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7;F4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25)03-0019-08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為備戰而大規模推進的小三線建設在新形勢下開始調整。1982年9月,中共中央對三線建設提出“改革、開發、搞活”的方針。1983年12月3日,三線建設調整改造規劃辦公室成立。1984年8月,國家計劃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在北京聯合召開全國地方軍工工作會議,研究了小三線進一步調整問題。會后,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關于研究三線企業調整問題的會議紀要》,確定“一是不再保留小三線軍工生產體系,絕大多數的企業都要轉產,轉產可以有先有后,逐步進行;二是由各省、區、市想辦法自行轉產;三是轉不了,辦不下去的企業要關停”。建設于安徽皖南的上海小三線,其調整原則是“上海的職工回去,設備廠房、流動資金都留給安徽”[2]。
在皖南小三線企業調整移交地方期間,適逢經濟體制改革,大量小三線國有企業的調整移交和就地改造讓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非國有企業獲得了發展所需的資產、技術等要素。其中,安徽寧國縣(現為寧國市)可以在經濟基礎不扎實的前提下實現縣級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安徽省第三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人連續三年居安徽第一①,重要原因是寧國縣將上海小三線建設所留的國有資產盡可能交付給鄉鎮企業使用。例如,上市公司中鼎集團前身就是寧國密封件廠,其在接收古田醫院等上海小三線建設單位的固定資產后實現了自身的快速發展。1992年,中鼎公司完成了對寧國密封件廠的股份制改造,成立了中鼎股份有限公司,這也是安徽省第一個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公司。那么,寧國縣在接收上海小三線建設資產后都做了哪些努力?其實際發展成效到底如何?相比于其他皖南小三線企業的移交,寧國縣快速發展的內在原因又是什么?
目前,學界對小三線建設的研究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研究小三線建設的發展成效,多數學者認為上海小三線建設的積極影響是大于其消極影響的;第二類是研究小三線建設中微觀個體的變化,包括職工思想教育、駐廠軍代表和三線子弟教育等方面;第三類是研究上海小三線建設的社會效應,包括研究小三線建設期間的人口遷移、青年職工婚姻生活、小三線建設帶來的環境污染、社會結構變化等方面。小三線資產的無償移交給當地政府管理,本身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次大規模的國有資產轉移、改造。因此,本文以寧國市檔案館所藏小三線檔案為核心史料,梳理寧國縣在面對小三線調整交接和國企改革的歷史機遇時,如何引導上海小三線國有資產流入鄉鎮企業并助力當地發展,總結寧國縣實現鄉鎮企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騰飛的內在原因,為當今國企改革和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歷史借鑒
一、寧國縣鄉鎮企業發展的時代動因
(一)國有企業改革的契機為寧國利用上海小三線國有資產提供了機遇
1978年前后,黨中央對傳統國有企業體制模式的弊端以及解決辦法的認識逐漸深化,明確了放權讓利的改革思路。1978年底,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他指出:“現在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于集中,應該有計劃地大膽下放應該讓地方和企業、生產隊有更多的經營管理的自主權當前最迫切的是擴大廠礦企業和生產隊的自主權,使每個工廠和生產隊都能夠千方百計地發揮主動創造精神。”可以說,當時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形勢是:下面企業有呼聲,上面中央有要求,企業改革蓄勢待發。上海小三線建設中的企事業單位均為國有,且多為軍事工業,正是因為彼時黨中央下定決心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寧國縣才可以將上海小三線國有資產移交給當地鄉鎮企業利用。
(二)金融體制改革后銀行可為企業技術改造提供貸款
