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培養,已成為當今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尤其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當下,社會結構與工作形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擁有良好社會情感能力的學生,能夠在未來高度依賴技術的社會中更從容地適應變化、應對挑戰、建立積極人際關系,彰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人類獨特價值。推行社會情感學習,對促進個體全面發展、提升國家教育質量與全球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核心場域。從全球范圍來看,依托學校開展社會情感學習主要聚焦兩個方向:一是課程與教學,通過課程與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二是整校推進,遵循整體、系統、協同的設計思路,由學校管理者、教師、家長與學生協同互動,形成合力,在社會情感學習理念引領的學校發展規劃框架下,從校長領導力提升、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氛圍營造及家校協同等方面實施系統性變革。其中,課程與教學是推進社會情感學習的關鍵路徑。
在課程與教學的推進方面,世界各國形成了多元實踐路徑:開設專門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在學科課程中融入相關元素、通過跨學科課程滲透、納入通用教學實踐等。這些豐富的實踐探索,共同勾勒出依托課程與教學推進社會情感學習的多元圖景。
開設獨立的社會情感學習課程
將社會情感學習設為特定學科,在每日固定時段以獨立課程的形式直接教授,是最為直接且易被接受的方式。課程緊扣學生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目標,按學段設計差異化發展主題。例如,在美國學術、社會和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ASEL)等機構的推動下,社會情感學習已納入美國從學前到高中階段的必修課程—— 2023—2024學年,美國83%的K-12公立學校已實施相關課程或項目。
從授課對象看,獨立課程分兩類:一是面向特殊群體的預防性課程,以高危或有問題行為的兒童為對象。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課程,讓所有學生掌握基本的社會情感能力。
就課程內容而言,可分為技能聚焦與主題聚焦兩類。一是技能聚焦類課程,旨在讓學生像掌握閱讀技能一樣,學習并具備傾聽、同理心、人際交往等能力。例如,美國的促進選擇性思維策略(PATHS)課程面向幼兒園至小學五、六年級學生開設,包含自我控制、情緒理解、積極自尊、關系處理和人際沖突解決技巧等五大核心要素。課程采用統一教學模式,包含教師導入(介紹主題與目標)、主體活動(通常圍繞小組活動或故事展開)以及簡短總結與收尾(回顧所學內容)三個部分。同時,課程運用“螺旋型”模型,通過主題與概念的反復呈現、單元與課時的遞進排序、新舊知識的關聯融合,使學生對主題或概念的掌握程度螺旋式提升。又如耶魯大學的RULER課程——Recognizing(識別)、Understanding(理解)、Labeling(歸類)、Expressing(表達)、Regulating(調節),其內涵包括識別自身與他人情緒、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和結果、準確歸類情緒、恰當地表達情緒以及有效地調節情緒等能力。課程實施配備四個核心工具——師生共同制定的課堂公約、情緒晴雨表、應對情緒的六步驟情緒調節方法(具體步驟為:遇到復雜情況,感知自身變化,停止負面反饋和行為,建構自身理想意向,定制策略作出理性反饋以及成功解決問題),以及與RULER一脈相承的五步問題解決策略。二是主題聚焦類課程。例如,美國中小學的“第二步”課程,針對校園欺凌等專項問題,教授學生同理心、情緒管理能力、建立友誼的方法及問題解決技能等,以減少沖動和攻擊行為。課程每學年設22—28個主題,每周1個主題,內容大多貼近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以幫助其更好地學習和生活。英國的社會情感學習項目課程則圍繞“新開始”“向欺凌說‘不’”“喜歡我自己”等專題,設置主題教學內容,以探究為核心、以活動為主導、支持學生主動參與,側重培養兒童的同理心、情緒管理能力與社交能力。
為提升獨立課程的成效,美國學術、社會和情感學習協作組織(CASEL)提出了“SAFE”原則,其被全球廣泛接納。該原則包含四個方面:一是內容組織有序(Sequenced),確保社會情感能力培養有清晰的遞進邏輯;二是強調主動學習(Active learning),如通過實踐體驗或項目式學習助力學生掌握社會情感能力;三是目標聚焦(Focused),專注社會情感能力培養;四是教學具體明確(Explicit)。遵循此原則,可讓獨立課程更系統、更具針對性,從而有效推動社會情感學習落地。
在學科課程中融入社會情感學習
哈佛大學最新研究表明,能產生長遠影響的社會情感學習,往往需要系統性融入學校教學環節,而非僅作為額外課程加入現有課表。在學科課程中融入社會情感學習,本質仍是學科課程,只是在教學內容中嵌入相關元素,并借助有效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提升。
