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學習壓力、自我認同、家庭關系等等,都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若缺少正確的引導和關心便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生活質量,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校園心理劇是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開展的一種創新性教學活動,通過角色扮演、情感表達、問題解決等方式來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心理問題,了解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使學生對自身的心理問題有清晰的認知,并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進行解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情感水平,推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
一、校園心理劇的含義及特點
校園心理劇是以心理健康為主題,以師生為主要演員,將學生在成長、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和煩惱編成劇本,采用情景對話、角色互換等多樣性的方式來進行表演,使學生在親自參與表演和觀看的過程中正確認識心理問題,深入探究心理問題的原因,并配合教師的引導找出心理問題解決方式的一種心理輔導手段。教師在劇中會融人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技巧,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參與校園心理劇的表演,通過親身體會自己身邊發生的或自己親歷的事件來感受心理的細微變化,以角色扮演和情感表達的形式,將自己內心的壓力釋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客觀地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認清自己的心理需求,在教師的幫助下有效解決心理問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綜合水平。
校園心理劇相較于傳統的說教式教育,具有興趣性強、感染力強的特點,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目光,以趣味化的形式降低了學生在面對心理問題時的抵觸心理,成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校園心理劇演繹的都是學生身邊真實發生的事件,熟悉的事件能夠激發學生自我反思,讓學生在表演和觀看的過程中,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認識問題,通過換位思考來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問題帶來的壓力。校園心理劇以學生在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為主題來進行劇本的創編,展示的是學生在面對心理問題時的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親切感和真實性,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在校園心理劇中表演自己所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在親身體驗中會有新的感悟、理解和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校園心理劇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采用專業化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解決,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校園心理劇是近年來的創新性教育方法,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能夠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品德,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數據表明,學生在小學階段出現的心理問題普遍是焦慮、自卑、抑郁等,這些問題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利影響,若缺少正確的引導和關心便會使學生的學業和人際交往出現困難,進而影響學生的生活。校園心理劇以較強的趣味性、專業性、針對性、教育性等特點被廣泛地應用于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相較于傳統的說教式心理教育,其更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形象化思維,讓學生在表演和觀看的過程中,對于問題有新的感悟和理解,增強學生的表演能力并增加其閱歷,使其掌握調節自己心理情緒的方法,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問題是成長中的正常情況,正視心理問題。校園心理劇面向整體學生,減輕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觸情緒,展現出強大的教育功能。
三、校園心理劇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措施
(一)設計選題劇本,親自指導演出
教師應用校園心理劇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在了解學生的實際成長需求和學習需求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所遇到的心理問題為學生設計校園心理劇的主題和劇本,對劇本進行不斷的完善,讓學生參與到劇本的創編和排練過程中,親自指導學生進行校園心理劇的表演,使參演的學生和觀看的學生都能夠通過心理劇獲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劇本創作是校園心理劇開展的基礎,教師在選擇劇本主題時,需要選擇符合學生年齡和成長需求的心理健康主題,將學生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劇本的創作中,邀請學生共同參與到劇本的編寫過程中,與教師合作編寫出生動有趣又富有生活氣息的劇本,為后續校園心理劇的演出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設計校園心理劇的劇情時,可以運用一些心理技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來增強校園心理劇的教育性,使學生通過解讀校園心理劇的劇情,掌握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法,發揮校園心理劇寓教于樂的作用,進而提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為了更好地反映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問題,教師可以在編寫劇本前搜集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對學生的心理行為特點進行仔細的分析與評估,了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師在與學生共同創作出校園心理劇的劇本后,親自指導學生進行表演和排練。教師需要確定學生扮演的角色,可以選擇與角色匹配度較高并且表演能力較強的學生。在選角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意愿,以自愿為前提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色進行表演,增加學生的表演興趣和熱情,通過專業的指導呈現出一場優質的校園心理劇,推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二)創新教育手段,優化學習體驗
教師在小學心理教育中合理地運用校園心理劇開展教學,可以創新教育的手段,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體驗。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能力發展的黃金時期,發展的過程中,學習壓力、家庭壓力、人際交往壓力都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校園心理劇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具有趣味性、生動性、生活性、真實性等優點,是現階段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教育活動,推動小學心理教育的順利開展。科學的教育手段能夠提高教育效果,推動教育目標的實現。創新教育手段,改變傳統教育的說教模式是新時期國家對于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教師要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解決原有教學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不斷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推動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比如教師在運用校園心理劇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可以將傳統的說教轉化成半結構化、交互式的教學活動。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通常為學生講解心理知識的相關內容以及如何調節自身的心理情緒,難以讓學生理解,長此以往,還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半結構化、交互式的心理教育活動更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需求。教師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編寫相應的劇本,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消除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觸情緒和陌生感。教帥在編寫劇本時以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為主題,在其中融合一些心理教育的相關知識以及調節心理的方法,使學生在表演和觀看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半結構化、交互式的校園心理劇,要求教師在為學生設計劇本后限制劇中角色的人際關系,但不限制學生的表演風格以及劇情走向,限制學生發生沖突的方向,但不限制學生表演的沖突形式,使學生在表演中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來更好地演繹劇情,通過表演去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宣泄自己的情緒,發揮出校園心理劇的價值和意義,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體驗。
(三)重視教育培訓,優化師資隊伍
在小學心理教學中合理應用校園心理劇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開展教學活動,需要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和較高的心理教育水平。學校應重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建立優秀的師資隊伍,促進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校園心理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針對性,需要教師具備專業化的心理教育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學校可以對教師開展主題為心理健康的校園心理劇專業化培訓活動,使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充分了解校園心理劇的概念、特點以及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價值,具備專業化的劇本設計能力和導演能力,推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教師作為校園心理劇的主要指導人員,在教育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其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校園心理劇的教育效果。學校應對教師加強培訓,建立起一支有素質、專業化、有能力的優秀師資隊伍,設計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心理劇活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可以從校外引進專業的心理教育學家以及有校園心理劇組織經驗的專家在校園內開展講座,在講座中可以增加一些具有針對性和代表性的校園心理劇演出,為教師帶來直觀的和形象化的體驗,使教師在收獲專業知識的同時豐富自身的實踐經驗。此外,學校可以運用考核加講座的方式檢驗教師的培訓成果。教師在聽講座后只掌握了理論知識,缺少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此學校可以讓專家帶領教師組織一場校園心理劇表演,讓教師親自參與到校園心理劇的劇本選材、排練過程中,感受校園心理劇編排的具體流程,為后續合理地運用校園心理劇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校園心理劇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趣味性和生動性,突破了傳統的說教式心理教育弊端,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參與熱情。教師設計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劇本內容,邀請學生根據劇本內容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感受自己心理的變化以及面對心理問題時的壓力,有效地減少學生在面對心理問題時的抵觸和困惑,提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彤.校園心理劇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與前瞻[J].遼寧教育,2024(12):67-69.
[2]田曉莉,杜志瑤.校園心理劇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與前瞻[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22):63-65.
[3]倪一丹.淺談校園心理劇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意林·兒童繪本,2020(48):62-63.
[4廖穎娜.校園心理劇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27):27-28.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