計劃經濟時期,在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經濟體制和一切信用集中于國家銀行的金融體制下,投資模式為國家充當投資主體,資金使用上直接由國家籌措和分配。1979年10月4日,鄧小平在中共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第一書記座談會上指出“必須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自此,銀行不再通過計劃撥款,而是給企業提供技術改造活動貸款并收取相應利息。技術改造貸款是為支持以擴大再生產為主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而發放的貸款,期限一般為1\~5年,最長不超過7年\"\"。上海小三線企業所留資產多為固定資產,要使其融人寧國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不能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要進行相應的技術改造。按照計劃經濟時期的規定,技術改造經費在沒有國家計劃的前提下需由企業自行承擔。但改革開放后銀行可為企業技術改造提供貸款,拓寬了企業的資金渠道,促進了寧國鄉鎮企業對上海小三線資產的利用。
(三)軍工訂單不足,民品轉型不順,上海小三線的調整勢在必行
受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上海小三線軍工生產總產值從1980年的4.1億元下降到1981年的3.2億元,承擔生產任務的54家工廠中處于停建、緩建和基本停工狀態的占 17% ,處于半停產狀態的占28% ,任務較足、能正常開工的僅占
。企業生產任務不足導致上海小三線整體經濟效益降低,利潤率大幅度下降,虧損面不斷擴大。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上海根據國務院于1981年10月發布的《國務院批轉國防工辦關于調整各省市自治區小三線軍工廠報告的通知》和《下達小三線軍工廠調整方案》,按照“著重進行生產結構的調整,適當保留軍品主要生產線,變單一軍品生產為軍民結合的生產結構”的原則,引導上海小三線企業由封閉式的軍工生產向開放型的“軍民結合”發展④。
二、上海小三線調整交接下寧國縣鄉鎮企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1981年頒布的《關于社隊企業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的若干規定》明確了社隊企業是農村集體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支持社隊企業發展[12]1984 年的《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強調“鄉鎮企業是多種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支柱,是廣大農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是國家財政收人新的重要來源”[3]。在此背景下,寧國縣把鄉鎮企業放在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4,在上海小三線資產的利用上也是向鄉鎮企業傾斜。
(一)政策層面,堅持“誰能利用改造就給誰利用改造”的方針
為使上海小三線所屬國有資產物盡其用,寧國縣委、縣政府于1984年5月7日成立了寧國縣接收上海小三線工作領導組,下設13個接收小組,分別與寧國縣上海小三線的13家企事業單位相對接。經過摸排后提出了“誰能利用改造就給誰利用改造”的方針,即不分企業屬性,無論是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還是鄉鎮企業都可以改造利用上海小三線資產,并強調移交國有資產時要盡可能讓接收企業享受,縣委、縣政府盡量不占用上海小三線資產(表1)°。例如,上海小三線三六六發電廠的利用方式是財產歸國家所有,企業集體經營以轉讓的方式改造為寧國縣耐磨材料總廠,主要生產耐熱鋼、高錳鋼、高鉻球等產品?。1988年3月15日,張賢南、潘佳棟副縣長主持召開縣長辦公會,同意霞西鄉與寧國縣耐磨材料總廠聯營興辦耐磨材料第四分廠,明確其企業屬性為鄉鎮企業,并特別指出要搞好經營承包責任制,具體籌建工作則由寧國縣鄉鎮企業局負責。
單位:萬元

(二)資金層面,在利稅繳付和資金利用上給予鄉鎮企業便利
