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6(b)-0068-05
A Case Study on the Active Inheritance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engdu
—Taking Shugong Qintai as an Example
ZHANGMiao',WAGN Yu2
(1.ChengduMunicipalPartyScholoftheCPC,ChengduSichuan,61010,China;2.PartySchoolofWuhouDistrictCoieeof CPC, Chengdu Sichuan, , China)
Abstract:Theindustrializationofintangiblecuturalheritage(ICH)servesasacrucialaproachtopromoteitsinventiveprser vation,inovativeadvancementndlivinginheriance,whilealsoconstitutingavitalpathwayforChengdutoestablishiselfasa world-reownedcultural metropolisshowcasing Tianfucultureand Shu-styleelegance.Throughacasestudyof ShugongQintai,a culturaleterpriseinWuhouDistrictthatdemonstratesiovativedevelopmentofICHproducts,creationofdiversifidconsuption scenarios,enancedoperatioalanagement,activearketingstrategies,ndrengtenediteatioalechangesiitsdustral izationpractices,itexploresthemicro-leveloperationalmechanismsofICHindustralization.Basedonthecaseanalysis,specific pathsforindustrializationdevelopmentareproposedfromtheaspectsoftrengtheningthecultivationofmarketentities,ehancing publicinfrasructureostructiopromotingtheintegatedevelopmentofintangibleculturalritageindustryndstrengtengte publicityof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vidingsugestionsforteindustializationdevelopmentofChengdu's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y.
KeyWords:Chengdu;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of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Activeinheritance;Industrialization evelopment; Route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凝聚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精髓。傳承和發展非遺就是延續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非遺產業化是推動非遺創造性保護、創新性發展及活態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既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也能凸顯城市的獨特文化魅力。因此,如何通過產業化將已有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巴蜀非遺文化綻放時代光彩,將成都建設成為彰顯天府文化和蜀風雅韻的世界文化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內非遺產業化研究自2010年逐漸興起,圍繞“保護與開發如何平衡”的核心問題,學術界經歷了從理念爭鳴到實踐探索的認知深化過程。黃靜提出非遺保護本質是文化認同問題;孫天基于山東省實踐案例提出以本源性保護求產業化發展等五種發展路徑。此后研究呈現明顯的實踐導向特征,芮瓊4與賈爭慧5分別從品牌化運營、科技創新角度提出產業化具體策略。既有研究成果豐碩,但存在部分局限:其一,策略多停留于宏觀層面,缺乏對微觀機理剖析;其二,研究主要集中于東部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研究較少。基于此,研究聚焦探討市場主體成都非遺文創企業的微觀運作機制,進而提出非遺產業化的實踐路徑。
1成都市非遺產業化發展現狀
1.1成都市非遺產業化發展現狀分析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市擁有豐富的非遺資源:截至2024年底,世界級非遺項目2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5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1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36個。近年來,成都市在非遺產業化的探索上逐步構建以政策驅動、品牌運營、場景營造為核心的發展格局。一是形成立體的政策體系。既有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辦法》和《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等政策,也出臺了相關專項政策,如《成都市蜀錦蜀繡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等,推動非遺產業化發展。二是對非遺產品進行品牌化運營。打造“成都手作\"公共品牌戰略,依托“東門市井\"非遺特色體驗街區,集聚川渝地區400多種非遺美食和700多個非遺工藝美術品聯合300余位傳承人開發600余款產品,,實現非遺產品的集聚推廣。三是營造非遺消費場景。打造“非遺生活美學\"空間,通過社區非遺工坊、非遺保護傳承基地、非遺特色小鎮等,促進非遺產品和服務消費。此外,成都市還依托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等實施非遺品牌嵌入戰略,實現非遺文化IP的國際化傳播,進一步提升非遺產業的國際影響力。
