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261.1;G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25)03-0072-08
治國必先治黨,黨興才能國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標本兼治,不斷深化對管黨治黨的規律認識和實踐指引。在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二次全會上,習近平針對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從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以及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相輔相成的高度,提出了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大要求。在中共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從黨所處的歷史方位、肩負的使命任務、面對的復雜環境出發,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新的重大命題,這就是要“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和“解決大黨獨有難題”是習近平圍繞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探索和規律認識而提出的標識性概念和系統性表述。
當前,學術界圍繞“黨內政治文化”和“大黨獨有難題”已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多數研究成果依循“概念解析-問題表征-應對策略”的分析進路,對兩個主題分開論述,對兩者的相關性探討不夠。從黨內政治文化視角探討中國共產黨管黨治黨的實踐,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治文化與大黨獨有難題的主要表現、形成原因和破解之道有何關聯,可以加深對全面從嚴治黨的認識。
一、黨內政治文化釋義
概念是對社會現象的抽象表達,任何概念都有較為明晰的時空限定和內涵所指。從文化視角看政治活動與制度、政黨組織與關系、政黨成員的觀念與行為時,可延伸出政治文化、政黨文化、黨內文化等多個概念。在黨中央正式提出“黨內政治文化”這個概念之前,研究者已使用上述概念框架對政黨政治活動展開了大量研究。但是,現有相關研究似乎陷入了一種“概念困境”,研究創新性和學術對話都顯得不夠,主要是由于對這些“形同實異”的概念缺少辨析。因此,在展開后文論述之前,我們先對黨內政治文化的內涵做初步闡釋。結合已有研究的分析,本文提出“文化 gt; 政治文化 gt; 政黨文化 gt; 黨內政治文化”這樣一個概念范疇序列,以更好實現對“黨內政治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一)概念范疇上的差異
黨內政治文化是從上級概念及范疇中(政治文化、政黨文化)衍生出來的次級概念和范疇,但在具體的問題意識、研究對象和研究議題上有所不同。關于“政治文化”的經典界定出自阿爾蒙德和鮑威爾,他們認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22。其分析理路主要是基于行為科學的方法,研究一定政治體中的民眾(政治主體)對于政治組織、政治活動、政治制度等現象(政治客體)的心理取向(態度、信仰和感情)。
受政治文化研究的影響,國內學者聚焦政黨這一特定的政治組織進行“政黨文化”研究,并探討人們對政黨的心理取向、政黨的組織文化以及政黨的內外關系。趙理富結合組織文化的分析框架,較早對“政黨文化”的內涵進行探討,指的就是政黨成員所認同的政黨意識形態、制度規范、組織心理、行為作風等,這些內在的政黨組織文化又會外顯為特定的政黨形象。由于政黨是特定利益群體的代表并以取得和維護政權為目的,所以其文化也與一般組織的文化有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和較高的目標價值追求,同時也對社會文化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柴寶勇等認為,除了指涉特定政黨的組織文化(黨內文化),政黨文化還包含政黨交往模式所蘊含的觀念形態(黨際文化)。在“黨內政治文化”概念正式提出之前,研究者在分析中國共產黨的管黨治黨實踐時,基本上都沒有嚴格區分政黨文化、黨內文化、政治文化等概念,存在相互混用的情況。肖政軍對相關概念進行了辨析,認為黨內文化只包括黨內政治文化,指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文化,其問題意識聚焦于如何在文化層面加強黨的建設。
(二)理論分析上的共性
從概念上看,政治文化、政黨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等都是從“文化視角”出發,對一定政治活動和政治現象的概括。已有對文化構成、運作和解釋的范疇框架,亦可以用來對黨內政治文化進行研究分析。桑玉成等從“以文化成”的角度認為,“文化”既包含一定的物質成分和精神成分構成,更是一個積累、發展和轉化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政黨文化就是政黨意識的轉化過程,并外顯為一定的文化形態,主要包含內在的意識形態、組織心理、制度規范以及外顯的黨紀黨風、政黨形象等。其中,意識形態合法性和執政有效性是核心要素,組織心理、制度規范、黨紀黨風等是標識要素,而核心要素和標識要素的形態化就表現為某種政黨形象的塑造5
從構成上看,黨內政治文化就是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的內向形態,既包含政黨文化的一般要素,也具有政黨組織建設和黨員教育培養的特定需要。王衛兵等結合政黨文化的要件構成,認為黨內政治文化主要涉及五個層面的文化表現(思想價值、制度規則、道德倫理、組織運行和個體行為層面),主要側重于政黨成員的整體精神風貌與道德品質。本文認為黨內政治文化的核心構成是黨的政治綱領(黨章)和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組織載體是黨的組織體系和制度規范(黨規黨紀),傳遞路徑是黨的政治建設(明確政治目標、夯實政治信仰、嚴明政治紀律、加強政治學習等),實踐表達是黨組織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黨員按照黨性原則行事,包含價值理念、組織原則、思想建設、制度規范等基本構成。
從功能上看,黨內政治文化是政黨運行和發展的軟環境,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政治引導、形象塑造、激勵約束等功能。文化作為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形成多種類型的文化表達(諸如價值觀念、行為作風、理論體系、制度規范等)。同時,人們行動的目的意義乃至手段選擇,總是受特定群體文化或組織文化的塑造和影響。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對黨員起著重要的價值引導和規范約束作用,這既包括成文的制度規范(如黨章、黨內政治生活準則、黨內監督條例等),也包括不成文的組織文化(如黨的活動組織、黨員干部的榜樣示范、黨員間的日常交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態度、情感等)。