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系2024年度湖北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課題“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基于AIGC技術的人才培養路徑研究——以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為例”(2024ZJGB084)研究成果。
在數字化轉型加速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實現高效、智能、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作為數字技術創新的重要前沿,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正在深刻影響文化創意、傳媒、設計等行業,并為藝術創作及人才培養帶來了深遠影響。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藝術與技術深度融合的學科,其核心目標是培養具備創新思維與技術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AIGC技術的引入,使創作流程更加智能化、內容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并極大拓展了藝術表現形式,為教學模式創新和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合理運用AIGC技術提升教學質量,如何平衡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仍是當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近年來,國內外在數字媒體藝術與人工智能融合方面的探索力度逐步加大。國內方面,2023年發起成立中國人工智能藝術教育協同創新平臺,并發布《2023中國人工智能藝術教育白皮書》,積極推動AIGC技術在藝術教育中的應用。國外方面,斯坦福大學計算機藝術實驗室、英國AI藝術家MarioKlingemann等機構和個人,也在持續推動數字媒體藝術與人工智能的結合。盡管已有諸多實踐探索,但在AIGC技術的教學應用、課程體系構建、技術創新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研究空間。
本研究以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為例,探討AIGC技術在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分析其對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創作能力培養的影響,并提出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路徑。研究成果可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發展提供有益借鑒,同時助力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和產業升級。
一、AIGC技術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中的應用現狀
目前,AIGC技術已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部分課程中得到應用,為教學模式和創作方式帶來了新的變革。例如,在圖形圖像處理課程中,可以利用AIGC工具快速生成創意草圖,大幅提高設計效率,縮短從概念構思到成品呈現的時間。然而,部分教師由于對AIGC技術的掌握程度有限,難以深入挖掘其潛在價值,導致課程與AIGC技術的融合深度不足,教學體系尚未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案。AIGC技術的應用雖然拓寬了學習資源的獲取渠道,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創作過程中能更便捷地獲得靈感,提高作品的質量與多樣性,但是其應用也面臨一些挑戰。部分學生因過于依賴AIGC生成內容,而逐漸弱化了自主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脫離AIGC工具后,創作能力明顯下降。
此外,盡管AIGC技術在數字媒體藝術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展,但其實際應用仍面臨技術與倫理挑戰。例如:生成內容的穩定性和可控性不足,影響創作可靠性;作品版權歸屬不明確,易引發法律爭議;訓練數據的局限性可能導致算法偏見,影響內容公平性與多樣性。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AIGC技術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與創作中的廣泛應用,需要進一步優化技術適配性,并完善相應的教學體系,以更好地推動AIGC技術的有效融合和發展。
二、AIGC技術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應用嘗試
(一)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AIGC輔助設計課程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平面設計課程中已引入AIGC技術,教師首先利用AIGC工具,如Midjourney,為學生展示不同風格的平面設計作品,包括海報、插畫等,幫助學生快速獲取靈感,拓寬設計思路。在課程實踐環節,學生運用AIGC工具生成初步設計草圖。例如,在設計一款環保主題海報時,學生輸入“環保、大自然、可持續發展”等關鍵詞,AIGC工具可以生成一系列包含森林、河流、可回收標志等元素的草圖。學生在此基礎上進行個性化修改和完善,融入自己的創意和設計理念,將草圖轉化為完整的海報作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提高了設計效率,還學會了如何在AIGC技術的輔助下發揮自身創意,培養創新設計能力。
(二)AIGC動畫創作實踐項目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開展了關于AIGC動畫的創作實踐項目,在項目中,學生使用DALL-E3和Runway等AIGC工具進行動畫創作。學生先通過DALL-E3生成動畫角色和場景的靜態圖像,然后利用Runway將這些靜態圖像轉化為動態視頻,并添加簡單的動畫效果。例如,在創作一個童話故事動畫時,學生利用AIGC工具生成了童話中的城堡、角色形象等,然后通過調整參數和后期處理,使角色在城堡場景中活動起來,完成了一個簡單但富有創意的動畫短片。該項目培養了學生在動畫創作中應用AIGC技術的能力,讓學生掌握了如何整合不同的AIGC工具資源,實現從創意構思到動畫成品的轉化,提升了學生的動畫創作實踐能力。
(三)AIGC數字藝術創作工作坊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校企合作公司創辦了AIGC數字藝術的創作工作坊,在工作坊中,企業技術人員帶來了自主研發的AIGC藝術創作平臺。該平臺結合了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藝術風格、主題和情感關鍵詞,生成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數字藝術作品。高校學生參與其中,與企業設計師共同創作。這種合作模式讓學生得以接觸企業實際項目和前沿技術,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行業需求的認知,為學生未來就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基于AIGC技術的人才培養路徑構建
(一)優化教學內容設計
