“植物大戰僵尸”怕僵尸來,種完向日葵又怕被吃掉。
答案:A
二、填空題
老師布置作業時說:“學習像追公交,趕不上就‘_’;趕上了還要抓牢,否則‘ ’!”(用原文詞語填空)
答案:不及;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