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創新是行業產業發展變革的先導力量。隨著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技術的快速迭代和應用普及,ChatGPT、DeepSeek等基于大語言模型(LLM,LargeLanguageModel)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AI,GenerativeArtificialIntelligence)工具憑借海量數據、認知交互、多模態融合等優勢廣受關注,也給電影產業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國家電影局2021年發布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指出,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技術體系,重點研究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和智能科學技術在電影全產業鏈信息化建設、云化和智能化升級中的整體解決方案。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驅動的電影產業變革以“電影 + AI”等新形態探索融合發展,在主題策劃、創制發行等環節把握機遇并應對挑戰,正形成推動變革的創作模式和開拓創新的敘事范式。
一、人工智能塑造電影產業“智造”版圖
“電影 + AI”新形態的熱門應用是依托于LLM+GAI實現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AI-GeneratedContent)。該類應用通過智能化讀取數據、算法匹配、框架設定、內容補充,根據提示詞(Prompt)產出具備互文性、場景性等擬人化特征的內容,還能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持續優化調整內容,并通過實時交互進一步塑造人機間的認知邏輯。AIGC在創作、剪輯、特效等方面正以“智造”式變革塑造電影產業的發展版圖。
1.AI助推劇本人機共創。科技賦能內容生產與人類主導藝術創作的融合是時代創新的大勢所趨。劇本是電影的靈魂與基礎,相較于應用型文體,劇本這類以虛構為主的文體更倚重龐大的語料庫與知識體系,對綜合性寫作能力要求較高。AIGC式“藝術創作”需要在語言算法生成內容的文稿基礎上進行二次轉變以適應市場,這是目前人工智能難以獨立進行創作的主要技術掣肘。即便如此,使用AI工具輔助創作的編劇也能在優化工作量的同時得到質量不錯的文本內容。以ChatGPT、DeepSeek為代表的多模態AI工具,能根據輸入的關鍵詞、主題或情節梗概等提示詞內容,生成符合邏輯且具有吸引力的故事片段。這種能力有賴于海量的數據優勢,大模型從已有作品中提取標志性用法等要素,在預訓練模型中解析并拼接出具有一定邏輯的文本內容。AI可以輔助創作者設計更有感染力的情節,通過分析大量電影劇本及觀眾反饋,識別能引起共鳴的情節和對話,在情感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優化建議。AIGC等應用使電影劇本的內容創作更科學、穩定、精準,還能減少試錯成本。在此趨勢下,人機協同、人機共創正逐漸成為現實,未來有望通過將編劇工作分解匹配為智能化技術環節,進行更高質量的劇本創作交互對話與內容生成。
2.AI創新智能化剪輯。從機械的膠片組接、非線性的數字編輯,再到如今智能化的AI視聽工具,電影剪輯的輔助技術及操作流程產生了巨大變化。在影片的初期粗剪階段,素材的分類及篩選往往需要大量時間,而相較于傳統制作流程,AI智能化剪輯在此類煩瑣的分篩環節中具有顯著的輔助優勢。進入精剪及制作階段,AI能分析影片的劇情節點、發展過程、人物設定及氛圍渲染等要素并進行素材抽取與整合,確保實現規范化、類型化的影片生產。目前,AI剪輯功能已嵌入諸多視頻編輯平臺和工具中,基于已有素材的分析,人工智能可以自動識別關鍵情節、精彩瞬間和邏輯銜接點并進行初步剪輯。智能化技術不僅提高了影片后期制作的效率,還能為剪輯師提供創新思路建議及影像參考示例。例如,電影《摩根》制作團隊在IBM的AI系統Waston輔助下,大幅提升制作效率并縮短工作周期,AI基賦能創意表達,但更開放自由的內容生產讓世人驚嘆于變革的同時也感到隱憂和挑戰與日俱增。在電影產業的發展進程中,人工智能的創新賦能未必都可以契合創作者的預期設想,新技術的應用嘗試卻可能帶來不少意料之外的新問題、新挑戰。
1.電影創作中人的主體性邊緣化。人工智能與電影產業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改變了AI技術在電影創作中的從屬地位,其工具性、輔助性的傳統定位正在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隨著數字人、智能體的研發迭代及應用探索,“AI藝術家”等概念或將產生更大影響,人們對AI技術的擔憂也不斷發酵。傳統的電影創作模式于預訓練的百余部影片數據庫,用機器視覺模擬劇情場景并判斷情感基調,輔助影像片段的排列組合,使剪輯師能將重點放在影片的風格化處理、關鍵創意實施等環節。
