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鄉村基礎教育對優質保教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亟須越來越多兼具職業素養、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加入隊伍。鄉村中職幼兒保育“雙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是對“職業院校 + 鄉村幼兒園”交替式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為鄉村學前教育質量提升和人才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鄉村中職幼兒保育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盡管中職教育作為鄉村人才輸出的重要渠道規模不斷擴大,幼兒園專業化保育人才卻仍然匱乏。究其根本原因,是校企產教協同機制缺位的問題一一鄉村中職幼兒保育專業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培養模式與鄉村實際脫節,不能滿足鄉村幼兒園對實踐型高質量人才的直接需求;同時,在地方政策和教育條件的限制下,鄉村中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不足,導致其對鄉村幼兒園就業崗位缺乏實質性的了解。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課程設置
其一,部分鄉村中職幼兒保育專業的課程設計沒有考慮農村地區的教育狀況,缺乏鄉村特色課程(如留守兒童心理輔導、鄉土教育資源開發)的設置。其二,校企聯合開發的特色課程寥寥無幾,導致校企產教協同機制難以有效建立。其三,由于條件限制,行業專家入校開展專題講座、技能培訓的機會十分有限。其四,大多數鄉村中職學校采用課堂主導型教學模式,缺乏真實情境的模擬訓練,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導致專業技能培養效果大打折扣。
(二)實踐環節
實習基地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大多數鄉村中職幼兒保育專業技能訓練場地局限于校內實訓室,學生很少有進入企業實習的機會。這不僅不利于他們鍛煉實踐操作能力,更無法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吃苦耐勞精神[1]。盡管有些學校開展了校企合作,但合作層次較低,學生參與幼兒園實踐項目的機會較少,且幼兒保育實習周期短,缺乏連續性,學生難以深度參與保教活動。
(三)師資力量
教師專業能力不足,“雙師型”教師比例低。大多數鄉村中職幼兒保育專業缺乏既掌握教育理論又具備保育技能(如疾病預防、營養配餐、急救知識)的“雙師型”教師。教師只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沒有能夠成為綜合育人者。在保教融合實踐中,部分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不足,且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待加強;他們采取的考核形式以筆試為主,實操能力考核內容較少(如活動設計、幼兒盥洗、家園溝通等實踐運用),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應變能力、應急處理能力等能力的培養。
二、鄉村中職幼兒保育“雙元育人”模式的構建(一)內涵界定
“雙元育人”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參與專業培養的學生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協同合作,接受兩種形式不同但相互融合的教育。其中,“一元”指職業學校,其主要負責系統傳授職業相關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另“一元”指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踐基地(如幼兒園),其核心職能是提供行業優質資源,以把專家“請進來”和讓學生“走出去”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實踐技能培訓,成長為社會真正需要的高質量人才。
在鄉村中職幼兒保育專業中,“雙元育人”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雙主體:學校(理論教學)+鄉村幼兒園(實踐指導)。
2.雙場所:課堂學習與幼兒園實訓交替進行。
3.雙評價:學校考核(知識技能) + 企業考核(職業素養)。
(二)實施路徑
1.重構課程體系
開展“校企雙元共生”形式的深度合作,重構課程體系,聯合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人才培養標準。比如,中職學校和幼兒園協同重構課程體系,制訂“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方案(如“ ”校企分段培養),開發“鄉村兒童游戲設計”“鄉土文化教育”等特色課程,引入模塊化教學模式,劃分出基礎素養、專業技能、鄉村適應性三大模塊,將打牢基礎、鞏固專業技能和凸顯地域特色作為融合教育目標。中職學校與鄉村幼兒園、親子園共建“雙元育人”工作站,以核心課程為基礎,以專業課程為支撐,融入鄉村地域特色課程,合理分配課時比例,強化課程標準與實踐需求對接,培養兼具扎實理論基礎和過硬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2.開發鄉土資源
開發鄉土資源,實現雙向循環教學,增強教學實效。具體而言,建立“校園實訓室 + 鄉村幼兒園”雙平臺,改變傳統的模擬講練教學模式,實施“學校情境模擬 .+ 園所實境輪崗”交替式實踐培養。開發“鄉村幼兒園特色活動”課程,比如,結合鄉村幼兒園實際情況和地方農忙時節的種植特色,設計符合地域特色的實踐性學習任務。深化校企可持續合作,通過文化共融、資源互通,推動鄉村幼兒園實習實踐常態化,實現實踐教學體系創新。
3.培育“雙師”隊伍
組建專業教師和行業能手并舉的“雙師”團隊,校企協同教育,建設專業實訓室和模擬企業就業崗位的實驗實訓基地。具體而言,實施中職幼兒保育專業學生“駐幼兒園研修”計劃,開展企業實踐學分制考核,以提升其實踐能力;建立“學校教師+幼兒園骨干”雙師制度,聘請鄉村幼兒園園長擔任專業建設顧問等。在校企協同構建“雙師”團隊的過程中,中職學校應發揮教育主導作用,與企業接軌,建設企業專家講堂,培養真正有能力的實干型教育團隊。
4.實施現代學徒制
