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傳統財務管理方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中,財務與經營的分離造成企業與財務之間的信息溝通與數據交換不暢,使得企業的財務分析常常落后于企業的發展,不能及時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業財融合突破了傳統財務信息的“孤島”,提高企業的總體運作效率與管理水平。因此,實行以業財融合為基礎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對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業財融合的財務管理體系構建原則
戰略導向原則。構建業財融合的企業財務管理體系,需要將企業發展戰略逐層分解為具體的業務目標與財務目標,在此基礎上構建企業的業務、財務管理體系。例如,企業制定“三年提升20%市場份額”的戰略時,可分解為營銷領域“新增客戶數”“訂單增長率”等業務目標,以及財務領域“單客收益增長率”“成本控制率”等財務指標。同時,通過建立財務指標、經營指標和戰略目標的關系,可以使財務管理更好地與公司戰略相結合,更好地為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財務資源的優化配置。此外,通過定期對戰略實施績效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對企業的市場戰略進行調整,最終實現企業的市場戰略目標。
全員參與原則。企業的業財融合不能簡單地由財務或者業務部門來實現,必須由所有人來實現。企業要通過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增強從業人員對業財融合的認知和了解。加強對企業內部財務人員的業務培訓,使其了解企業的經營過程和特征,并在此基礎上,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出有針對性的財務建議。同時,對企業員工進行金融知識的培訓,增強財務意識和財務成本觀念并在經營過程中積極思考金融問題。例如,某高科技企業通過舉辦“行業金融知識大講堂”,聘請行業資深財務人員、行業領軍人物進行行業金融知識講座,并結合行業金融知識競賽和業務流程模擬演練,充分調動員工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構建業財融合的財務管理體系的策略
組織架構調整。企業為完成業財融合必須調整和優化組織結構。可以設立專門的“業財融合”管理機構或者“業財融合”工作組,對“業財融合”中的“財”與“業”進行統一協調。其負責人應當是公司的高級管理層,成員應當是公司財務、業務、信息等各方面的主要負責人。例如,某大型集團公司設立業財融合管理部門,該部門的負責人為集團公司董事長。統籌協調相關部門資源和業務,推進融合項目實施。同時,公司打破傳統的部門之間的界限,形成以事業部為單元的跨部門協作模式,通過組建“項目組”來推動公司的新品開發、營銷活動,使公司的經營活動與財務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
流程優化。企業應樹立業財深度融合的系統化管理理念,將業務與財務視為整體進行優化升級。為達成業務實踐與財務管理的無縫對接,需量身打造一套健全的財務監控與風險預防機制,全方位剖析并改進當前流程中的瓶頸與低效之處。在采購管理的關鍵環節,可通過智能化系統實時追蹤供應商的賬期狀態與信用等級,并引入智能合約技術,將財務審核環節無縫嵌入采購流程之中,確保付款條件能夠根據合同約定自動響應并觸發支付流程。此舉能夠有效規避合同付款條款的合理性風險及票據真實性的審核難題。此外,結合電子發票的OCR(光學字符識別)自動識別技術與區塊鏈存證手段,能夠自動校驗發票信息并實現訂單、發票和入庫單精準匹配,將原來3—5天的付款周期縮短至實時處理。
人才培養。對財會人員而言,除要強化財會專業知識外,還應定期組織參加企業的經營活動,熟悉企業的經營過程和經營特征,增強經營意識和對市場的洞察能力。例如,有的公司經常組織財會員工到銷售、生產等部門進行崗位輪換,通過崗位輪換,讓財會員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公司的各項業務,更好地參與公司的各項活動。應強化企業員工的金融意識,使其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手段,并能用金融的眼光來評價企業的經營是否可行、是否有利可圖。企業可通過開設財務知識訓練課程及線上學習,提升員工的財務知識水平。鼓勵金融從業人員與商務從業人員加強溝通與協作,以實現知識共享、優勢互補。除企業自身的培訓外,也可從外部招募業財結合的專家。
實施業財融合的財務管理體系的要點
制訂詳細的實施計劃。實施方案時應當明確目標、步驟、時限和職責。具體的執行目標是可以測量的,比如需要多久才能完成商業和金融信息的完全分享,需要減少多少費用等。實施階段分為前期準備、試點、全面推廣和不斷完善四個階段。在前期進行組織結構的調整、人員的培訓以及業務流程的梳理。試點階段選擇部分業務部門和項目開展業財一體化試點工作,以探索經驗。在全面鋪開階段將試點的成功經驗向全公司鋪開。優化和完善階段,對系統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進行歸納、總結和改善,使系統運行更加完善。
加強溝通與協調。企業在推進業財融合的制度化溝通機制的過程中,著手打造靈活多變的跨部門協同網絡。在周例會上創新采用“并行溝通”模式,由財務部門牽頭,匯聚業務、風控、IT(計算機)等部門,共商專項議題,聚焦流程對接中的核心難題。諸如在“業務財務聯合會議”里,各部門不僅要展示KPI達成概況,還需細致闡述訂單調整批次、庫存周轉異常等業務環節的具體狀況。至于數字化協作層面,則可引進多元化的智能通訊工具組合。除常規的即時通訊手段,還可構建集流程審批、文件共享、知識庫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諸如釘釘、飛書等高效協同工具,以強化溝通效能。
建立監督與評估機制。企業要建立專項監管隊伍,對項目執行情況進行全面監管,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監控的主要內容有執行方案的落實情況,各部門之間的配合情況,數據的正確性和時效性。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定期評價業財一體化財務管理系統的績效。評價指標可以包括如成本減少率、利潤率增加的幅度之類的財務指標、訂單及時交付率和顧客滿意度等經營目標,以及與數據共享效率和部門間協作效率相關聯的業、財融合指標。比如,某公司對其業財融合的財務管理系統,實行半年一度的綜合考核,考核結果,對業績好的單位和人員予以表彰,對未達標的單位和人員予以批評指正,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調整戰略、改善管理的重要依據。
以業財融合為核心的財務管理體系構建與實施,是企業提升管理效能的必然選擇。未來,企業需結合自身發展階段與數字化水平,持續優化業財融合模式,推動財務從“后端核算”向“前端賦能”轉型,為戰略決策提供更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