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名稱:2024年校級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智慧會計特色課程實踐探索課題編號:2024XJ015階段性成果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2023年國家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農業農村部系統財務隊伍建設機制更加健全,財務人員培養體系更加完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1。2024年12月,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和規范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工作的意見》中提到要加強農村財會師資建設和隊伍穩定性,鼓勵財會人員扎根基層。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中提到,要完善鄉村人才培育和發展機制。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鼓勵職業學校與農業企業等組建產教聯合體。以上政策為會計人才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了依據,同時也為高職院校培育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指明了方向。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培育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的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近年來,云南省鄉鎮企業數量在過去十年中呈現穩步增長態勢。截至2024年,全省農業企業數量達到17.3萬家,同比增長 14.3% ,云南省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 20.5% ,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數量位居全國第一。但是在鄉村振興和數智化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傳統的會計人才及核算方法難以滿足發展需求。本科院校培育的人才大多數流向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高職院校應當培育更符合中小微企業、鄉鎮企業需求的人才。
在云南省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作為高職院校普遍缺乏對于鄉村振興會計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研究,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適應鄉鎮企業的需要以及較難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在此背景下,本文將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出發,以探索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旨在讓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更符合鄉村振興的需要,不斷提高學生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云南省高職院校培育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缺特色
根據調研,云南省共有28所高職院校開設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但查閱這28所高職院校的官網發現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基本一致,并沒有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來進行細分。尤其是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作為主要人才來源的高職院校應當細分專業方向,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從而為鄉村振興培養一批能夠進行財務大數據分析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二)課程體系大雷同
經過查看云南省28所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核心課及選修課發現,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設置基本一致,其中,開設了大數據相關的如《Python財務分析》《財務大數據與可視化》等課程,但云南省大部分高職院校仍然缺少《農業企業會計》《農村財稅實務》《農業ERP》等課程和實訓項目。云南省將高原特色農業作為核心發展戰略之一,但高職院校課程體系設置上沒有體現出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戰略,培養出來的學生流向鄉鎮企業后因為不了解農業政策和規范而難以適應鄉鎮企業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業難。
(三)教學內容難銜接
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學生在就業時候比較愿意選擇城市里的中小微企業而不太愿意回到鄉鎮建設鄉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鄉鎮企業薪資待遇不高,另一方面是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到位,導致學生沒有形成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服務中壯筋骨、見世面、長才干的就業觀。此外,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財務工作中尤為重要,但是高職院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畢業生普遍存在不愿意溝通、不會溝通、難以進行團隊合作等問題,不利于日后鄉鎮財務工作的開展[2-3]。
(四)“雙師”教師較缺乏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想要培養出符合鄉村振興發展需求的財務人員,其教師不僅要能夠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具備一定的農學知識,熟悉并掌握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政策等文件,真正做到“上得了課堂”“下得了鄉鎮”。云南省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教師基本上都有會計專業背景,但鮮少有教師具備農業相關知識,并且教師困于日常教學任務中很難抽出時間到鄉村進行實地調研,不了解鄉鎮企業對財務人員的需求,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與鄉鎮企業需要不符,一邊是就業問題難解決,一邊是鄉鎮企業缺乏財務人員,供需難以對接。
(五)產教融合不深入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大多數是以企業派出“企業導師”進行授課以及學校選派教師和學生到企業參觀交流,部分學生可以到校企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等。這些手段都比較流于表面,對于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實訓項目的內容沒有太多企業方的參與,導致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一方面,學校人才培養重理論輕實踐,人才培養方案中理論課程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實訓項目中企業方的參與缺失,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技能較弱,實戰經驗不足,難以適應真實的財務工作;另一方面,由于財務工作的特殊性,一個崗位通常只需要一名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因此校企合作的企業能夠吸納畢業生的數量有限。此外,財務數據是一家企業的最高商業機密,企業不愿意讓頂崗實習的學生接觸企業真實賬目,導致學生很難接觸到真實的財務工作。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一)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打造“金專業”