對于小三線企業資產的估值和處置,安徽規定上海小三線的流動資金、轉讓設備、物資所得收入一律專項用于小三線企事業單位的利用改造@。在小三線利用改造中,凡是在縣內調劑使用的設備,各單位只能內部使用,如確實用不上的可以交由所屬縣三線辦公室處理@。寧國縣規定上海小三線企業固定資產可以采取承包、租賃、國營集體聯營等方式移交給鄉鎮企業利用,在實現經濟效益后,逐年按照比例提取固定資產折舊資金和租賃金上繳縣、市財政,期間給予稅利優惠,最大限度支持企業發展。例如,1988年12月22日,寧國縣就上海小三線古田醫院改造利用問題組織會議專題研究,決定將古田醫院有償轉讓給寧國縣無線電一廠利用改造,用于生產電子產品。在交付方式上,寧國縣充分考慮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選擇讓寧國縣無線電一廠分4年付清,其中1989年和1990年分別付款 20% ,1991年和1992年分別付款
這一做法大大降低了無線電一廠的資金壓力,讓其可以邊生產、邊銷售、邊付款,最大程度保證了其發展。
(三)技術層面,鼓勵鄉鎮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安徽省高度重視對上海小三線企事業單位移交資產的改造利用,于1987年1月16一17日在合肥江淮飯店召開了皖南小三線技術改造項目審定和資金銜接會議。會議期間,時任安徽省副省長的宋明就如何把有限的資金用好用活、盡力支持小三線單位技術改造等問題作了部署,基本原則是:既要充分利用小三線單位的原有廠房設施,也要對精度較高的設備采取切實措施,加強維護管理;如果交接后的資產在當地無法正常使用且暫時難以有償轉讓出去的,交接企業可以對外租賃、投資入股或承接來料加工業務④
秉持這一原則,寧國縣鼓勵當地鄉鎮企業承接上海小三線企業資產的技術改造任務(表2)。例如,寧國縣南極鄉改造利用了協同廠第三車間,建立了由鄉黨委書記、副鄉長、鄉鐵木制品廠廠長和鄉企業室組成的籌備組負責安徽省寧國縣協同電鍍廠的籌建工作,并聘請縣交接辦公室有關人員參與。在技術改造層面,南極鄉主動聘請了協同廠原車間的技術人員幫助寧國縣協同電鍍廠開展生產和培訓工作
單位:萬元

(四)市場層面,堅持企業聯營與因地制宜相結合
寧國縣地處皖南山區,交通優勢不明顯。為此,寧國縣采取和上海企業合作聯營的形式增加當地鄉鎮企業的競爭力。例如,寧國縣電容器廠是以生產家用電容器產品為主的廠家,從當時電子工業的發展看,作為三大基礎電子元件之一的電容器有著廣闊的發展前途。為了發揮該廠的技術設備能力,寧國交接辦公室幫其對接了上海市機電工業局,并在上海田林新村設立了新產品技術開發科,成功開發出智能電子廣告屏、電烙鐵、讀音器等新產品,該廠1990年產值達1000萬元以上,利潤200萬元以上。此外,寧國縣還遵循因地制宜原則,讓有一定自然資源基礎的地區優先考慮發展特色產業。例如,胡樂鄉小嶺塘天然礦泉水經國家鑒定屬于含有重碳酸的鈣鎂型礦泉水,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縣委、縣政府同意,將上海小三線原二六O廠的房屋劃撥給胡樂鄉,助其開辦了黃山天然礦泉水飲料廠?
(五)人才層面,堅持本地人才培養和外來人才引進相結合
上海小三線企業交接的資產原先多用于軍工產品生產,技術門檻較高。例如,上海小三線協同機械廠在交接的資產中有金屬切削機床178臺,其中大型機床2臺,高精度機床4臺,數控機床2臺,鍛壓設備11臺。要想用好這些精密設備,離不開相應的技術人才。在人才引進方面,寧國縣對于愿意離開縣城和市區到偏僻三線企業工作的國家工作人員,浮動一級工資,同時發給每人每月適當的生活補助費;對連續在偏僻三線企業工作五年的,可以固定其浮動的一級工資;離開縣城和市區到偏僻三線企業的工作人員中,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技術員以上職稱的業務干部,其家屬子女可以農轉非,并優先解決一名符合招工條件的子女就業。同時,寧國縣還從國營和大集體企業中挑選了一批專業技術工人作為三線企業的領導骨干,經過實踐考核認定確定稱職的可以轉為國家干部,并享受浮動工資和生活補助費
三、上海小三線調整交接下寧國縣鄉鎮企業發展的實際成效
寧國縣在接收改造上海小三線國有資產后,利用改造了11家上海小三線企業,以此新辦19家企業,其中國營企業5家,集體企業14家。寧國縣將上海小三線調整交接的政策紅利全部用于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發展,讓以寧國縣密封件廠為代表的鄉鎮企業在短期內迅速壯大,成為寧國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一)壯大了寧國縣鄉鎮企業的整體實力