課程目標層面,美國、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已將社會情感學習納入教育政策與課程標準,并積極推進落實。以新加坡為例,其教育部2014年正式推行“品格與公民教育”,著重培育學生的公民意識、全球視野與跨文化交流能力,并將社會情感學習納入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圍繞“身份”“關系”“選擇”三大核心概念展開,采用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在自我認知、社會互動及價值選擇領域開展系統學習。
教學內容方面,以語文學科為例,教師可通過朗讀各類故事、布置課堂閱讀任務,引導學生討論其中的社交與情感話題,鼓勵他們對角色產生同理心,進而更好地理解和識別日常生活中他人的各種情緒。在體育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舉行班級或學校足球聯賽,教會學生應對各類沖突和問題,促使其學會有效溝通與合作,同時培養其抗挫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在跨學科課程中滲透社會情感學習
跨學科課程,即整合兩門及以上學科內容,以解決真實問題為核心,進而培育學生跨學科思維的課程模式。這類課程能夠打破傳統學科間的界限,實現知識的整合與創新,有助于在真實或模擬的社會場景中,針對社會情感學習的復雜問題,設計出更具吸引力和實效性的教學活動,從而推動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提升社會情感能力。
以芬蘭為例,其將“現象式學習”作為未來教育路徑,以跨學科模塊形式開展教學,促使各學科教師與學生協作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模式既融合了學科知識與實際情況,又尊重了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體現了高度的自主性與融合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從現實世界中選擇一個“現象”,然后圍繞這一現象設計探究性主題或問題,比如低年級學生的“海難逃生”“活在森林”主題、高年級學生的“我們如何讓全世界80億人吃飽”等問題。之后,教師教授與學生所選主題或問題相關的基本概念,并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要解決該問題需要哪些技能或知識,確保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開展必要的研究、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法。最后,教師要構建框架引導學生完成學習過程,并讓他們形成自己的問題解決方式。在這一過程中,社會情感學習的融入尤為關鍵。比如,在“海難逃生”主題中,當學生與小組成員的意見出現分歧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并調節自身情緒,鼓勵他們探索解決沖突的方式,推動小組成員建立互信、互助的合作關系,促使小組成員形成共識、做出理性決策。又如,當面對“讓全世界80億人吃飽”這類復雜問題時,學生可能會因探究受阻而產生挫敗感,這時,教師需要引導他們正視困難,管理挫敗沮喪的情緒,培養抗壓能力與韌性,同時在團隊協作中,鍛煉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推動他們理解責任與擔當的含義,懂得為共同目標付出。
將社會情感學習納入通用教學實踐
無論在獨立課程、學科課程還是跨學科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都可采用通用策略強化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
美國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s for Research,AIR)在分析全美社會情感學習融合課程的教學方法后,總結出了促進學生能力提升的策略。例如:在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體驗式學習,多采用角色扮演、情感分享、小組討論等形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通過沉浸式體驗深化對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在教學評價方面,為學生設定合理的學習挑戰與期望,強調反思和自我評估的價值。通過這些方式,學生能察覺到自身關鍵技能的進步,并學會與他人共同慶祝所取得的成就。
此外,日常非課堂時段,教師也可以運用教學管理策略,增強學生對學習和教師的積極感受。比如:借助情緒轉盤等游戲化工具,將社會情感學習融入日常互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識別、表達自身情緒,同時理解他人感受;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開展正念活動;等等。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用的社會情感學習工具,供課堂日常使用,如:提供情緒閃卡,輔助學生通過文字和圖片識別自己的感受;準備各類感官物品,如全班合作制作“冷靜罐”、創建課堂情緒日記等。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