1.2武侯區蜀宮琴臺案例剖析
位于成都市武侯區的蜀宮琴臺,通過對非遺文化的深入挖掘、活化利用,既形成了企業獨特的文化氣質,也走出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并帶動非遺產業的集聚發展。蜀宮琴臺作為成都市首批非遺生活美學場景,其打造的文創體驗館構建了“非遺 + 演藝 + 研學”多維消費場景,年均舉辦雅集活動百余場,不僅提升了武侯區文化品牌形象,還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成功將蜀繡、漆器、竹編、古典妝造等非遺項目轉化為體驗型產品。在產業化實踐中,企業聯動非遺傳承人成立非遺工作室,開發出涵蓋妝造技藝、蜀派古琴等多個領域的文創產品,其中“楊樹云古典妝造研修班\"累計培養專業人才近千名。通過“線上營銷 + 國際傳播\"策略,企業不僅實現線上話題瀏覽量破億,更推動蜀宮紅夢服飾亮相外交活動,帶動蜀繡產品銷售。該案例驗證了非遺活態傳承與文旅消費場景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同時也為非遺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運作范式。
1.2.1 蜀宮琴臺基本情況
四川蜀宮琴臺商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注冊資本1200萬元,主要經營商業綜合體管理服務、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工藝美術品及禮儀用品銷售、文化用品設備出租、會議及展覽服務、業務培訓等,同時還擁有餐飲服務、營業性演出、食品銷售等經營許可。蜀宮琴臺以“蜀宮休閑、蜀宮學堂、蜀宮文創”為主要經營板塊,建立起非遺文化發掘、利用、傳播、保護的產業閉環,為非遺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微觀樣本。
1.2.2蜀宮琴臺產業化發展策略
第一,深度挖掘非遺資源,創新開發非遺產品及服務。蜀宮琴臺以餐飲起家,從成立之初就注重企業創新和產品研發。從優秀傳統文化及特色菜點中挖掘靈感,曾創新推出了端午宴、中秋宴等節日宴,但由于沒有精準抓住市場定位而遭遇挫折。在充分開展市場調研后,找準市場需求,創新開發了與人們生活更加契合的曲江宴,由此打開了餐飲市場。曲江宴源自唐代的謝師宴,通常是以游宴為形式,一邊觀賞秀麗山水,一邊品嘗美味食物。除了原汁原味復原曲江宴之外,蜀宮琴臺也進行了適合時代需求的創新改造,在謝師宴上邀請名校學生講述大學生活,讓未正式人學的學子提前建立與大學的情感連接,提升餐飲消費附加值。此后,蜀宮琴臺又適時推出“紅樓夢”系列菜品,通過對江南菜系的川味改良,深得本地消費者的喜愛。蜀宮琴臺還創新了餐飲服務形式,推出二十四節氣情景宴、呦呦鹿鳴宴等,將非遺的古琴演奏、成都傳統民俗文化儀式融入就餐環節,讓消費者獲得不一樣的就餐體驗。基于對非遺飲食文化的不斷挖掘和市場化產品開發,滿足不同時節、不同客戶群體的飲食需求,從而獲得穩定的客流。此外,蜀宮琴臺依托對蜀繡、漆器、字畫、竹編、瓷板畫等非遺元素的深度運用,不斷開發新品,形成了宋代蓮花冠、輯珠藍色胸針、珠花腕帶、漆藝手鐲、翡翠象、瑪瑙多寶串等珠寶飾品;琺瑯彩萬花水晶蓋碗、雙面蜀繡團扇、熊貓山竹圖漆器、非遺書簽等文創產品,打造了非遺產品矩陣,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文化需求,提高了企業的盈利水平。
第二,營造非遺消費場景,延長產業價值鏈條。依托成都音樂坊產業功能區,蜀宮琴臺打造文創場景體驗館,并入選成都市首批非遺生活美學場景[2]。以此為陣地,蜀宮琴臺開發了“非遺 + 演藝\"的體驗場景。定期開展“蜀宮演繹\"活動,將四川蜀派古琴的代表作《聽琴侯月》、成都經典皮影戲代表作《截江奪斗》等非遺節目帶給人民群眾,通過情景演繹,吸引更多消費者打卡感受非遺文化魅力。開發“非遺 + 研學\"體驗場景,實現經濟價值轉化。以楊樹云古典妝造非遺傳承中心為基地,舉辦蜀宮學堂古典妝造研修班,推出11天的深度研學課程。通過“妝造示范、頭飾制作、學員練習、美姿指導\"等課程安排,采用理論講述、實操演示、制作指導等教學方法,讓學員在深度學習中感受古典妝造藝術的深厚文化底蘊。目前,蜀宮琴臺已經成功舉辦研修班12期,培養了古典妝造人才近千名[13],形成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非遺品牌。以文創場景體驗館為中心,蜀宮琴臺打造了集吃穿、視聽、研學、購物等一體化綜合文化應用場景,延長了非遺產業價值鏈,增強了用戶黏性。
第三,強化運營管理,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首先,建立人才引育機制。人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第一資源。非遺傳承和產業化同樣離不開人才的有力支撐。蜀宮琴臺注重與非遺傳承人的合作,采取多種合作方式,促進非遺人才的集聚。依托已有資源,積極申報非遺代表性項目,以非遺妝造為核心,先后申報了“金絲鳳”“無底胎仿點翠\"“傳統頭飾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全部成功入選成都市非遺代表性項目。蜀宮琴臺與非遺妝造傳承人、蜀繡傳承人、成都皮影戲傳承人、手工編織工藝傳承人等開展深度合作,成立多個非遺工作室,讓傳承人定期到蜀宮琴臺開展非遺研發、交流、教學活動,激發創作活力,形成非遺產業創新的良好氛圍。其次,優化供應鏈管理。在疫情防控期間,曾有一支蜀繡非遺傳承人帶領的繡娘團隊,由于產品銷售不暢,經營困難,蜀宮琴臺通過前向一體化戰略,吸納了該團隊,成立了蜀繡工作室和手工編織坊,與百位繡娘和織娘開展合作,獲得了蜀繡產品的穩定供應,也帶動了本地婦女穩定就業。