3.AI引領視聽特效變革。特效的創新是視聽新技術融入影片創制的具象表現,對提升觀眾臨場感、奇觀感、沉浸感等體驗有重要作用。尤其對于科幻片,前期直接拍攝特殊視效往往成本高且難度大,而傳統的后期特效制作復雜煩瑣,在視覺仿真度及觀眾體驗感上仍有優化空間。智能化視聽技術的快速發展,讓AI工具應用能有效降低特效技術難度,在特效制作中涵蓋影像形態重建、光照效果、2D與3D多維轉換等環節,已在奇幻、仙俠等超現實題材作品中展現實用價值。AI特效簡化了復雜場景的搭建并減少了危險情節的拍攝,還能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視聽體驗與感官沖擊。從特效化妝到AI換臉,特效技術不斷數字化、智能化的同時,虛擬角色的真實感也得到顯著提升,而制作過程則更加簡便。AI特效可讓演員突破限制演繹不同年齡和多元形態的角色,簡化的數字繪景流程能使作品創意構想與宏大視野更易實現,由此高效拓寬影像的敘事邊界。AI換臉技術還能修改由于演員等原因無法正常播出的作品,從而更好地保護投資方、制作團隊以及觀眾的權益。
二、人工智能引發電影創作的隱憂及挑戰
近年來,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普及降低了技術準入門檻,讓內容創作更加靈活多樣,AIGC等智能化創新持續拓寬創作主體并豐富作品題材,更多創作者得以通過AI技術強調主體的獨特視角和個性風格,導演、編劇、演員等主體在其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一他們結合自身經歷與情感在作品中共同詮釋主題思想,使得電影具有其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
而自動編劇軟件、虛擬演員等AI技術應用,雖然能提高電影創作的工作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創作團隊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隨著人的主體性開始邊緣化,創作有可能變成算法黑箱生成的數據組合,越來越缺乏人類創作者的真實情感和思想融入。盡管AI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劇本創作、剪輯等工作,但新技術的過度應用也會影響觀眾對創作投入度和內容專業度的感知與認可,并改變其對電影創作過程的期待及尊重。當AI更廣泛且深入地參與影像創作時,人們常將視聽創新歸功于技術的發展進步,往往會忽視人類創作者的努力和貢獻。此外,AIGC依賴海量數據及大模型方可實現智能化生成,可能導致作品風格同質化或具有明顯的AI風格。即使AI能模擬多種差異化風格,本質上仍難脫離已有數據的交互組合,所謂智能“涌現”目前尚缺乏自主實現的創新突破。這些看似熱鬧的同質化現象,可能使電影作品失去至關重要的獨特性與多樣性,讓觀眾在視覺滿足中忽視對內容思想和表達深度的追求。
2.AI與人的思維情感差異模糊化。人類的慣有思維方式除了邏輯性的深度思考外,常借助符號、直覺等要素進行探索性、創新性思考,而人工智能在思維、學習方式上與人有本質區別。盡管在小說寫作、劇本創作中人工智能軟件能輔助提升工作效率,但在多維度思考、多角度描述和多元情感表達等方面仍顯不足一生成式內容基于大量已有作品里字符詞句的關系組接和簡易敘事規則的模仿復制,即使AI已形成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生成式對抗網絡等錯綜復雜的智能化模式,但目前仍處于“類生命”的弱人工智能階段,交互功能也局限于按照既定程序和提示詞等識別并響應人類需求。
盡管AI可以生成高度逼真的虛擬人物和數字場景,但其真實性類似于機器算法和人類行為數據的仿生式模擬,而過度依賴AI輔助創作也將抑制能夠展現人類思維、情感、文化特征的創新活力。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觀眾可能越來越難以分辨影片中真實拍攝與AI生成的內容,真實性的模糊以及真情實感的淡化可能導致觀眾對作品的信任度、好感度下降。當電影創作愈發依賴人工智能技術時,觀眾也會更加關注其現實性、思想性及情感價值,從以往聚焦于影片的思維情感表達到質疑究竟是創作者的真情流露還是AI數據推演。這些疑問的與日俱增,或將削弱電影觀眾同電影作品間的情感連接與共鳴,影響觀眾的觀影體驗和影片的情感表達。