AIGC技術的深度融入為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應結合課程目標和AIGC技術特點,設計針對性的教學項目。例如,在影視后期制作課程中,可讓學生使用AIGC工具(如RunwayML、StableDiffusion)進行視頻素材生成、特效制作,提高對智能生成技術的應用能力。此外,在數字插畫課程中,學生可結合AIGC進行概念設計,利用AI生成初步構圖,再通過手繪或數字繪畫進行二次創作,提升創意表達的獨特性。與此同時,應在課程中加入AIGC技術原理、發展趨勢、局限性等理論講解,幫助學生理解其工作機制,并培養對技術的批判性思維,避免機械化依賴AI生成內容。
(二)打造創新創作環境
為確保AIGC技術在教學中的順利應用,高校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配備高性能計算機、專業圖形顯卡、云端算力支持等設備,以滿足AIGC模型訓練和應用需求。例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已建立AI賦能藝術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智能創作環境,支持AI生成藝術的實踐探索。此外,學校還應引入和開發適合教學的AIGC 軟件,如Midjourney、DeepDreamGen-erator等,以支持不同風格的數字藝術創作。通過舉辦AIGC主題工作坊、行業論壇,邀請業內專家、技術開發者分享應用案例,增強學生對行業應用的理解,拓寬其創新視野。
(三)完善教學效果評價
AIGC技術的引入要求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避免僅以最終作品為評價標準,而應綜合考量作品質量、AIGC技術掌握程度、創作過程中的創新能力。例如,在AI生成藝術競賽中,評審標準不僅關注生成效果,還強調創作者如何引導AI、調整參數、優化最終呈現。學校可借鑒此模式,增加學生自評、互評、行業導師點評等環節,促進學習者之間的經驗交流。此外,定期開展教學評估,根據學生反饋調整課程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確保AIGC技術真正服務于創意培養,而非取代原創思維。
(四)調整課程體系與培養方案
為更好地適應AIGC技術的發展,課程體系應進行優化調整。例如,可增設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數字媒體創作、AIGC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等課程,形成“理論 + 實踐”結合的系統性教學體系。同時,加強跨學科融合,結合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交互設計等領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例如,斯坦福大學計算機藝術實驗室推出AIGC與編程結合的課程,鼓勵學生探索算法驅動藝術創作。國內高校可借鑒此模式,通過與科技企業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保畢業生具備符合行業需求的技能,實現高校教育與產業發展的無縫對接。
四、未來發展趨勢與研究展望
(一)順應技術變革,優化教學模式
隨著AIGC技術的快速演進,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需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行業需求。例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正與AIGC技術深度融合,推動沉浸式藝術創作的創新。未來的教學可引人相關內容,培養學生在沉浸式媒體創作中的AI應用能力。同時,可探索基于AIGC技術的個性化學習系統,如AI智能輔導平臺SquirrelAI,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創作風格提供定制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
(二)關注法律與倫理問題,推動規范化應用
AIGC在藝術創作與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伴隨著版權歸屬、內容真實性、算法偏見等倫理和法律爭議。例如,Midjourney、DALL-E生成作品的知識產權問題引發廣泛討論,部分藝術家質疑AI訓練數據涉及未經授權的藝術作品,導致潛在侵權風險。此外,AIGC生成作品的原創性認定尚無明確定義,如何區分AI輔助創作與人類獨立創作仍需進一步探討。同時,高校應制定AIGC技術倫理準則,在課程中融入技術倫理教育,培養學生正確、合法使用AIGC技術的意識,確保AI賦能創作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三)推動跨學科融合與產學研協同,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AIGC技術的發展涉及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心理學、數據科學等多個領域,其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應用需依托跨學科合作與產學研協同。高校應加強與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交互設計等學科的聯動,推動AIGC在視覺藝術、數字人文、情感計算等方向的創新研究,并在課程體系中增設跨學科實踐項目,培養兼具藝術創作能力與AIGC技術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同時,AIGC正重塑新媒體廣告、數字娛樂、文化創意等行業,高校需緊跟行業需求,調整課程體系,與人工智能企業、影視公司、游戲開發商等合作,推動項目式教學、企業實訓、聯合科研等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無縫銜接,為AIGC時代的數字媒體藝術行業輸送高素質創新人才。
(四)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全球經驗
AIGC賦能數字藝術的發展已成為國際趨勢,高校應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渠道,借鑒全球領先的研究經驗。此外,要鼓勵學生參與國際AIGC競賽,拓寬國際視野,增強在全球AI藝術領域的競爭力。
五、結語
本文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對AIGC技術賦能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進行了深人探討。研究表明,AIGC技術在提升創作效率、拓展藝術表現形式、優化教學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但仍面臨技術掌握不足、學生依賴性強、課程體系不完善、倫理與法律爭議等挑戰。為此,需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構建智能創作環境、完善評價體系、推動跨學科融合等措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確保學生既掌握藝術創作能力,又具備AIGC技術應用素養,以適應數字媒體行業的變革需求。
參考文獻:
[1]翟云,潘云龍.數字化轉型視角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基于“動力一要素一結構”框架的理論闡釋[J].電子政務,2024(4).2-16.
[2]張治.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底層邏輯和可能路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7):131-142.
[3]賈同,蔡建東.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生產力的變革[J].現代教育技術,2024(1):107-116.
[4]李世瑾,顧小清,李睿,等.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指數:內涵、框架與測度[J].開放教育研究,2023(4):21-33.
[5]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6]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