通過黨內政治文化來教育引導約束廣大黨員,可以讓他們產生符合黨的性質宗旨的心理、態度和行為取向,從而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從特質上看,黨內政治文化就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歷史實踐活動中產生并凝練而成的政治文化,始終貫穿并體現著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政治屬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屬性,守正創新不斷求索的先進屬性。應星認為,中國共產黨早在革命時期就建立起了獨特的政治文化,主要體現在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工作路線中,核心內容是階級政治、民主集中制和群眾路線。本文認為,政治統領、理論武裝與自我革命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特質和獨特優勢。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的獨特優勢,政治性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首要屬性。“講政治”是我們黨關于黨的階級屬性、理想信念、政治方向、政治原則等關鍵主題的價值導向,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起著核心指引作用。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理論性是黨內政治文化的先進屬性。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兩個結合”推進理論創新和思想武裝,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使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革命性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進步屬性。我們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發展人民民主和推進自我革命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此外,由于各類文化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必然存在文化變遷性。從文化與“行動-結構-情境相互關聯的角度看,文化可能并不“獨立自主”,受到行為主體的行動選擇、組織或群體的結構限制以及內外部環境的情境變遷等影響,一定的文化形態只有相對穩定性。黨內政治文化的穩定有利于維護政治秩序和政治價值,促進黨的穩定健康發展。但是,黨所面臨的時代條件、發展環境、目標任務、組織構成、黨員狀況等內外部因素的變化,也會導致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重難點發生變化。因此,要立足黨的建設現實需要對黨內政治文化進行適應性提升。
(三)管黨治黨上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的獨特性不僅表現在“歷史久、人數多、規模大”,更在于我們黨是一個意識形態色彩濃厚且使命任務艱巨的現代政黨組織。我們黨已然是世界最大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同時大也有大的難處。集體行動的邏輯告訴我們,有時候群體或組織的規模大,并不一定就能實現有效的集體行動,關鍵就在于集體理性與個體理性有時候并不是一致的。在我們黨內做到團結統一也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員構成的多元分化,以及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價值觀影響,一些黨員干部常常忘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也讓我們黨面臨治黨治國的特殊難題。
面對強國復興使命、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重大挑戰、面對長期存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等,決定了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情境和實踐中,黨內政治文化指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文化,是體現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文化。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主要通過對干部、黨員進行引導和規訓,從而服務于黨的建設。其一,突出黨內政治文化的“黨性”原則,全面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員干部的黨性鍛煉和政治擔當,弘揚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以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抵制反對各種腐朽庸俗文化的侵蝕。其二,維護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抓好思想教育、做到紀律嚴明、抓好選人用人導向、用好組織生活手段,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全面落實黨內監督責任。
二、黨內政治文化與大黨獨有難題的主要表現
在中共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用“六個如何始終”對“大黨獨有難題”的主要表現、形成原因和破解之道進行了深刻的概括。從表現形態來看,我們黨面臨的這六大難題,很大程度上就是黨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事業以及黨的自身建設過程中,黨內一些干部、黨員表現出來的,與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要求不一致,甚至相悖的觀念、行為和態度等。
(一)價值理念上的表現
各國政黨都是以某種意識形態作為合法性基礎的,在根本上決定了政黨的性質和地位。也可以說,意識形態的差異是政黨的本質區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就是我們黨最根本的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意識形態。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我們黨一經誕生,就確定了自己的初心使命。我們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運動從一開始就不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而是為絕大多數中國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謀利益的運動。我們黨從來就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服務于國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從價值理念看,我們黨強調初心使命,而一些干部、黨員淡忘之。是追逐個人利益,還是謀求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這是一個政黨包括其成員最根本的價值取向。韋伯曾提出“扳道工”的比喻,強調物質和精神的利益支配人的行為,而理念則決定了人的行為的前進方向]。理想信念喪失了,利益觀念偏執了,必然造成行為取向的偏頗;行為取向偏頗了,理想自標的實現便無以憑借。大黨獨有難題首先難在“如何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表現在部分干部、黨員中就是理想信念不牢、利益觀念不正。初心易得,始終難守。那些落馬領導干部的懺悔錄中有很多這方面的例證。比如,有人懺悔說“從小就痛恨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貪官”,主要原因就是背棄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放松了思想警惕,放松了對自己及身邊人的要求和監督,在與不法商人的交往中步步淪陷。