3.AI應用引發權屬糾紛和規范爭議。在電影產業的傳統創作模式中,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歸屬通常較為清晰,有相對成熟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對出品方、制片方、劇組團隊等主體明確權屬并規避糾紛。然而,當更多AI應用參與電影創制后,相關主體的認定及相應權屬也日漸模糊且愈發復雜,其核心問題是AI生成多模態內容的著作權鑒定爭議。在涉及GAI及AIGC的已有判例中,主體認定在程序開發者、預訓練者、操作者、原數據作者以及使用者之間,針對不同應用的差異化情況尚未形成清晰的界線和明確的標準。主體不分、權屬不清等伴隨AIGC而生的新問題,在AI驅動電影產業變革的進程中不僅會影響各環節參與者的積極性和持續性,還可能引發著作權衍生使用的法律風險與侵權糾紛等一系列相關問題。
以AI數據版權為例,該問題不僅涉及數據的所有權,還包括數據的使用、分發等權益。在電影產業的人工智能創作探索中,如何明確數據的版權歸屬及使用范圍并確保其被合法獲取和使用,是相關主體避免侵權糾紛的重要前提。AIGC等生成式內容的原創性與獨創性也有待甄別及商榷。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但AI生成的內容是否能聲明其獨創性是當前著作權歸屬爭議的焦點問題。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主要適用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作品,對于AI參與、輔助、共創或自動生成的內容如何認定尚無國家法律層面的權威規定。國家立法的嚴肅性、專業性、程序性等要求,面對人工智能給電影產業帶來的創新機遇和規范挑戰,會階段性地導致AI參與創作的電影作品在法律認定等方面缺乏規范依據,如果創作者、投資者等主體權益長期難以得到保障,將延緩甚至阻礙人工智能在電影產業變革中的可持續驅動作用。
三、人工智能助推視聽體驗內容敘事革新
人工智能新技術、新工具、新應用的發展普及并不意味著人類已置身于由技術決定論主導的劇變之中,在AI賦能電影產業的進程里,人的主體能動性反而更受重視。創作團隊需要通過自身的正向價值觀影響AI創新,確保技術工具和數據模型在多模態的生成式內容中展現人性光輝與人文關懷,引導人機協作在電影創作中優勢互補并相互成就,推動電影產業的視聽體驗和內容敘事革新,由此形成人機協作共生共創的協同新模式。
1.AI賦能創作品質及觀影體驗提升。根據燈塔實驗室發布的我國電影購票用戶年齡畫像,2019年至2024年,20\~24歲觀眾比例逐年下降,分別為 30% 、 28% 、 26% 、21% 、 19% 和 17% ,主要受眾年齡段從20\~24歲向后轉移至25~29歲——電影市場對年輕群體尤其是Z世代青年的吸引力不如以往。這些傾向于接受新鮮事物的電影觀眾,因短視頻、短劇、直播等新興傳播形式的流行而進一步減少了對電影電視等傳統媒介形態的關注,也反映出當下電影創作形式與敘事風格同更多元的觀眾需求日漸錯位、匹配不足等問題。變革中的電影產業必須持續吸引年輕群體,用好AI等新技術賦能主題創作品質提升,培育更多反映時代現實并展現精神風貌的精品力作。
電影產業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善用人工智能探索主題創新。“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文藝工作者需更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的影視創作,“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主管部門在規劃推動電影產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中,要為新時代電影創作提供與時俱進的技術藝術指導及支持,如引導創作者利用AI高效的數據分析,研判并預測差異化群體的興趣偏好,更有效地在影像中融入豐富多樣的視聽元素。電影產業在AI驅動的變革中,還要用好新技術切實優化觀影體驗并增強觀眾參與感。虛擬現實(VR,VirtualReality)和增強現實(AR,AugmentedReality)等技術與生成式人工智能等AI技術應用的融合創新,能更好地促進觀眾同電影作品的互動,讓觀眾以沉浸式體驗等方式參與電影敘事。而對實時反饋及互動信息等多模態數據的智能化分析,也能助力創作團隊更精準地把握創新方向進而貼近觀眾需求。
2.AI激發電影產業市場共振新活力。高品質的劇本是創作主體與電影產業相互依存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石,而來自市場的反饋是指引電影產業作品高質量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之一。制片方和發行方作為電影創作、攝制、發行等環節需密切關注市場動態的核心主體,不僅要注重引導作品接受市場真實檢驗,還要規避市場滯后性和同質化等問題對產業發展的不良影響。尤其需要關注的是,人工智能驅動的電影產業變革既要以市場導向為指引,也須遵照電影產業促進法對電影活動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總則性要求。