1987年末,寧國縣屬工業利用改造上海小三線國有資產后,新增工業產值2560萬元,利稅達367萬元。1988年末,寧國縣對上海小三線企事業單位的改造利用已完成 90% ,創造產值6138萬元,利稅達887萬元,后續相繼形成了亞洲最大規模的高科技鳳形耐磨材料集團、位居全國同行之首的密封件中鼎有限公司,以及“5年賺回15個廠”的“三環牌”機動三輪車集團[5]。其中,寧國縣耐磨材料廠原本是一家僅有6名工人的小油坊,隨著1985年上海小三線調整交接工作的開展,共接收了將近197.1萬元的上海小三線企業資產,1987年新增產值625萬元,純利潤達180萬元。1993年,寧國縣耐磨材料廠實現產值2.1億元,位居首屆全國鄉鎮企業500強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第46位,成為亞洲最大的耐磨材料生產企業。與此同時,“先富帶動后富”也讓寧國縣其他發展較慢的企業得以躍進。例如,銀峰鄉是寧國縣鄉鎮企業起步晚、基礎差、底子薄的后進鄉之一,而且沒有成型的骨干企業,1988年寧國縣密封件廠為銀峰鄉提供產品、指導技術,幫助其興辦塑料制品廠,至1988年末該廠產值達30多萬元。
(二)激發了寧國縣民營企業家的創業熱情
1984年10月,隨著《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出臺,意味著國營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可以“適當分開”[8。1986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廠長工作條例》,規定國有企業的領導體制為廠長負責制[。開放的政策環境激發了寧國縣企業家們的創業熱情。例如,坐落在皖南天自山區的寧國縣密封件廠原本是一個只有7間破廠房、幾十名職工的鄉鎮企業。1982年,時任廠長夏鼎湖在勞動、工資制度、經營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寧國縣密封件廠成為當時全國同行業中的翹楚。1987年,寧國密封件廠的資產利稅率達 60% ,人均創利稅7474元,主導產品O型橡膠密封圈獲“農業部優質產品”稱號20]。1986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指出:“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2時任廠長夏鼎湖率先試行,于1992年帶領寧國縣密封件廠完成了股份制改制,這也是當時安徽省第一個股份制改造。
(三)反哺了寧國縣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
寧國縣鄉鎮企業在接收利用上海小三線國有資產、壯大自身規模的同時,也與當地人民實際需求相結合,完善了寧國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寧國縣處于山區,水產資源有限,天然河道受到當地自然條件影響,魚類難以進入天然河道,加之水位流失嚴重、河床提高以及污染情況日趨嚴重,天然河道捕撈工作有限,因此,20世紀80年代末魚類年產量僅為6500噸,當時人均只有3.6市斤。而且養殖類魚的上市時間多集中在9月至翌年的2月這7個月內,其余時間市場上基本無魚供應,即使有也是小商小販從外地販賣而來,且大部分腐爛變質,品質無法得到保證,嚴重的甚至危害群眾身體健康。為此,寧國縣機械公司選擇接收霞西小三線移交的100噸冷庫及附屬設備和機電公司移交縣政府院內20噸保溫冷庫,在保證不虧本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人民群眾對水產品的需求
四、寧國縣民營經濟飛速增長的內生原因
上海小三線建設在皖南和浙西從1965年開始選點到1988年將固定資產全部移交給安徽,先后在徽州、安慶、宣城三個專區和浙江臨安等13個縣(市)內建成81家企事業單位22]。其中,在寧國縣興建的企事業單位有13家,與貴池、旌德等地在規模上總體相近,但和績溪縣等地差距較大[23]雖然外部條件基本相同,但在接收上海小三線資產后,寧國縣卻迅速崛起,1994年成為全省第一縣,1995年入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第三屆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名單,其中原因分析如下:
(一)開放包容的歷史文化傳統
歷史上,寧國是一個由各地災民組成的移民縣。寧國在清咸豐以前,縣境內居民以土著居多。民國十九年(1930年),安徽省府在《視察寧國縣教育報告》中說道:“寧國縣自太平軍戰役后,土著式微,本省安慶、徽州各省屬及鄂省人民先后移植是邦者,其數蓋已多于土著數倍。”①移民較多也意味著其文化多元,對應的也更為包容,容易接納外來干部、外來人員和新觀念、新思想。例如,陳宗明擔任寧國縣耐磨材料總廠廠長期間,在產品覆蓋面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打破常規,堅持每年投入300萬\~400萬元用于聘請信息員,建立信息搜集和業務拓展系統,從眾多的市場需求中梳理出最佳選擇。當客戶排隊等貨時,他又別出心裁地提出:“越是產品暢銷越要擴大銷售隊伍。”自他擔任廠長后,寧國耐磨材料總廠共招聘5批銷售人員,簽試用合同270人,淘汰60人,逐漸形成了全國頂尖的銷售團隊,期間農業部還授予其“全國銷售先進集體”稱號。1993年,其客戶量達800多家,訂貨量達5萬多噸,合同金額達1.8億元,資金回籠率 100%[24] L