(二)組織原則上的表現
我們黨是在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指導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世界最大政黨[12J352。從長期的歷史發展看,正是思想上統一、政治上團結、行動上一致,我們黨才從一個“小黨”不斷成長發展為一個“大黨”,嚴密的組織體系和嚴明的組織紀律,是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所在。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其源于列寧強調的“組織嚴密、紀律嚴明、高度集中、活動秘密”的組織原則以及充分選舉和監督的原則,我們黨從加人共產國際起就貫穿了民主集中制的若干實質內容[13。劉少奇在《論黨》中對“民主集中制”作了闡釋,即“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尤其強調“黨內的秩序是由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各個部分組織統一服從中央的原則來建立的”,同時,“黨內民主的集中制,即是黨的領導骨干與廣大黨員群眾相結合的制度,是從黨員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黨員群眾中堅持下去的制度,是反映黨內的群眾路線”[1457-458。民主集中制包括自下而上的“民主集中”以及上下結合的“群眾路線”,兩者共同構成黨的組織原則和行為模式。
從組織原則上看,我們黨強調團結統一,而一些干部、黨員游離之。團結統一是我們黨組織方式和活動方式的原則表達,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黨的力量強弱。大黨獨有難題難在“如何始終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表現在部分黨員干部中就是對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和決策部署“置若罔聞”,對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不管不顧”,甚至還出現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的現象,破壞黨的團結統一。習近平曾多次批評指出的“七個有之”“兩面人”等問題就是例證。
(三)思想建設上的表現
我們黨強調理論強黨,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通過“兩個結合”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和思想武裝。我們黨的理論創新在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著力回答和解決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治黨治國的新情況、新問題,形成了獨特的話語體系和實踐模式。在話語體系中,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體現了“兩個結合”的智慧創造,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共享共用的話語符號、思維方法和共同遵循的實踐指引。在實踐模式中,我們黨善于通過宣傳鼓動、理論學習、儀式活動、主題教育、榜樣塑造等方式,將先進理論與創新實踐相結合,尤其是總結提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引導和激勵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投身于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
從思想建設上看,我們黨強調理論武裝,而一些干部、黨員怠惰之。列寧指出:“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i5312我們黨不僅有先進理論的科學指導,還有英雄模范的示范引領,更有廣大黨員的躬行踐履,這就是我們黨強大組織力、行動力和戰斗力的生成依據。大黨獨有難題難在“如何始終具備強大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如何始終保持干事創業的精神狀態”,表現在部分干部、黨員中就是由于理論學習不夠、實踐鍛煉和考驗不足而產生能力不足、本領恐慌、意志消沉、不思進取等問題
(四)制度規范上的表現
全面從嚴治黨就在于堅持制度治黨、依規治黨。在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依規治黨是重要構成,在于通過科學有效、系統完善的法規制度來保證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的活動有序、監督有力。一個政黨越發壯大,其組織體系和制度規范建設就越發重要,否則就會軟弱渙散、一事無成。鄧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6P33制度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明確主體(組織及其成員)的權責邊界和行為規范,從而使組織體的運作穩定有序。
從制度規范上看,我們黨強調全面從嚴治黨,而一些干部、黨員悖逆之。黨的十八大以來,正是基于對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清醒認識,黨以“中央八項規定”入手整飭黨的作風,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著力完善以“ 1+4′′ 為基本框架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強化監督執紀問責,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常態化、長效化地防范和治理腐敗問題,從而使黨內政治生態明顯好轉。大黨獨有難題難在“如何始終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如何始終保持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表現在部分干部、黨員中就是漠視政治紀律,對黨不忠誠、不老實;“四風”問題突出,貪圖奢華享受;權力觀念錯位,以公權謀私利等。
三、黨內政治文化與大黨獨有難題的生成機理
從生成機理來看,大黨獨有難題就是我們黨使命任務的艱巨性、組織規模的宏大性、內外環境的復雜性等多元因素相互作用所帶來的“大也有大的難處”,內含著黨內政治文化發展變遷的張力。
(一)使命任務艱巨帶來的難題
文化能夠為人們的社會行動提供合理性解釋。就如前文所提到的“扳道工”比喻,指的就是人們內化了的信念和價值會塑造甚至決定其行動選擇。另外,文化還可能作為行動的外部情境,為人們提供可供選擇的“工具箱”以構建行動策略。人們的行為都帶有的“文化”特征,就在于人們會采用一定的文化取向來為其行動賦義。由此,作為行動導向的文化與人的能動性之間存在著張力,文化可能并不單向決定人的行動。