電影產業首先要用好AI新技術更為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人工智能與云計算、大數據等成熟技術的結合能及時有效分析研判熱點趨勢、市場變化和觀眾喜好,助力電影制片方和發行方更有針對性地優化市場定位和營銷策略。電影產業還要用好AI新工具提升影片創作、攝制等環節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后期環節通過智能化流程縮短制作周期。比如,借助AI剪輯特效軟件,導演和剪輯師可以快速完成初剪,還能用AI輔助特效制作并自動處理較復雜的場景效果,在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的同時確保視覺效果質量,進而強化影片的市場競爭力。以此為基礎,電影產業的商業模式革新探索也將更加有的放矢:發行方、院線和票務平臺可以針對更細分的受眾群體定制專屬板塊,精選相應的境外影片定向引進,嘗試構建創新的影院經營分眾化模式;借助智能化數據分析及用戶畫像,以個性化觀影服務提升觀眾活躍度,依托AI技術探尋電影產業在藝術和商業間的更優平衡狀態。
3.A賦能電影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人工智能在國內外都持續引發關注與熱議,新技術、新工具、新應用對電影產業的新質生產力賦能也備受期待。例如,在電影創作階段,根據作品梗概、故事脈絡等提示詞,AI能輔助創作團隊進一步拓寬視野、打開思路并強化獨特性,進而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又如,AI可以參照國內外電影產業成熟的創作流程,基于已有作品內容結合當前熱點趨勢進行續寫。盡管電影主題、故事構想、個性風格是作品靈魂所在也是創作者的智慧結晶,但AI賦能的人機互動、人機協同、人機共創,必將形成提質增效的人機合作關系變革。
人工智能驅動電影產業變革的機遇還體現在利用AI技術讓經典電影實現數字化重生。眾多經典影片具有獨特的時代韻味,卻受制于傳統技術而難以讓觀眾獲得新時代視聽體驗。數字技術的成熟和AI技術的創新讓經典影片修復重制實現了降本增效,讓其能以全新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借助AI賦能的圖像增強技術,專業團隊能夠更有效地整合高清、高幀率、高動態范圍以及虛擬制作等多種視聽技術,高質量提升老電影的畫質和音效,讓觀眾依托數字化、智能化創新感受經典的恒久魅力。AI新技術、新工具還可以優選經典影片進行內容擴展和重新創作,使經典跨越時空煥發新的生命力,也讓電影產業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既與時俱進又推陳出新。在人工智能驅動電影產業變革的創新進程中,AI技術賦能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還要注重電影產業促進法所要求的,在推動電影科技研發和應用的同時探索制定并完善電影技術標準,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確保以人為本、科技向善,引導實現市場、技術與藝術的協同創新及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南京傳媒學院國際學院講師)
本文系2023年度江蘇地區教學教改類型項目“基于數字化轉型條件下的國際短視頻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G20231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白楊,白云,詹希旎,等.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的技術特征與形態演進[J]:圖書情報知識,2023(01).
[2]鄭滿寧.人工智能技術下的新聞業:檀變、轉向與應對-基于ChatGPT帶來的新思考[I].中國編輯,2023(04).
[3]李衛偉,黃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演進視野下的內容生產范式變革[].出版發行研究,2024(11).
[4]張夏恒.ChatGPT的邏輯解構、影響研判及政策建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5).
[5]劉漢文,洪子祎.察時代之變贏發展之機——淺議新形勢下電影行業全面深化改革[:中國電影市場,2024(05).
[6]陸小華.智能內容生成的實質、影響力邏輯與運行范式—ChatGPT等智能內容生成現象透視與解析[J].新聞大學,2023(04).
[7]李強輝.新質生產力視域下出版業的人工智能應對策略研究U].出版發行研究,2024(10).
【編輯: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