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概念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其內涵因視角不同而有所差異。作為人文科學領域的重要術語,文化可以從多層次、多維度進行解讀。廣義上,文化涵蓋了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文化則聚焦于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尤其是觀念形態和意識形態方面的成就。另有學者提出,文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若以數學函數的形式加以表達,可表述為以下公式: 。其中,W代表文化綜合體,S代表生活方式,C代表傳統習慣,S代表思維方法,Y代表語言文字。這一公式表明,文化作為一個復雜的整體,是由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傳統習慣、思維方法以及語言文字等多種因素共同構成的集合體。
由此可見,文化的習慣與文化的傳統對語言的發展起著塑造作用,而語言的演變、成長與多樣化,又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文化習慣的特征。換言之,文化習慣與傳統影響著語言的變遷,同時,語言的進步與豐富也成了文化習慣的一種體現。食物的命名以及對其的整理與記錄均離不開語言。中國菜肴不僅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而且其菜名也極具特色與魅力。中國擁有八大著名菜系,它們分別是魯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川菜、湘菜和徽菜,其中魯菜位居八大菜系之首,堪稱歷史最為悠久、烹飪技法最為豐富且最能體現廚藝功底的菜系。魯菜起源于山東一帶,是北方菜系中的佼佼者。因此,本文將從中華民族中魯菜菜名入手,分析漢語中有關菜肴名稱的詞匯如何體現其文化含義。
1文獻綜述
前人對中國菜肴名稱也從各個角度做了相關研究。部分學者從文化的視角深入剖析中國菜肴名稱,例如,鐘安妮(2006)在其著作《論中國菜名中的文化內涵》中,依據菜名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將菜名細致劃分為四大類別:一是體現店家美好愿景的菜名;二是揭示菜式起源或背后故事的菜名;三是反映顧客心理預期、價值取向的菜名;四是彰顯當地烹飪特色與生活習俗的菜名。另外部分學者則從命名方法的角度出發,對中國菜肴的名稱進行了深入探討。例如,陳金標(2001)在其《中國菜肴命名研究》一書中,全面而系統地分析了中國菜肴命名的歷史演變與當前狀況。與此同時,有的學者則專注于從語言學層面剖析中國菜肴名稱,例如吳海燕(2010)在其《中國菜肴名稱的詞匯分析》中,對中國菜肴名稱的詞匯構成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她發現,在中國菜肴名稱中,名詞、形容詞、動詞以及數量詞占據了主導地位。此外,她還詳細闡述了詞語間的組合規律,并將這些組合大致劃分為四大類,即并列式、限定式、支配式以及陳述式,從而為我們理解中國菜肴名稱的語言結構提供了深入的見解。
目前關于魯菜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歷史背景與獨特風味上,文獻數不多,如劉德龍(2006)等人的《魯菜文化歷史源流》和張云甫(2002)的《魯菜調味品之我見》簡略提及了魯菜名稱背后蘊含的歷史故事。此外,多數魯菜相關研究以菜譜形式呈現,主要記錄魯菜菜名(馬夢娣2014)。總體而言,當前對魯菜名稱的研究缺乏理論深度,未能將其視為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進行系統性、全面性的探討,同時也忽略了魯菜名稱與魯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本文旨在填補這一空白,主要從魯菜菜名入手,通過將魯菜名稱研究與魯文化結合起來,即實現語言與文化的交融,以微見著,分析漢語中有關菜肴名稱的詞匯如何體現其文化含義。
2菜肴命名折射的文化內涵
2.1企盼富貴吉祥、追求福壽安康的傳統飲食心理
