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云南非遺項目葫蘆絲烙畫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其作為美術教育資源在高職院校實踐課程中的開發與實施策略。通過分析葫蘆絲烙畫的審美價值、高職院校美術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依據高職美術教育相關專業培養目標,構建實踐課程框架。結合實際案例闡述課程實施過程,評估課程實施效果,進而提出優化建議,旨在為高職院校美術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全面的理論與實踐支持。
1云南葫蘆絲烙畫的美術教育價值
葫蘆絲烙畫是云南獨特的藝術形式,融合了葫蘆絲文化與烙畫技藝,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審美價值,于2006年入選首批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葫蘆絲烙畫以葫蘆絲為載體,藝人通過控制烙鐵的溫度、力度和速度,在葫蘆的表面勾勒出各種圖案和線條,形成畫面存在。其圖案題材廣泛,常包含云南地區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傳統圖騰等元素;也常與中國畫白描相結合,將中國傳統的人物、花鳥、山水畫等繪畫形式烙畫在葫蘆表面,形成別有韻味的視覺效果。色彩上,烙畫形成的天然焦褐色調古樸典雅,與葫蘆本身的色澤相互映襯,給人獨特的視覺感受。
《考工記》對工藝美術“成器”的定義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從葫蘆的自然形態到經過精心創作而成的藝術畫面,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因器施藝的形式美、工藝美和意境美。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觀察、欣賞和理解這些藝術元素,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激發其藝術創造力。學生在學習烙畫技巧時,需要親自動手操作烙筆在葫蘆上進行創作。這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將所學的美術知識、文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云南葫蘆絲烙畫是云南地區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學生在學習葫蘆絲烙畫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有關的民族文化元素,能夠真切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從而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
2高職院校美術教育現狀與問題分析
高職院校美術教育課程常局限于基礎藝術理論,如簡單的繪畫技巧、音樂欣賞理論講解,缺乏對多元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具體而言,第一是課程內容更新滯后,與當下豐富的文化藝術發展脫節,難以激發學生興趣。部分院校美術鑒賞課多年使用同一教材,內容未涵蓋新興藝術形式,導致學生視野狹窄,無法適應時代審美需求。
第二是實踐課程占比低,學生動手創作和藝術體驗機會少。尤其在美術相關專業領域,存在藝術實踐活動形式單一,缺乏深度和廣度的問題。藝術實踐資源未充分利用,與藝術機構、文化場館合作少,學生難接觸真實藝術創作和文化活動場景,限制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發展。
第三是校內美術資源分散,圖書館藝術書籍陳舊、數量少,藝術社團缺乏專業指導和資金支持,難以發揮美術教育功能。院校對地域特色文化和非遺資源挖掘不夠,未將其融入課程體系。身處少數民族聚居地的高職院校,未利用當地民族服飾、歌舞、手工藝等文化資源開發特色美術教育課程,造成資源浪費,也使課程缺乏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
第四是相關專業教師數量不足,部分院校由其他專業教師兼任,專業水平和教學經驗有限,無法提供高質量教學。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傳統,以理論灌輸為主,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和個性化需求,不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審美能力。一些教師缺乏對前沿美術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了解,不能將新的教育技術和手段應用于教學,影響教學效果。
3以葫蘆絲烙畫為核心的校外實踐課程設計與開發
本課程應當緊密結合云南地域文化特色,將葫蘆絲烙畫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課程內容。以葫蘆絲烙畫的制作實踐為重點,設計體驗式、項目式課程。提倡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和掌握烙畫技藝,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整合藝術、歷史、民族學等多學科知識,將葫蘆絲烙畫的歷史淵源、民族文化背景、藝術創作技巧等知識有機融合,提升課程的綜合性和深度。
本課程實施大綱如表1所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轄地的具體情況,考慮學生年齡、興趣、知識水平和能力基礎進行調整。課程內容難度適中,既具挑戰性又能讓學生在努力后掌握。根據教學內容重要性和難度,科學分配課時,保證重點內容學習時間。同時整合網絡資源、藝術場館資源、地方文化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
4課程實施路徑與案例分析
以云南省為例,本地有一定數量的葫蘆絲烙畫藝人,在開發該課程時應考慮同各類型作坊、工作室合作。依托實踐基地,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新型辦學模式,邀請葫蘆絲烙畫非遺傳承人、專業藝術家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他們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精湛的技藝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同時,對校內教師進行培訓,提升教師的非遺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確保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
通過對昆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教育專業大二年級秋季學期的葫蘆絲烙畫課程教學實踐進行調研,根據學生的問卷調查,得出以下反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依據前期所學知識自主選擇題材進行葫蘆絲烙畫創作。學生實訓效果良好,多數學生有技能提升,能熟練運用烙畫技巧,對烙筆的控制能力顯著增強,約 70% 的學生可表現物體質感和立體感;學生對民族文化理解加深,部分以民族節日為主題創作,實現技巧與文化融合;約 30% 的學生展現創新能力,在構圖和表現形式上大膽嘗試。學生普遍覺得課程新穎有趣,但部分反映課程時間緊張,希望增加相關實踐活動。專家指導認為:該課程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和特色藝術人才培養,但應加強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增加不同地域葫蘆絲烙畫風格的比較。目前課程存在時間安排不合理、個性化教學不足、課程資源單一等問題,可通過優化時間安排、加強個性化教學、豐富課程資源等措施進行改善。
5葫蘆絲烙畫實踐課程在高職院校發展的未來展望
葫蘆絲烙畫繼承云南獨特的非遺文化歷史基因,在新時代的教育領域和工藝美術領域具有很大的潛力。作為課程開發的專業教師,要有跨界意識,大膽嘗試與音樂學科深度融合,讓學生在理解葫蘆絲音樂內涵的基礎上進行烙畫創作,將音符的韻律轉化為畫面的節奏與線條,創作出更具感染力的作品。在工藝美術本體領域,引導學生將傳統葫蘆絲烙畫元素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去,開發出兼具傳統魅力與現代實用價值的文創產品,拓寬學生的職業發展路徑。利用人工智能(AI)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創作指導,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創作風格,推薦合適的學習資料和創作方向。高職院校學生在有效掌握相關的烙畫技能后有希望切實提高其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對學生未來就業有積極作用。
6結語
新時代高職院校正面對各種新的挑戰和機遇,社會對高職院校的辦學要求越來越多元,對高職學生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微觀。高職院校特色教育,尤其是美術教育的教學思路應該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時代的變革。實踐證明,極具民族特色的葫蘆絲烙畫實踐課能有效豐富藝術相關專業內容,推動課程向多元化、特色化發展。其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提升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培養工匠精神,增強職業競爭力等素質方面具有很大潛力。作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教育工作者,要有“大師傅”的時代使命感,積極鼓勵學生創新,推動非遺文化傳播,努力營造特色文化氛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為高職美術教育的發展繼續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