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背景下,我國的智能化技術有了很大進展,并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學改革時期,不同學科的專業核心課程是促進高校向應用型院校轉型發展的重要教育資源。音樂教育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是聲樂課程。根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主要育人目標,聲樂課程的教學改革任務非常艱巨,任課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樂理基礎知識進行定期評估與評價。而將智能化技術運用到教學改革中,能極大程度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學改革。本文就智能化高校音樂教育的特色發展策略展開研究,希望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0引言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智能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音樂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專業素養的提高。本文研究智能化高校音樂教育的特色發展,旨在通過智能化教學模式保障教學流程的正常進行,推進音樂教學改革與發展]。
1融入傳統文化,強化人才建設
傳統地方戲曲博大精深,凝聚了千百年來民間智慧與審美精髓,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可以用作高校音樂教育資源。為將傳統地方戲曲融入高校音樂教育,高校要和傳統地方戲曲從業人員加強合作與交流。地方戲曲研究人員、戲曲藝術家是深刻理解傳統地方戲曲的群體,與戲曲研究人員建立研究項目,并且在合作期間共同探討研究主題,如地方戲曲歷史或者地方戲曲文化的傳承發展脈絡,之后共同進行文獻梳理,對數據進行分析,不僅可以推動地方戲曲研究工作的開展,促進地方戲曲文化的傳承,還有助于開拓教師視野,深入探索開展傳統地方戲曲教學的可行性,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藝術家與高校的合作主要是開設短期課程,為高校音樂教學了解傳統地方戲曲的唱腔特征提供幫助,并且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劇目中的化妝技巧、表演技巧。短期課程開始之前,音樂教師可以制定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短期課程開始之后,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經典劇目的唱腔、發音、演唱技巧,或者結合實際情況選擇示范教學、小組討論、實踐表演等教學方法。
高校還要打造專業人才團隊。高校要通過多種途徑聘用高水平教師;還要和專業戲曲院校、團體合作,進而吸納專業演員參與教學實踐。與此同時,高校需要做好音樂教育隊伍培訓工作,如邀請相關學者與戲曲專家開展講座,讓教師可以借助這一機會了解我國戲曲研究最新成果,不斷提升教學技能。此外,高校可以組織戲曲創作、表演等培訓,讓教師開拓視野,從而能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展示多樣的內容,積極促進跨學科之間的合作,讓學生能感受傳統戲曲中的人文元素,實現全面發展[2]。
2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將傳統課堂中的教師主導轉變為學生主導,學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接收者,而成為整個教學的組織者與主導力量。翻轉課堂的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與課后學習三個階段。課前準備是指教師提前將授課內容發布至線上學習平臺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可分析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內涵,并對比不同歌唱家的版本等。課堂實施更多的是進行實踐操作與交流討論,由多個學生依次進行演唱和演奏。演唱和演奏結束后,教師可進行點評,學生之間也可進行互評。而課后學習則是教師對課堂上的難點進行針對性解決。這種教學方法有效地將學生從單一的技術訓練中解放出來,引導他們進入一個更廣闊的藝術和文化探索領域,可有效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使學生能夠深入研究與欣賞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音樂文化及作品,有利于培養出具有全球視野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人才。
總而言之,在這種模式下,學生需要在課前獨立完成作品的背景知識、曲目的了解,并且根據個人理解進行初步的表演體驗等學習任務,這不僅促使他們掌握相關理論知識,還有助于他們發展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集體討論和實踐操作,學生能夠深化對音樂理論的理解,并將其應用于音樂創作和表演中。更重要的是,教師的角色由主導者轉變為促進者,他們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與特點,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指導[3]。
3搭建聲樂教學成果的展示平臺
結合應用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師需要共同努力,搭建出聲樂教學成果的公開展示平臺。匯報演出是非常普遍的教學效果展示形式,在演出過程中,不同聲部的高校學生可以全面感知歌曲的演唱技法,并運用專業的樂理知識,支撐個人和集體的匯報演出。在匯報演出前后,聲樂教師均可以設定學生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并鼓勵學生在演出過程中充分展現出自己的專業水平。搭建聲樂教學成果的展示平臺,能夠促使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重視聲樂課程,并從旁觀者的視角觀察其他同學的匯報演出成果。應用型高校的聲樂匯報演出成績可以與課程的教學評價機制掛鉤。在搭建聲樂教學成果展示平臺時,高校聲樂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積累藝術實踐經驗,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
4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注重知識的單向傳授,缺乏互動與實踐,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因此,創新教學方法勢在必行。高校音樂教師可以嘗試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如情景教學、項目制學習等,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深化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與感知。音樂課堂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多媒體、互聯網等,豐富教學內容與形式,使教學更加生動、直觀。激發學生興趣是創新教學方法的核心目標。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和活動,如音樂會、音樂比賽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與自信。創新教學方法與激發學生興趣相輔相成,共同推動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通過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音樂的奧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
