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需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以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破解“校內低效、校外增負”的惡性循環。在此背景下,構建高效、優質的課堂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重慶市彭水縣在推進課堂建設的過程中,借鑒國內外先進教學理念,結合區域教育實際,提出了“五有”課堂模式,即“有目標、有情境、有任務、有深度、有評價”,以指導縣域內課堂教學實踐。
有目標。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標設計中,應遵循精準性、可測性和層次性三個原則。目標需符合課程標準,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可操作,并體現基礎、提升、拓展三級梯度。例如,在課文《背影》的教學中,可分別設定基礎目標(理解內容和關鍵詞句)、提升目標(手法分析和情感把握)和拓展目標(結合生活和親情短文寫作)。
有情境。情境創設需注意生活化、問題化和學科融合。生活化情境應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增強代入感,比如利用本地文化生活資源(烏江文化、苗族風情等)創設情境。問題化情境以問題驅動思考,如數學課結合“超市購物”引入小數運算。學科融合則需整合多學科知識,如科學課上,可結合歷史知識探討“工業革命對環境的影響”等。
有任務。任務是決定教學內容落地的關鍵因素。在任務設計中,要彰顯挑戰性、合作性和實踐性。任務應具有一定難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可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注重動手操作,如科學實驗、社會調查等。例如,在初中物理“浮力”教學中,可設計任務——“如何用有限材料制作一艘載重最大的小船?”學生通過操作實驗、數據分析、優化方案等步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浮力原理。
有深度。深度教學需觸及學習的本質。落實課堂深度教學,首先要注重問題鏈的設計,由淺入深設置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其次要強化批判性思維訓練,鼓勵學生質疑、辯論;最后要注重跨學科整合,如在地理課中結合數據分析(數學)、環境政策(政治)探討“碳中和”問題等。
有評價。評價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課堂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學習狀態、表現及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指導,調控課堂節奏和氛圍;表現性評價則參考學生完成實際任務的行為表現或成果,如項目展示、實驗操作評分等,綜合評估其知識、技能及核心素養。評價方式多元,可采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合作改進。
“五有”課堂模式探索是彭水縣推進“品質課堂”的重要實踐,其核心在于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目標引領、情境激發、任務驅動、思維深化和多元評價,構建高效、深度的課堂生態。當然,從模式的完整性和適切性來看,還需進一步結合區域特色進行優化,以推動課堂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作者單位:重慶市彭水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