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的諸多課文,都是打開紅色精神世界的鑰匙。從《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質樸溫暖,到《朱德的扁擔》的堅毅身影;從《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深情尋覓,到《金色的魚鉤》的無聲守護;從《小英雄雨來》的機智周旋,到《狼牙山五壯士》的壯烈一躍……這些故事如璀璨星辰,照亮著孩子們成長與前行的道路。如何讓這些跨越時空的文字,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呢?這需要教師以更靈動的方式,在學科融合中搭建橋梁,在童心世界中尋找共鳴。
在童眸里看見紅色:以“真情視角”重塑教學。孩子的眼睛是澄澈的星星,孩子的世界是裝滿童話的琉璃瓶。怎樣讓紅色教育“入腦入心”呢?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筆者將教學視頻定格在熊熊大火的畫面,適時組織學生們進行小練筆:“面對這把大火,同學們有什么話想說?”一個孩子寫道:“此時,我想起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想起了周恩來的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想起了圓明園從前的輝煌歷史,想起了那群侵略者丑惡的嘴臉,想起了烙在中國人臉上、心上的恥辱……僅用3天,這座前后歷經151年修建的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就葬身于無情的大火之中。不能讓歷史重演!我要努力學習、奮發向上,為中國式現代化出一份力!”就這樣,孩子們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瞬間被點燃,紅色精神迅速在他們稚嫩的心靈里生根發芽。
在學科融合中生長紅色:打破邊界不斷創新。語文不是孤島,紅色教育更需要多元滋養。筆者嘗試讓紅色主題在不同學科間“流動”。一是與美術學科融合,描繪紅色畫卷。美術的色彩與線條,為小學語文紅色教育增添了絢麗的藝術色彩。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將故事中的經典場景,如五壯士屹立山頭的畫面,用繪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此加深他們對人物精神品質的理解。二是與勞動學科融合,體驗紅色精神。學習課文《朱德的扁擔》后,筆者要求學生用木頭、樹枝、麻繩等材料制作一根“朱德的扁擔”。通過勞動實踐,讓學生們感受革命先輩為了解放全中國勞苦大眾所遭遇的艱難險阻,將紅色精神融入勞動技能的學習中。三是與音樂學科融合,唱響紅色旋律。學習《小英雄雨來》一課時,筆者教學生唱《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歌曲激昂的旋律、動人的歌詞,讓學生們仿佛看到小英雄們穿梭在蘆葦蕩中與敵人周旋的身影,情感如潮水般奔涌。
在生活實踐中延續紅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紅色教育不應止步于課堂。筆者在班級開展“尋找身邊的紅色”活動,有的同學采訪社區老黨員,記錄下他們的奮斗故事;有的同學在清明時節用詩歌朗誦和情景劇表演致敬英烈。一個孩子在日記中寫道:“原來紅色不只是課本里的故事,更是爺爺奶奶身上的勛章,是志愿者胸前的紅馬甲?!边@種從書本到生活的延伸,讓紅色教育真正“活”了起來。
紅色教育不是一場文字灌輸,而是一次喚醒;不是教師向學生單向的傳遞,而是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雙向的生長。當我們以兒童的視角重構課堂,用融合的思維創新教學,讓紅色精神在學習與生活中體現時,相信那些跨越時空的紅色記憶,終將化作孩子們心中那顆永不熄滅的火種,燃燒著紅色的希望、紅色的未來。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