推行“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由幼兒園骨干教師擔任實踐導師,創新構建“課程教學 + 崗位學徒”雙軌并行機制。該模式以培養具備職業知識和技能、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工作者為目標,通過將理論課程與崗位實踐有機結合,在日常教學與實踐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刻苦精神等職業素養培養,促進學生專業素養的全面提升。具體而言,鄉村中職學校與鄉村幼兒園共建“雙元育人”工作站,將專業理論知識融入崗位實踐訓練。例如,在嬰幼兒衛生保健與照護課程中,安排學生在幼兒園實地開展幼兒日常盥洗、生長發育監測、晨午檢等實踐訓練,并融入穿衣指導、玩具整理等動態環節,強化學生的規范意識和職業意識。
5.政策機制保障
為深化鄉村中職幼兒保育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政府應出臺配套激勵政策,對參與校企合作的鄉村幼兒園減免稅收或給予補貼,如按接收實習生數量給予財政補貼,搭建鄉村幼教資源共享平臺,促進課程、師資、實訓設備互通。中央及地方財政可聯合設立“鄉村職業教育振興專項”,重點支持實訓設備購置、校企合作項目等;建立“雙元育人”質量評估體系,將其納入學校年度考核指標。地方政府可統籌資源,聯合鄉村中職與幼兒園共建鄉村托育實訓基地,提供真實崗位實踐環境;建立偏遠地區津貼制度,提供住房、交通補貼,吸引優秀人才扎根鄉村。
三、鄉村中職幼兒保育“雙元育人”模式的成效
(一)促進就業和職業發展
“雙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新時代鄉村對于嬰幼兒保教人才的需求,結合當地本土特色,有針對性地培養實用型人才,提升了學生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畢業生本地就業率、用人單位滿意度顯著提升。在“雙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畢業前已積累一定工作經驗,就業競爭力增強,部分學生通過實習直接留崗就業。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學生更了解行業需求,職業規劃更加清晰,部分學生選擇繼續提升學歷(如對口高職院校)。在“課程教學 + 崗位學徒”模式下,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進入幼兒園實踐基地參與保育教育活動,顯著增強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鄉村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理論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通過“做中學”模式,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2]。“雙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系統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理論應用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這種培養模式不僅幫助學生掌握當前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還注重培養其未來職業發展所需的綜合素質,從而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從學校到職場的過渡,為鄉村基礎教育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促進鄉村基礎教育發展
“雙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構建穩定的校企協同機制,立足鄉村實際需求和本土特色,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有效對接。校企共同開發的課程既融入現代幼保專業知識,又結合鄉村特色內容,顯著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形成“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養良性循環。具體實施中,鄉村中職學校與幼兒園深度合作,通過舉辦優秀幼兒園工作者講座、師資培訓等優質教育活動,并采用“訂單班”“定向培養”等模式,為鄉村幼兒園持續輸送本土化保育人才,有效緩解了鄉村幼兒教師資源短缺問題。這些扎根鄉村的保育人才不僅提升了幼兒園教育質量,更通過產教融合促進鄉村幼兒園的規范化發展,間接提高了鄉村家庭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
在實踐層面,校企雙方建立了多方位的合作機制一企業提供實踐平臺,讓學生在鄉村幼兒園積累一線經驗,同時通過實習觀察選拔優秀人才,降低用人成本;學校則建設模擬實訓室,在企業提供的設備和技術的支持下,打造貼近鄉村實際場景的保育實踐環境;校企還聯合開展“送教下鄉”等公益項目,組織學生為偏遠地區提供保教服務。這種“雙元育人”模式有效銜接了鄉村保育人才的供給與需求,不僅解決了當下的人才短缺問題,更為社會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結語
綜上所述,鄉村中職幼兒保育專業“雙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有效解決了校企需求錯位、協同機制缺失等問題。該模式以校企深度融合為基礎,著力培養理論扎實、技能過硬的復合型人才,為鄉村職業教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實踐證明,“雙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有效破解了鄉村中職幼兒保育人才培養的困境,將會不斷推進鄉村中職幼兒保育專業的發展和建設,促進教育公平與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葉苡辰.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學校幼兒保育專業“校一園”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觀察,2023,12(30):97-100,106.
[2]王兆艷.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幼兒保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LJ」.廣西教育,2023(17):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