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群體的需求保障成為各國政策制定與學術研究的重要方向。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預測顯示,2050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將達15億,占總人口16%。這一人口結構的重大轉變,既改變社會構成形態,也對現有服務體系的適配能力形成挑戰。當下,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深刻重塑各行業運行模式。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領域,智慧康養產業將技術發展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為解決老齡化問題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數字化轉型與老年經濟振興的理論基礎
數字化轉型是涉及技術和組織兩方面的變革過程,其核心在于深度應用數字技術來重構價值創造與傳遞方式。學術界大多認為數字化不但能提升生產效率,而且會改變傳統行業運行邏輯,因為數據驅動決策機制起了作用。數字化轉型涵蓋技術基礎設施、組織流程再造等多方面,本質上是以數字化方式高效配置資源、精準傳遞價值。
老年經濟是近年來興起的概念,指圍繞老年人需求形成的經濟活動與服務體系。老年人的需求豐富多樣,涵蓋健康管理、日常照料、社交娛樂等多個領域;相應的服務供給也較為復雜,需要醫療、養老、科技等多個行業協同配合才能滿足。
數字化轉型與老年經濟振興的聯系,核心在于技術賦能的潛力。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術能精準對接供需兩端,大幅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例如,智能穿戴設備可以實時監測老人的健康數據,降低突發疾病風險;遠程醫療平臺打破地域限制,讓偏遠地區老人也能獲得專業醫療服務。此外,數字化轉型通過降低技術使用門檻,幫助更多老人融入數字經濟生態。
智慧康養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智慧康養產業雖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增長潛力可觀?!吨袊淆g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國內智慧康養市場規模已超5000億元人民幣,年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政策層面的支持尤為關鍵,《“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地方實踐中,杭州“智慧養老云平臺”頗具代表性,通過整合社區資源與智能設備,為老年人提供遠程健康咨詢、緊急救援等服務,初步展現了技術賦能的成效。
智慧康養產業這幾年在技術和市場上都有了明顯發展,但有些問題需要系統解決。技術適配性不足是個突出難題,很多智能設備和平臺設計時沒充分考慮老年人的使用習慣,用起來不夠“順手”。比如操作界面太復雜、字體太小,讓不少老人對智能設備望而卻步。中國老齡協會調查顯示,超過60%的受訪老人覺得使用智能設備有困難。另外,數字鴻溝也影響著技術普及,特別是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老年人接觸和接受數字技術的程度較低,加上當地基礎設施不完善,智慧康養服務的覆蓋范圍受到了很大限制。
數據隱私與安全的隱患不容忽視。智能設備在采集、傳輸老人健康數據時,一旦保護機制不嚴格,個人信息就可能被泄露或濫用。2019年,某智能健康監測設備發生數據泄露,數萬用戶的健康記錄遭非法獲取,這一事件讓公眾對隱私保護的擔憂驟增。另外,產業協同不足也成了發展瓶頸。不同企業、機構間資源整合不暢,服務鏈條時常出現斷裂,直接影響了智慧康養服務的整體效果。
數字化轉型如何驅動
智慧康養產業實踐范式創新
技術驅動路徑:優化康養服務供給
在智慧康養領域,技術始終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支撐。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應用,讓服務供給能做到更精準、更及時。以智能健康監測系統為例,通過可穿戴設備實時收集老人的心率、血壓等身體數據,再用AI算法分析預警異常情況,大大降低了突發疾病的風險。美國Fitbit的健康監測設備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應用廣泛,有研究顯示,使用這類設備的人群就診率能降低15%左右。此外,5G技術憑借其速度快、延遲低的優勢,讓遠程問診和視頻護理成為現實,特別是在偏遠地區,有效緩解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不過在設備設計上,界面要簡潔直觀,操作也要簡單,這樣才符合老人的使用習慣。
組織模式創新:推動跨界融合與資源整合
數字化轉型推動康養服務突破傳統框架。過去養老服務分散在獨立機構,難以形成協同效應,而數字化技術打破領域界限,實現資源互通共享。以醫養結合為例,通過數字平臺整合醫院、養老機構和社區資源,構建起覆蓋健康管理、醫療救治、康復護理的完整服務體系。
上海“長護險+智慧康養”試點利用大數據平臺分析老年人健康檔案,精準匹配護理需求,使醫療與養老服務無縫對接,服務覆蓋率提升約30%。同時,科技企業與養老機構深化合作,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養老機構提供應用場景,雙方協同創新,有效降低技術落地成本,加速康養服務模式迭代升級。?
政策與社會支持路徑:彌合數字鴻溝與保障數據安全
數字化轉型中,技術與組織模式創新政策引導和社會協同。政府要雙管齊下,既要以政策扶持、財政補貼推動智慧康養技術研發應用,又要制定數據標準與隱私法規,保障技術安全合規。
日本的實踐頗具參考價值。在“超智能社會5.0”戰略下,日本政府整合社區教育資源與志愿者力量,為老年人開展數字技能培訓,助力其掌握基礎操作。同時,還嚴格執行《個人信息保護法》,規范健康數據全流程管理,增進公眾對技術應用的信任感。
數字化轉型需要社會力量深度參與。非政府組織與社區發起“數字陪伴”項目,通過一對一輔導幫助老年人學習新技術,化解他們對數字工具的陌生與抵觸。政策保障和社會支持同頻發力,才能夯實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根基。
浙江省某城市的智慧康養社區,生動展現了多方協作推進數字化轉型的成果。社區借助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搭建起集健康管理、應急救助、生活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平臺。老人們佩戴的智能手環實時監測心率、步數等健康數據,一旦出現異常,系統便會及時向醫護人員和家屬發出提醒。社區還與醫院合作開通遠程診療,方便老人足不出戶就能獲取醫療服務。該項目成功落地,得益于技術、組織和政策協同發力。先進技術讓服務更智能高效,創新的組織模式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地方政府不僅提供資金支持,還開展專項培訓,為項目持續運營提供保障。這樣的實踐,為其他地區發展智慧康養提供了借鑒。
研究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康養產業會發現,這絕非單純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牽動多方的深刻變革。大數據等技術讓康養服務更精準高效,跨領域合作重塑服務形態,政策引導則助力老年人融入數字時代。這些變化對智慧康養產業至關重要。當技術創新、模式變革與政策支持協同發力,產業發展將獲得新動能。在老齡化加劇的背景下,這樣的探索也為老年經濟開辟了新方向,有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