第四,利用線上線下媒介,實施積極有為的營銷策略。首先,利用“非遺 + 節慶”,提升群眾非遺感知度。承辦“煙火武侯·國潮風薈\"新春文化活動、“國風古蜀\"五一文化活動、“萬千天府·尋韻武侯\"端午文化活動,吸引市民參與互動,不斷提升非遺文化影響力。其次,舉辦包括古琴、香道、茶道、剪紙、絨花、纏花、金絲鳳、扎染、銀花絲、糖畫、蜀繡、竹編等非遺文化雅集活動百余場,做到“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讓社區居民能夠近距離體驗不同的非遺文化。最后,利用網絡創新策劃“楊樹云千人千面古典妝”“寶黛大婚仿古妝\"\"找87版紅樓夢化妝師來爆改”等線上熱點話題。與名人、藝人、知名博主開展合作,邀請劉芳菲、許佳琪等明星進行妝造宣傳和展示,相關視頻線上瀏覽量破億。巨大的流量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線下打卡。與此同時,蜀宮琴臺推出網上微店,銷售自主研發的蜀宮紅夢REDOPIA系列品牌服飾,將流量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
第五,開展對外交流活動,推動非遺國際化傳播。積極探索對外交流活動,一方面,開展“請進來”研學交流活動。主要依托楊樹云古典妝造研修班,吸引了來自法國、美國、新加坡、意大利、泰國、日本、越南、阿根廷等地的海外人士學習了解非遺妝造美學文化。聯動四川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舉辦了促進中外青年文化交流互鑒活動,讓國際友人沉浸式體驗和感受蜀地非遺文化的博大內涵和審美意趣,推動非遺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另一方面,開展“走出去\"文化分享活動。將非遺技藝融入新中式服飾品牌“蜀宮紅夢\"之中。“蜀宮紅夢\"因其典雅簡潔的設計和非遺元素的點綴,受邀參加外交部機關及駐外機構服務中心舉辦的首屆“大國風尚,百服俱匠\"外交人員服飾專場活動,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2成都市非遺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從實踐來看,成都依然存在著過度依賴政府財政資金投人、創新意識不強、傳承后繼乏人等具體問題,面臨著資金、人才、資源的現實制約。
2.1依賴財政投入,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非遺產業化資金來源較為單一,主要依賴財政撥款,并且財政補助力度不夠,如《成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補助經費管理規定》中對于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補助經費0.3萬元,傳承團體為每人每年補助經費0.2萬元,單個團體補助經費不超過2萬元4。而很多非遺項目本身自我造血不足,無法實現自我適應、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
2.2產品創新不足,難以適應市場需求
對非遺文化的內涵挖掘不夠深入,缺乏開發新產品的意識和動力,導致產品同質化競爭。加上營銷渠道較為單一,多數依賴景區擺件等線下銷售渠道,因此容易陷入價格戰,無法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整個產業陷人內卷式競爭的惡性循環。
2.3非遺人才匱乏,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由于非遺技藝習得周期較長,如道明竹編一般需要學習5年,加上非遺產業化發展不足,導致長期投入與預期收益不匹配,因此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非遺相關行業,故而出現非遺人才隊伍后繼乏人,甚至很多非遺項目面臨“人亡技絕\"的風險。
3成都非遺產業化發展的實踐路徑
蜀宮琴臺的成功案例表明,非遺產業化發展既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扶持,也離不開文創企業的市場化運作,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要實現成都非遺產
業化發展,需要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并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融合發展、宣傳推廣等服務工作。
3.1 加強市場主體培育
一是設立非遺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利用成都交子金控集團旗下產業投資基金,成立專門聚焦非遺文化產業發展的子基金,用于非遺項目創新、人才培養、場景營造和市場拓展。二是擴大非遺文創企業梯度培育范圍,分層分類搭建企業梯度培育庫,對非遺文創企業給予研發加計扣除、租金減免等優惠政策,降低企業綜合成本。三是做好非遺金融服務。非遺文創企業或非遺傳承人的資產主要是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而非廠房、設備等重資產。要積極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與其相適應的知識產權貸等創新類金融產品,探索適合非遺產業發展規律的金融支持模式,助力非遺文創企業增投資、上規模、提效益。
3.2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加強與非遺產業化傳承相關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功能,特別是打造非遺資源數字化平臺,推動成都非遺項目的數字化傳播。二是建立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平臺。非遺產業化必然伴隨知識產權領域的糾紛和爭議,要完善非遺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體制機制,加大對非遺傳承人以及相關市場主體的知識產權意識培訓,加強版權登記,維護自身權益,促進產業健康發展。三是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非遺人才后備隊伍建設,全面推行“非遺進學校\"“非遺進社區\"等計劃,引入現代高等教育、社區教育等教育方式,培育更多的非遺愛好者和從業人員。引進非遺項目研發設計、營銷展示、品牌推廣等專業人才和團隊,推動非遺產業進一步發展。