(二)當地政府解放思想,選擇以農村工業化促進農村現代化
寧國作為省際邊緣區的一個較為典型的山區縣,既沒有工商業的文化傳統,正如《寧國縣志》記載,“寧民安土重遷,不事商賈,到清末時,仍舊是無巨商,亦無大賈”,又沒有省域中心城市區域良好的區位、交通及市場環境。耐磨鑄件產業集群和創業家群體的興起,是江浙商業文化傳統跨越省界傳導后,嵌人地方制度文化而形成的濃郁的創業氛圍作用的結果。在這種創業氛圍的持續影響下,形成了創業者“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創業意識。這種創業意識,一方面優化了區域的產業氛圍,形成了有利于創業成功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也加速了潛在創業者的實踐行為[25]。為了破解發展困局,寧國縣通過調查研究認識到,寧國縣的經濟發展如果依靠相對稀少的耕地資源來發展常規農業,潛力不大。但寧國縣山林資源豐富,有林木蓄積量318.4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4288.2萬根。其中,除有大面積的杉、松、竹等用材林外,還有茶、桑、泊桐、油茶、板栗、山核桃等經濟林木2。雖然林業潛力較大,但是開發投入也大,且周期長、見效慢,短期內難以突破。思慮再三,寧國縣最終沒有以當地自然資源開發為突破口,而是突破了“三就地”的慣性思維,根據夏鼎湖成功創辦寧國密封件廠的經驗以及對江浙等發達地區的考察,明確了要把傳統農業縣發展成為經濟繁榮的現代地區,必須以農村工業化促進農村現代化,突破口就是鄉鎮企業[7]。
(三)完備的產業配套支持了寧國縣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建設
電力系統是工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戰備,鞏固國防,建設上海后方”小三線軍工基地的戰略部署,1965年11月華東電業管理局成立“二五〇工程處”。1966年7月,二五〇工程處開始籌建三六六發電廠和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廣址選定在寧國縣青龍公社龍閣大隊早里塢生產隊。1970年3月,上海電力局在寧國建設上海后方基地“703供電所”,統一管理皖南供電網絡的建設與運行。1973年8月,上海電力局又在寧國城關新建提升標準的703供電所。與此同時,寧國縣淘汰原有的小功率柴油機發電系統,接入703電網,向縣城、河瀝溪集鎮、港口集鎮及周邊農村供電。至此,703供電網覆蓋了寧國縣大部分地區。此外,寧國還將上海小三線勝利水泥廠改造為安徽省寧國水泥廠勝利分廠。1985年1月,移交安徽省寧國水泥廠作為獨立核算的一個分廠。1987年,該廠職工人數1090人,工業總產值1636萬元,實現利稅939萬元,解決了當地企業建設發展中建筑材料的供應問題。反觀績溪縣,在其調整交接上海小三線資產后,并未迅速建立起工業發展所需的原材料供應基地,這也導致當地企業的生產成本高于寧國縣,市場競爭力較弱;貴池和東至,不論是八五鋼廠還是東至化工廠,均是較為典型的資源消耗型加工工業,污染較重,耗能較高,無法與市場接軌,更無法打入國際市場。
綜上所述,寧國縣之所以能夠沖破區位限制不斷發展并取得一系列突出的經濟成果,一方面離不開改革開放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契機和金融體制改革后銀行體制的變化,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小三線建設面臨調整轉型的時代背景和上海小三線在寧國縣的調整交接。大量資產的移交讓寧國有了實現經濟騰飛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寧國縣在接收到這一系列國有資產后,大膽創新,提出“誰能利用改造就給誰利用改造”的方針,讓寧國縣屬鄉鎮企業主動承接、改造、利用上海小三線建設移交的資產,并在資金、技術、市場和人才層面予以鄉鎮企業保障和支持。其最后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如寧國縣密封件廠、寧國縣機械公司等全國知名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這些鄉鎮企業的帶動下,寧國縣的經濟總量多次位居安徽省縣域第一。此外,鄉鎮企業的發展還反哺了寧國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了農村現代化進程。盡管安徽還有貴池、東至、休寧等縣(區)也接收了上海小三線資產,但并未能取得寧國般的成績,其中原因包括了開放包容的歷史文化傳統、政府的解放思想、完備的產業配套等多方因素。