黨所肩負的使命任務艱巨性內含“文化-行動”張力,可能造成部分干部、黨員信念不牢、精神懈怠等難題。黨的性質宗旨決定其不是代表部分群體利益的政黨,黨的地位作用決定其不是為了爭奪短期執政權力的政黨,黨的初心使命決定其不是局限于眼前利益的政黨。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正以中國式現代化之方式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政治文化強調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奉獻精神和斗爭精神,強調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干事創業的精神狀態,具有很強的集體主義特征。
但是,要把集體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狀態“加載”在個體的認知、觀念和行為當中,這并非易事。習近平曾深刻指出:“分析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或動搖的原因,無非是不真信。有的人總認為馬克思主義太舊了、共產主義太遠了、社會主義太長了,權力才是硬的、票子才是實的、享受才是真的。”一些干部、黨員信念不牢、精神解怠,這實則與他們的行動理性和行為慣習緊密相關。忘記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相信“權力”“票子”“享受”,體現的是個體主義式的功利行動取向,缺乏“考驗”“磨礪”,追求安逸享樂,體現的是個體主義式的慣習行動取向。黨的集體主義政治文化與現實中部分干部、黨員個體主義的行動取向存在張力。
(二)組織規模宏大帶來的難題
文化能夠為群體的組織結構提供秩序。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也就是說,人的存在與活動總是在具體的、現實的社會關系之中,而社會關系之承載就是人群的組織及結構。任何社會組織或社會群體總是會在其形成發展過程中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態(觀念、態度、認知、習俗、規范、制度等),而文化一經定型就會為組織或群體的存續提供支撐。從社會文化與組織結構的辯證關系看,一方面,結構對文化形成支配;另一方面,文化反過來又維護和規范了結構。可是,文化與結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由于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多元性和社會聯系的復雜性,一些主流文化可能失去連貫性,人群的組織結構也會發生變遷。作為規范秩序的文化與結構的變動不居之間存在著張力,對政治文化的穩定性和變遷性帶來影響。
黨的組織規模的宏大性內含“文化-結構”張力,可能帶來部分干部、黨員自行其是、行為惰性等難題。經過一百多年的奮斗,我們黨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擁有9800多萬名黨員、500多萬個基層組織,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結構2。數量龐大的黨員隊伍和結構嚴密的組織體系,這是我們黨具有強大領導力和戰斗力的基礎支撐。黨內政治文化強調“民主集中制”原則指導下的政治建設和群眾路線,強調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強調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強調選人用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等,目的就是要“把黨鍛造成一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堅硬鋼鐵”2,具有鮮明的團結統一特征。
但是,政黨的隊伍組織規模大與組織領導能力強之間可能并不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即使同一類甚至同一個政黨,也有一個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問題,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大小轉換”就是最好的例證22]。習近平強調:“我們這么大的黨、這么多黨組織和黨員,如果都各行其是、自作主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那是要散掉的。”[23767對于黨的團結統一和執政能力建設而言,必須處理好由“規模效應”帶來的管黨治黨具體難題,這既包括黨員隊伍來源構成、價值觀念、利益訴求等多樣化帶來的“尾大不掉、自行其是”問題,也包括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帶來的黨員干部“良莠并存、參差不齊”問題,還包括一些黨員干部沿襲老觀念、老套路、老辦法而形成的“思維慣性、行為惰性”問題。這些問題的形成與黨的組織結構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繼承和發揚團結統一的政治文化相關。
(三)內外環境復雜帶來的難題
文化總是存在于特定的情境條件中并隨之發生改變。一定的文化形態(包含黨內政治文化)當然不是人們隨心所欲選擇的,而是社會發展、社會結構乃至社會主體狀況交織互動的結果,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積累演進和發展變遷[24。從文化變遷的情境看,一方面,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經濟社會體制、內外發展環境、人們行為觀念等已經發生較為深入的變革,尤其是對一套新的文化價值系統有著強烈的需求;另一方面,世界步入深度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的勃興帶來對主流價值文化的沖擊,各文明體包括國家內部的文化體系也存在相互沖突的情況,西方國家推行的所謂“普世價值”很多時候帶來的并非和平發展,而是變亂交織。多元競爭的文化與情境的發展變遷之間存在張力,必須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以支撐黨和國家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黨面臨的內外環境復雜性內含“文化-情境'張力,可能帶來風險考驗、腐敗特權等難題。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下,經過一百多年的艱苦奮斗和努力拼搏,我們黨已經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12183。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長期執政,我們黨所面臨的各方面任務之繁重、風險挑戰之嚴峻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環境的風險挑戰,特別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外部勢力長期對我國進行極限打壓遏制,前進道路上我們肯定還會遇到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挑戰;另一方面是來自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還面臨諸多考驗,腐敗現象還未得到根治,滋生腐敗的土壤仍然存在,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四風”問題依然頑固,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還在不斷出現。