3.3促進非遺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的城市非遺品牌。成都市已經擁有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道明竹藝村等多項非遺IP,要進一步打造和認證更多非遺工藝品牌、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品牌,以品牌促認可,不斷提升非遺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大力推進非遺消費場景營造。繼續評選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傳承基地、非遺生活美學場景等,進一步發揮非遺陣地在非遺體驗上的積極作用,讓消費者在街頭巷尾就能體驗到原汁原味的非遺項目,感受非遺魅力,促進非遺消費和體驗。三是推動非遺與其他產業跨界融合發展。大力實施“非遺 + ”發展模式,如\"非遺 + 旅游\"\"非遺 + 文創\"\"非遺 + 飲食\"等,實現非遺產業和其他產業的雙向賦能,共同發展。
3.4加強非遺宣傳力度
一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大力推廣非遺項目。利用嘩哩嘩哩、小紅書、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對非遺項目進行采集、展示和推介。二是與知名品牌合作。例如:與《王者榮耀》等游戲合作推出具有川劇、蜀錦、蜀繡等非遺元素的聯名皮膚,提升非遺知名度;在傳統節慶日,組織開展非遺體驗活動,如進一步擴大都江堰放水節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成都的傳統文化生活。三是積極組織對外交流活動。以2025年成都世界運動會、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杯等國際性比賽為契機,加強成都非遺元素的植入和展示,通過傳統節日習俗體驗、傳統表演藝術展演、傳統工藝展示、非遺傳習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更多國際友人感受成都獨特的文化魅力。
4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對于一個城市而言,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氣質,是傳承城市文化、培育滋養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但是不能脫離發展談保護,應該充分激發各類非遺市場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利用產業化手段將非遺文化精髓進行創新性轉化,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非遺只有扎根于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得到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嬋,張羽軍.以文化賦能環城生態區推動成都文化傳承
反辰[JJ.兀譯,ZUZ5(0):ZU-25.
[2]黃靜.產業化開發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J].四川戲劇,2011(4):86-87.
[3]孫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發展路徑研究: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踐為例[J].藝術百家,2018,34(1):227-232.
[4]芮瓊.產業化激發非遺“活起來\"[J].人民論壇,2019(30):134-135.
[5]賈爭慧.以產業化發展增強非遺活力[J].人民論壇,2019(22):140-141.
[6]成都市第九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公布[EB/OL].(2024-12-31) [2025-03-11].https:/sc.cnr.cn/scpd/yw201/20241231/t20241231_527026437.shtml.
[7]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EB/OL].(2011-02-25)[2025-03-11].https://www.gov.cn/flfg/2011-02/25/content_1857449.htm.
[8]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EB/OL].(2022-02-08)[2025-03-1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08/content_5672515.htm.
[9]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N].四川日報,2017-06-08(11).
[10]成都市蜀錦蜀繡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 年)[EB/0L].(2025-01-02)[2025-03-11].http://www.xadbjt.cn/storage/posts/20250303/1740982276422017.pdf.
[11]非遺品牌\"成都手作\"創始人汪勇 為非遺產品做一次營銷[N].四川日報,2023-05-09(11).
[12]關于成都市第一批非遺生活美學場景推薦名單的公示[EB/OL]. (2021-09-30)[2025-03-11.htps://cdwglj.chengdu.gov.cn//cdwglj/c133235/2021-09/30/content_7ecb0488bedf4caa8622a3c0f241d659.shtml.
[13]孫亞慧,鄭立博.在成都,留法海歸葛南君開了家國風體驗館:衣袂舞動國風揚[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03-27(10).
[14]成都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補助經費管理規定[EB/OL]. (2023 -11 -14) [2025-03-11].https://cdwglj.chengdu.gov.cn/gkml/xzgfxwj/11743926187385159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