5破舊立新教學方式變革,點燃紅色美育不滅之光
高校應該積極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增強紅色美育的教學效果。采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展示紅色音樂的藝術魅力;采用課堂互動、小組討論等互動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采用實地考察、實踐表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紅色音樂的內涵和價值。進一步體現紅色美育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例如,圍繞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其音樂結構、旋律變化和節奏特點。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選擇一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旋律組負責分析歌曲的旋律特點,研究其旋律的走向、音程的跳進等;節奏組研究歌曲的節奏規律,分析其節拍、節奏型以及如何與情感表達相配合;和聲組研究歌曲的和聲進行,分析調式調性和和弦的使用,以及它們對整體音樂氛圍的營造;歌詞組深入解讀歌詞的內容和含義,研究歌詞與旋律、節奏的結合方式。各小組可以通過文獻查閱、聽力分析、對比研究等方法分別對負責的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整理并記錄自己的發現,也可以利用音樂軟件進行輔助分析。例如,使用音樂播放軟件標記和分析旋律線、節奏型等。小組內討論如何將研究成果通過音樂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可以考慮創新編曲、演奏、歌唱等方式。各小組輪流上臺,通過現場演奏、歌唱或講解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音樂分析活動,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紅色歌曲的音樂結構,從而提高音樂分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造力。
6拓寬和優化智能化音樂設備和軟件
(1)音樂課堂教學的教學質量測評可以通過智能評價平臺進行。還可以考察評價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各項知識點掌握情況,例如學生對演奏器樂或人聲音色的辨別、對音樂體裁的選擇、對曲式結構的分析、調式的辨別等。智能評價平臺可以使以往大多數的主觀評價轉為客觀性評價。(2)利用智能化軟件完成云數據的提取、處理和存儲,構建龐大的音樂資源庫。并分享在學校的網站上供學生閱讀和學習。(3)智慧教室可加入智慧鋼琴或平板人工智能(AI)音樂軟件。幫助教師指導學生改正錯誤,更有效更全面地幫助每一位學生處理實踐中產生的問題。(4)可引用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統。幫助管理員有效管理琴房的使用時間和幫助學生規劃使用琴房的練習時間。(5)辦理一卡通,刷卡即可使用琴房。一卡通結合琴房智能化管理系統使用,并應用于宿舍、圖書館等地點,使學校各管理層管理方便,學生及教師使用便捷。(6)建立設置智能化設備的專業音樂廳,使學生可以有條件、有機會、有環境去展示音樂類表演成果5。
7地方高校音樂教學評價要優化
地方高校傳統的音樂教學評價方式基本為紙筆測試、期末曲目的演唱、論文等形式,存在評價方式單一、學生之間互動性不強等問題,可通過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來解決。過程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只有全面考查教學過程中個體的表現,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掌握情況。通過小組作業展演、小組課堂匯報、音樂短劇以及課堂討論等方式,考查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等。結果性評價通常在教學單元結束后進行,包括但不限于以音樂會、歌劇、音樂劇等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聯系,著重考查學生的音樂技巧、音樂相關知識儲備、舞臺表現力、感知力和協作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地方高校教學應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家長評價甚至是人工智能評價等多種方式,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從單學科拓展到多學科,從人為判斷到協同智能分析,全方位、立體化地增強評價的綜合性和客觀性。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反映的是學生長期、持續、多層、全面的學習過程,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教學評價中,數智融合驅動的評價模式可以突破傳統教師主觀評價的局限性,以學生學習數據為基礎,通過大數據自動地分析和解釋音樂教學中的多元數據,為教師提供智能決策支持,使評價更加規范、標準,最大限度地消除主觀性和隨意性,實現科學評價。此外,在地方高校音樂教學評價過程中,還要加大對音樂文化、人文素養等方面的考查,適當減少單純音樂技巧的考查比重,加大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考查,重視對學生個人學習態度與德藝方面的評價。■
引用
[1]舒穎.多元文化視域下高校音樂教育的創新發展[N].中國電影報,2022-12-28(011).
[2]劉洋.新課程背景下的聲樂課程教學改革——評《高校聲樂教學與音樂教育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22(1):120.
[3]李鸝樺.傳統地方戲曲藝術在職業院校音樂教育中的融合運用[J].北方音樂,2020(17):105-106+257.
[4]鄭雪晨.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集體課與個別課的功能、作用及關系[J].山西青年,2022(4):64-66.
[5]段小麗,劉海濤.論高校音樂教育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J].戲劇之家,2016(11):179-180.
[6]劉雙.紅色資源在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作用-以福建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6(5):71-74.
作者簡介:王曄(1978一),女,上海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就職于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