黨內政治文化強調全面從嚴治黨,強調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強調批評和自我批評,強調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強調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等,目的就是要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強烈的“自我革命”特征。黨長期執政所面臨的風險考驗的復雜性、嚴峻性,必然要求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構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新期待的政治文化,不斷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作風上、制度上防范和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四、黨內政治文化與大黨獨有難題的破解之道
破解大黨獨有難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根基,不可能自動實現,也不可能依靠外力被動推進。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重要途徑。唯有持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融入黨的建設的全過程、全體系之中,把黨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治統領、理論武裝、自我革命等黨內政治文化優勢轉化為破解難題的制勝之招,我們黨才能更好解決大黨獨有難題,從而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
(一)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兩個維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基本規律,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原則[25]。領導核心是旗幟,能對歷史發展起到獨特的推動作用。遵義會議之所以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就在于這次會議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中國革命斗爭的局面由此從被動轉向主動[2]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堅持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對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極端重要,同樣對黨的自身建設至關重要。這是因為在新的形勢和環境條件下推進黨的建設,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要對黨內存在的頑瘴痼疾、歪風邪氣、利益集團等開刀,如果態度意志不堅決、決策部署不系統、貫徹執行沒有力,就會像一陣風吹過一樣不留痕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刀刃向內的毅力和恒心,猛藥祛疴、重典治亂,清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
解決大黨獨有難題要發揮黨內政治文化政治統領的獨有優勢。通過以“政治性”為統領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可以在保持黨的核心價值觀統一的同時,尊重和包容成員的多樣性,同時堅持民主集中制,通過嚴格的政治紀律來保證組織的有效運行。“講政治”的核心就是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通過“兩個維護”,確保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強大的組織合力。這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最大確定性和最有力保證。
(二)深入踐行“兩個結合”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強調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對黨和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對黨的自身建設都至關重要。面對快速變化的國內外環境和黨內外狀況,如果墨守成規、思想僵化,不進行理論創新并加強思想武裝,就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也不可能推進黨和國家事業向前發展。我們黨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科學指引,才能回答治黨治國中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
解決大黨獨有難題要堅持黨內政治文化理論武裝的獨特優勢。通過以“理論性”為武裝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可以繼承和發揮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集體智慧,同時在守正創新中進行理論創新,使我們黨始終具備強大的治國理政能力。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的又一重要依據,通過思想武裝我們黨才能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協調的行動、強大的戰斗力224。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牢固才能信仰堅定,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增長才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分自信才能精神昂揚。這就需要加強經常性、系統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這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實踐導向。
(三)始終堅守“兩個答案”
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我們黨最為寶貴的精神品質。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治亂興衰的歷史現象,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亡黨亡國的深刻教訓,都啟示我們:“馬克思主義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鞏固政權更不容易。”[2]201要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和執政基礎,必然要求我們黨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及時發現和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經過百年奮斗,黨找到了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兩個答案”:第一個答案是“人民監督”,第二個答案是“自我革命”。