注釋
① 寧國縣于1997年撤縣建市。由于本文研究的時間跨度在1997年之前,故文中統一用寧國縣表述。
② 其中企業單位有協同機械廠、聯合機械廠、曙光電料廠、六八三汽車隊、八一三戰斗車隊、七〇七倉庫、五六五倉庫、二〇六通訊站、七〇三供電所寧國分所、三六六電廠,事業單位有機電公司、機電中學和古田醫院。
(204號 ③ 上海市后方基地管理局黨史編寫組.上海小三線黨史[M].自印本.1988。
④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調整本市小三線軍工廠的通知[A].上海市檔案館藏,檔案號:B1-8-178-26。
⑤ 此時社隊企業已改稱為鄉鎮企業。
⑥ 關于寧國縣滬屬小三線交接工作的匯報[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9-35。
⑦ 段偉.安徽寧國“小三線”企業改造與地方經濟騰飛[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3): 85-91+127
⑧ 宣城地區小三線接收、利用改造情況匯報[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23-27。
⑨ 縣長辦公會議紀要[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30-45。
⑩ 關于處理滬屬小三線物資、資金的幾項規定[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12-10。
① 關于全區小三線接收利用改造工作的報告[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29-11。
? 徽州地區1986年第二次三線交接會議紀要[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29-11。
? 關于古田醫院的交接協議[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29-4。
? 皖南小三線技術改造會議紀要[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46-10。
? 關于利用協同機械廠第三車間籌建安徽省寧國協同電鍍廠的請示[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30-55。
? 小三線接受情況一覽表[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43-3。
? 關于梅林電容器廠要求租用霞西聯合廠百菜園部分生活區利用改造開發電子新產品的報告[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30-16。
? 關于要求將小三線260房屋劃給胡樂鄉辦礦泉水飲料廠的報告[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30-15。
? 關于協同機械廠、683車場六隊、703寧國分所接受意見的報告[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23-6。
? 徽州地區1986年第二次三線交接會議紀要[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29-11。
? 關于要求解決銀峰鄉塑料廠部分設備的報告[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30-50。
? 關于接收三線移交冷庫后的意見[A].寧國市檔案館藏,檔案號:85-15.W-1-30-66。
? 即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
參考文獻
[1]張勝.經濟體制轉型中的小三線企業與原建設地區關系演變——以安徽為例[J].中國經濟史研究,2023(2):167-180.
[2]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編.上海小三線建設在安徽口述實錄[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
[3]張軍.中國鄉鎮企業的增長格局:(1978—1991)[J].世界經濟文匯,1997(2): 22-25+36
[4]朱蔭貴.上海在三線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皖南小三線建設為中心的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104-110.
