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收稿日期:2025-03-20 DOI: 10.19999/j.cnki.1004-0226.2025.07.033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Majors Oriented towards Industrial Demand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Technology College
Chen Guanghan1,2Li Zhiyong1,2 1.Schoo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Guangdong Technology College,Zhaoqing 5261oo,China ioqingKeyLaboratoryof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nd Equipment,Zhaoqing52610o,Chin
Abstract:Thispaperexploresthetalentcultivationpathforappedundegraduateindustrialengineingmajors toaddresechallengesofglobalmanufacturingtransformation.TakingGuang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asanexample,strategiessuchasoptimizingthecriculumsystem,depeningshoolenterprisecoperation,andrformingteachingmethodsareproposedtoaddressisses suchasutdatedcoursecontentandweakpracticalapplication.Afterimplementation,students’engineringpracticeandinoation abilitieshavebeneanced,andemploymentratesandenterprisesatisfactionhaveincreased.Thisstudyprovidesafeasiblepathfor thecultivationofindustrialengieeingprofessionals,whichhelpstoimprovethematchingbetweetalentqualityndindustryde mand,and haspositive significancefor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Idustrialenginering;Appliedundergraduateprogram;Talentcultivati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Guangdong Technology College
1前言
當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企業對工業工程專業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1]。然而,高校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諸多挑戰,如課程內容滯后于產業發展、實踐環節薄弱、校企合作不夠深人等,這些問題導致人才培養質量難以滿足企業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2]。因此,亟須構建一條符合產業需求、內在邏輯嚴謹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以提升人才質量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3]。
廣東理工學院作為廣東省重點建設的應用型高校,致力于優化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通過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現有課程體系雖已涵蓋工程數學、物理基礎、工業工程原理等基礎課程,但仍存在理論與實踐及模塊內的銜接不足等問題。此外,雖然學院加大了對實踐教學平臺的投入,建立了多個校企聯合實訓基地,但學生在實際工程項目中仍缺乏系統的操作經驗,跨學科協同能力也有待提升[4]。本文以廣東理工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為例,首先分析其人才培養現狀,然后面向產業需求的應用型本科工業工程專業,提出了科學的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2優化課程體系
2.1動態更新與模塊化設計
針對課程內容滯后的問題,學院根據地區產業升級需求,定期調整課程內容,新增“智能制造基礎”“現代供應鏈管理”等模塊,使理論內容與企業最新技術同步。同時,將課程劃分為基礎、核心和應用三個模塊,形成由淺入深、系統貫通的知識鏈條[5]。
例如,在“智能制造基礎\"模塊中,學院引入了智能工廠規劃、智能制造技術等前沿課程,使學生能夠掌握智能制造的基本理論和關鍵技術。在“現代供應鏈管理\"模塊中,通過案例分析和企業實習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現代供應鏈管理的實際運作和優化策略。
2.2引人項目制與案例教學
為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學院與本地知名企業合作,設計跨學科項目,讓學生從項目調研、方案設計到最終實施全流程參與。同時,邀請企業技術專家共同制定課程大綱,定期組織專題講座和技術研討,確保案例的真實性和前沿性。
例如,學院與某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合作,共同開發了“生產線優化與改進\"項目。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數據分析等方式,提出了多項優化建議,并成功應用于實際生產中,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3深化校企合作與產學研融合
3.1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機制
學院與多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實訓基地建設等活動。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研發中心等方式,確保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6]。
例如,學院與某智能裝備制造企業合作共建了“智能制造研發中心”,共同研發了多項創新技術,并成功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同時,該中心還為學生提供了實習實訓和創新創業的平臺,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2引人企業導師制度
為加強學生的實踐指導和職業規劃,學院引入了企業導師制度。企業導師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的企業技術骨干擔任,負責指導學生的項目實踐、論文撰寫和職業規劃等活動。
例如,在“生產線優化與改進”項目中,企業導師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專業的技術指導和支持,還通過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和職業發展路徑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就業前景。
4改革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
4.1推廣案例研討與翻轉課堂
在課堂上采用翻轉課堂和分組討論的方式,圍繞企業實際案例展開專題研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案例、提出問題、制定解決方案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將案例分析成果納入綜合評價體系,打破單一筆試評價模式[7]。
例如,在“供應鏈優化\"課程中,教師選取了某電商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學生通過分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了解了供應鏈管理的實際運作和優化策略,并提出了多項創新性的改進建議。這些建議不僅得到了教師的認可和表揚,還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思維訓練。
4.2構建過程反饋與激勵機制
為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學院構建了過程反饋與激勵機制。通過定期組織課程考試、項目評審和答辯等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同時,通過設立獎學金、優秀項目獎等方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實踐活動[8]。
例如,在“智能制造技術\"課程中,教師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項目評審和答辯活動。通過評審和答辯過程,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建議。同時,通過設立優秀項目獎等方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項目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5實施效果與案例分析
5.1實施效果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就業率及企業滿意度大幅提升。
據學院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該專業本科在校生人數達1000余人,校企合作企業超過50家,聯合共建實訓基地3個,項目實踐覆蓋率達到 90% 以上。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該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顯著成效和廣泛影響力。
5.2案例分析
5.2.1學生實踐案例
張同學是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的一名學生。通過參與校企合作項目和課程實踐活動,他深入了解了工業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應用方法,并掌握了多項實用技能和創新思維方法。在畢業論文中,他選取了一家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的生產線優化作為研究課題,通過實地考察、數據分析和模型構建等方式提出了多項優化建議。這些建議得到了企業的認可和采納,并成功應用于實際生產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張同學也因此獲得了優秀畢業論文獎和企業的實習機會。
5.2.2企業合作案例
某智能裝備制造企業是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的長期合作伙伴之一。雙方共同開展了多項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雙方合作開發的\"智能制造生產線”項目榮獲了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獎項,并成功應用于多家企業的實際生產中。通過該項目的合作和實踐,企業不僅獲得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動力和支持,還獲得了穩定的人才供給和技術保障。同時,學院也通過該項目的合作和實踐提升了師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水平。
6結語
本文通過對廣東理工學院工業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得出了以下結論:
a.優化課程體系構建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之一。通過動態更新課程內容、引入項目制與案例教學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水平。
b.深化校企合作與產學研深度融合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引入企業導師制度等方式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
c.改革教學方法與評價體系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之一。通過推廣案例研討與翻轉課堂、構建過程反饋與激勵機制等方式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并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實踐活動。
未來,隨著制造業的不斷發展和升級轉型以及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應用推廣,工業工程專業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和機遇。因此,學院將繼續深化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手段,培養更多符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制造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勝,林紅,楊育,等.復雜就業環境下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及對策[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87-190.
[2]薛朝改,李淑敏,曹武軍.新工科背景下工業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35):293-295.
[3]王東生.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的校企聯合研究[J].經濟視角,2011,(1):74-75.
[4]高莉.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24):86.
[5]羅文廣,胡波,曾文波,等.地方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3):15-18.
[6]周秋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及建議[J].學習月刊,2013,544(12):79-81.
[7]鄭俊敏.基于利益平衡觀的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價值工程,2012(30):272-274.
[8]陳小虎,吳中江,李建啟.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發展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10(6):4-6.
作者簡介:陳廣漢,男,1979年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業工程和材料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