開辟高職院校“鄉村振興訂單班”的新賽道。通過對各類鄉鎮企業、村鎮銀行進行實地調研,與管理層、人事和涉農專家進行談話,充分了解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鄉鎮企業需要什么樣的財務人員,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會用哪些信息化設備以及更加注重哪方面的知識等等[。以鄉鎮企業的需求為導向,構建符合鄉村振興發展需求的“四維”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力爭培養一批能夠扎根基層、建設鄉村、數智賦能的高素質、綜合型、管理型會計人才。
“四維”人才培養目標的“四維”是指職業操守、業財融合、大數據 + 、溝通合作。“職業操守”位于人才培養目標的頂部,約束著其余三個目標;“業財融合”是鄉鎮企業對于人才培養最為注重的內容,他們需要財務人員既懂知識又懂業務;“大數據 +′′"是鄉鎮企業需要財務人員掌握最新的數智化設備和技能,能夠運用AI或大數據分析輔助企業做出決策,從而提升鄉鎮企業的競爭力;“溝通合作”則是要求財務人員具備的核心素質,能夠較好地協調每個部門,從而提升工作效率。
圖1“四維”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人才培養目標
(二)開發鄉村振興課程體系,打造“金課程
一是提升大數據分析課程占比。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財務共享中心不斷成熟,基礎的會計工作可以由7/24的財務機器人完成,所以市場對于核算型會計人才的需求逐步降低,對具備數據分析能力的復合型、管理型的會計人才需求逐步上升。因此結合目前的大趨勢,高職院校應當積極擁抱會計轉型,將“大數據 $+ ^ { \dprime }$ 融入日常課程體系中。
二是開設涉農類課程。在新生入學階段,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可以開展調研,經過選拔后組建“鄉村振興訂單班”,在原有會計知識理論的體系上,將農業概論、鄉鎮企業財務管理等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鄉村財務調研、農業會計實訓等實訓項目或課程,開設農產品營銷等系列選修課。可以通過邀請行業楷模開展財務大數據如何賦能農業會計等專題講座,讓學生對農業會計和鄉村振興有所了解與掌握,使其能夠在畢業后更好地利用所學知識和已掌握技能服務鄉村發展。
(三)重構“思政 + 溝通”教學內容,打造“金教材”
一是編寫融入課程思政的高質量教材。充分調研市場需求,校企合作編寫立體化教材,融入鄉村振興思政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認識鄉村振興的意義,以思促學,提升學生的返鄉建設率。并且在教材編寫過程中要注重“崗課賽證”融會貫通,借助信息化平臺,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掌握數智化操作技能。
二是將“大數據 + 會計”教學內容落到實處。雖然云南省大部分高職院校基本從2022年開始就逐步調整大數據與會計人才培養方案,降低理論課比重,逐步提升Python、PowerBI以及實踐課等課程的占比。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教學內容不夠深入以及到實際崗位上很難脫離模板進行信息化手段創新等問題[,因此,需要將最新的大數據 + 內容融入會計教學中。可以通過企業導師等參與建設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內容,不斷創新信息化教學內容,為學生在今后工作積累優勢。
三是增加職場禮儀以及溝通技能培訓課程。經過調研數據顯示,針對學生進入職場后不會溝通以及不會團隊合作等問題,應當結合會計工作實際來增加教學內容。大一期間可以開設溝通技能培訓課程,讓學生能夠掌握溝通技巧和培育學生管理思維;大二增加職場禮儀教學,促進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大三利用實訓項目或崗位實習,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四)強化“雙師”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金師'
一是加強政策學習。為適應鄉村振興的發展需求,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應深入了解“三農”政策法規,成為既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又能將數智技術賦能鄉村經濟的高素質、綜合型、管理型教師。為此,教師需系統學習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以及《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意見》等。
二是重視實踐,并積極參與。教師通過掛職鍛煉、實地調研等方式,深入了解農村經濟、農業產業現狀與需求,積累實踐經驗。學校可與地方政府、鄉村企業共建鄉村振興學院或實訓基地,為教師提供實踐平臺,推動教師將專業知識與鄉村實際相結合。同時,教師應定期參加“三農”政策培訓等活動,不斷提升政策解讀能力與服務鄉村的能力。此外,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帶領“鄉村振興訂單班”的學生參加“三下鄉”活動等方式,深入鄉村開展財務工作調研,了解鄉鎮企業對于財務工作轉型的實際需求。
(五)深化政行企校協同育人,打造“金基地
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新機制。目前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基本上是與行業龍頭企業協同育人,但問題是培育出來的學生很難進入龍頭企業工作。因此,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與鄉鎮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建設“鄉村振興訂單班”,實現“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職”的雙主體育人模式。這種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就業方向,還為企業輸送了定制化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校企雙方應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涵蓋課程設置、實習實訓、評價體系等環節,確保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機銜接。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金基地”實踐平臺。“金基地”應具備產教融合、產學研一體化的功能,高職院校可以和定點幫扶的縣共同成立“鄉村振興產業學院”,不僅可以定期向學院輸送人才,還能夠通過這部分學生對返鄉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提升家門口就業率,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收入問題,還可以緩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通過“農學結合、工學交替”的彈性學制,基地能夠滿足不同生源的學習需求,培養適應鄉村振興的“農創客”等實用人才。
三是政行企校協同育人,完善評價與激勵機制。高職院校通過與地方政府、企業合作,開展技術培訓、產業幫扶等活動,不斷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給予招聘高職院校學生的鄉鎮企業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激發企業的參與熱情;行業組織應當以需求為導向,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將調研結果反饋到高職院校,使得高職院校培育出來的學生更加符合市場和行業的需求;鄉鎮企業應當積極和高職院校達成校企合作,并共同制定評價標準,涵蓋過程評價、技能評價、素養評價等多維度,通過科學的評價機制,確保“金基地”在人才培養和服務鄉村振興中發揮最大效能。
參考文獻:
[1]王瑩.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會計體制建設研究J].財會通訊,2019(07):28-32.
[2]聶余澤,王旭.鄉村振興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商業文化,2024(05):123-125.
[3]趙越,張建春.蘇南地區農村會計人才現狀及崗位職業需求研究[].會計師,2023(01):115-117.
[4]柯耀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Ⅲ].會計師,2020(03):67-68.
[5]梁瀟.數字化環境下會計人才培養與教育機制研究U].財會學習,2024(15):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