[5]陳玉玲,唐玲.小三線建設企業青年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79—1985)——以上海八五鋼廠為例[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22-31.
[6]魯小凡.上海小三線污染治理研究[J].學術界,2023(4):132-140.
[7]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A]//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石建國.改革開放后黨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探索與國企改革的路徑選擇[J].黨的文獻,2013(4):89-96.
[9]董志凱.由“撥改貸”到“債轉股”—經濟轉型中企業投融資方式的變遷(1978—2015)[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3): 5-15.
[10]關于經濟工作的幾點意見(1979年10月4日)[A]//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盛飛.貴州省志:卷十五金融(1978—2010)[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
[12]中國農業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年鑒(1982)[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
[14]安徽省人民政府調查組.寧國經驗啟示錄- —寧國縣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J].安徽決策咨詢,1996(3):27-29.
[15]劉杰.讓能人跳出來——安徽省寧國縣縣長劉慶強一席話[N].人民日報,1995-12-23(05).
[16] 戴培昆.寧國“小吃大”現象透析[J].安徽決策咨詢,1996(5): 19.
[17]王建華.寧國耐磨材料總廠的啟示[J].理論建設,1996(1): 87-88.
[18]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A]//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9]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廠長工作條例(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五日)[N].人民日報,1987-1-12(02).
[20]蔣志敏.夏鼎湖領辦寧國密封件廠榮獲“國家二級企業”證書[N].人民日報,1988-8-21(2).
[21]國家計委辦公廳.計劃經濟工作文件匯編(1986[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87.
[22]徐有威,陳東林主編.小三線建設研究論叢(第八輯)[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2
[23]績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績溪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5.
[24]劉杰.掌握銷售利劍- —記寧國縣耐磨材料總廠廠長陳宗明[N].人民日報,1993-8-12(4).
[25]韓玉剛,焦華富,李俊峰.中國省際邊緣區產業集群的網絡特征和形成機理——以安徽省寧國市耐磨鑄件產業集群為例[J].地理研究,2011(5):814-826.
[26]王書明.中國市縣經濟發展概況:第二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
[27]姜長云.從“寧國現象”看中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J].學術界,1996(6): 62-68+41
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Focusing on the Small Third-Line Construction of Ningguo County
LU Xiaofan, NI Liangxin (National Govern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Party School of Anhui Provincial Commitee of the CommunistParty ofChina,Hefei 23oo22,Anhui, China)
Abstract: Afterthe ThirdPlenarySesionofthe1thCommunist PartyofChina (CPC)Central Commitee,te focus ofthe workof thePartyandthecountryshiftedtoeconomicconstruction,and the waveofreformandopeninguppromoted theadjustment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crossthecoutry.Agast thisackgroud,Shanghai'ssallTid-Lineenterprisesegantomake adjustents, andthehandoverof theirasstsandpersonelwascariedoutsimultaneouslywithterefoofstateowedenterprisesatthattime. TakingadvantageofthisopportunityNinggoCountyinAnui Province transfered thestate-owedasets handedoverbyShag hai'smalld-Linenterpsstocaltowsipeterprsesasayaspossble,andrengthedteoverallstrengthofigu county'slocaltwnsipnterprises throughmeasures intemsofpoliciesfunds,technologymarketandtalents,andstiulatedthe entrepreneurialenthusiasmoftowshipentrepreneurs.TowshipenterprisesalsohavecontributedtoNingguocounty'sinfrastucture construction,enabling Ningguocountys economytotakeof.Compared withotherareas ofShanghai's SmallThird-Linecostruction,theintealreasonsforNingguocouty’sachievementaetheopenandinclusivehistoricalandcltural tradiionsthelocal govemment’s emanipatedthinking,thereasonable industriallayout,andthecomplete industrialsupportingfacilitiesaftertheadjustment and handover of the Small Third-Line construction.
Keywords: Nngguocountys,hanghai'ssmallThird-Lineconstruction,townshipnterprisessmallird-Lineadjustentand hand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