發展人民民主和推進自我革命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謀私利才能謀根本、謀大利。正是秉持“天下為公”的無私精神,“人民至上”的堅定信念,“刀刃向內”的態度和勇氣,我們黨才能擺脫一切利益集團、權勢團體、特權階層的腐蝕,并向黨內被這些集團、團體、階層所裹挾的人開刀,打出了一套自我革命的“組合拳”。
解決大黨獨有難題要堅持黨內政治文化自我革命的獨特優勢。通過以“革命性”為推力的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可以使我們黨始終堅守初心使命,同時走好群眾路線,通過權力監督與民主參與來確保黨的健康運行。習近平強調:“我們黨之所以偉大,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從不諱疾忌醫,敢于直面問題,勇于自我革命。”[2J325正是有自我革命的態度和勇氣,我們黨才能一次次靠自己解決了自身問題,成為打不倒、壓不垮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只要發揚徹底的革命精神,準確把握推進自我革命“九個以”的實踐要求,不斷深化對黨的自我革命的規律性認識,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持續深入推進正風肅紀反腐,堅持自我監督和人民監督相結合,把黨的偉大自我革命進行到底,我們黨就能最終解決大黨獨有難題。
結語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高度強調信仰和理念的政黨,不管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局部執政條件下,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全面執政環境中,我們黨為了實現自己的使命任務,尤其強調理想信念、思想武裝、斗爭精神、革命精神、憂患意識等,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黨內政治文化。
我們黨面對的大黨獨有難題,既具有其他政黨治理問題的一般性,更具有自身發展和價值實現的特殊性,存在于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與黨所面臨的現實風險考驗之間,存在于黨所肩負的使命任務與世情、國情、黨情的快速發展變化之間。習近平用“六個如何始終”概括了大黨獨有難題的主要表現和形成原因,這些難題的表現和生成都與黨內政治文化的主要構成和發展變遷密切相關。
解決大黨獨有難題,要把黨內政治文化建設融入黨的建設全過程、全體系之中,把黨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治統領、理論武裝、自我革命等黨內政治文化優勢轉化為破解難題的制勝之招。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踐行“兩個結合”,始終堅守“兩個答案”,從而解決大黨獨有難題。
參考文獻
[1]肖政軍.黨內政治文化:概念之辨與研究進路[J].湖湘論壇,2020(1):131-144.
[2]阿爾蒙德,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3]趙理富.政黨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2(5):12-1/.
[4]柴寶勇,黎田.政治文化、政黨文化與黨內政治文化關系辨析[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5):111-119.
[5]桑玉成,李冉.政黨文化與中國共產黨政黨文化研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1):58-65.
[6]袁明旭,李湘飛.習近平關于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重要論述的研究述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2): 18-25.
[7]王衛兵.黨內政治文化的價值定位與建設路徑[J].中州學刊,2017(8): 17-22.
[8]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課題組.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研究[J].黨建研究,2018(6):47-50.
[9]應星.“把革命帶回來”:社會學新視野的拓展[J].社會,2016(4): 1-39.
[10]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11] 張旅平.馬克斯·韋伯:基于社會動力學的思考[J].社會,2013(5): 29-58.
[12]習近平.論黨的自我革命[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13] 應星.比較歷史社會學視野下的“列寧式政黨”列寧《怎么辦?》新釋[J].社會,2023(5):56-86.
[14] 劉少奇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15]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肖文明.反思“行動中的文化”的理論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22(2):
[18]習近平.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梁之才[J].求是,2023(13):4-16.
[19] 周怡.文化社會學發展之爭辯:概念、關系及思考[J]社會學研究,2004(5):67-79.
[20]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EB/OL].(2024-06-30)[2025-01-10]. https: //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6/content_6960213.htm.
[21]習近平.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23(9):4-14.
[22]高民政.政黨規模與大黨治理的復雜性[J].探索與爭鳴,2023(7): 57-62.
[2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4] 王滬寧.轉變中的中國政治文化結構[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3): 55-64.
[25] 祝靈君.“兩個維護”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政治邏輯[J].人民論壇,2019(25):19-21.
[26]曲青山.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紀念遵義會議召開90 周年[N].學習時報,2025-01-13(01).
[27]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 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