在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尤其是宴席的設計與籌備中,人們始終秉持著對富貴吉祥與福壽安康的深切向往,將這種愿望寄托于菜肴的命名中。以魯菜為例,其命名中常直接使用“吉祥”“如意”等詞匯,例如“吉祥如意”“如意冬筍”等菜品,便是典型代表。此外,魯菜還善于運用“福”“壽”“喜”等蘊含吉祥意義的字眼為菜肴命名,如“全家福”“四喜丸子”等。“四喜丸子”作為魯菜中的經典代表,以其獨特的命名與吉祥的寓意廣受青睞。這道菜品由四個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口感鮮嫩的肉丸構成,象征著中國傳統觀念中的福、祿、壽、喜四大吉祥寓意。其命名不僅體現了魯菜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折射出中華民族對幸福生活的深切期盼與美好愿景。
此外,在魯菜名稱中,“招財進寶”是鶉蛋炒香菇,因切片后的香菇外形像元寶,所以名叫招財進寶,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企盼富貴、追求財富的心理。另外有“連年有余”,運用“魚”與“余”的諧音,以此來寄托對生活富裕充足的深切期盼。而“金錢海參”“銀絲金魚”等,或基于原料形狀與金錢的相似,或基于色澤與金銀的相近,從而巧妙地表達了中國人對財富積累的渴望。總而言之,魯菜菜系常選用蘊含吉祥寓意的詞匯來為魯菜命名,這些命名寄托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與期待。
2.2以“官文化”為核心、崇尚禮節的儒文化
在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封建等級社會制度和綱常倫理的深刻影響下,人們對社會地位與權力有著強烈的追求,這一心態同樣滲透進了魯菜的命名之中,尤以孔府菜為典型。例如,“當朝一品鍋”乃孔府佳肴中的名菜,其名便昭示了此菜寓意著尊貴與權勢。在古代官階中,“一品”乃最高的官階。而“當朝一品鍋”選料上乘、烹飪精細,實乃一道品質非凡的“貴族佳肴”。據說,“當朝一品鍋”是孔府集雞、豬蹄、鴨、海參、魚肚等珍稀食材于一爐,精心熬制而成的湯菜,其“當朝一品鍋”更是皇帝御賜的名字。孔府在封建社會的顯赫地位與榮耀,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孔府菜中還有許多其他富含儒家文化意蘊和體現“官本位”心理的菜品名稱,如“詩禮銀杏”“魯壁藏書”等,這些菜品的命名不僅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映射出封建社會中人們對地位和權力的追求。
2.3崇尚內斂雅致,注重古樸純真的齊魯文化
中國菜肴追求色香味形四者兼備,食客在享受美食帶來的物質愉悅時,常會根據菜肴的色彩、形態等特點,賦予其悅耳且富有內涵的名字。這些名字往往巧妙運用修辭手法,提升了其藝術鑒賞價值,這也顯示了中華飲食文化在審美方面的追求。如“金鉤掛銀條”,其“金鉤”乃是精選的幼嫩蝦米,外表色澤如金,而“銀條”則是細嫩的綠豆芽,制作時先將綠豆芽去根去瓣,快速翻炒后再混入蝦米,食材簡單卻別有風味。再來看魯菜中的經典“芙蓉雞片”,這道菜以雞脯肉和雞蛋等為主要原料,烹制完成后,雞片色澤純白如雪,口感軟嫩滑爽,其形狀宛若綻放的芙蓉花,因此得名。
菜名里最常見的修辭是比喻。魯菜也不例外,“水晶肘子”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這道菜以“水晶”比喻肘子的晶瑩剔透,形象生動;還有“松鼠桂魚”這道菜,魚身切花刀炸至金黃,形似松鼠尾巴蓬松翹起,外酥里嫩,酸甜適口,仿佛林間松鼠嬉戲之姿。魯菜在烹調上極為注重凸顯菜肴的“天然之味”,尤其在膠東地區。諸如清蒸加吉魚、原殼鮑魚等菜品,在烹飪過程中,廚師們致力于去除食材的雜味,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本真美味,既不掩蓋也不過度裝飾,追求的是那份純粹而地道的原味。魯菜的烹飪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文化,尤其是山東文化敦厚平和、古拙樸實的文化底色。
2.4“天人合一”的和諧觀
“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與人和諧共生的深刻探索。其核心理念在于強調人類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主張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這一哲學思想的指導下,古人的飲食行為被納入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體系中。菜肴的命名也往往追求體現“天人合一”的觀念。魯菜通過冠以人名,將人的烹飪智慧與自然食材的靈性結合,體現“人以技合天,天以味應人”的互動關系。人的主觀能動性(烹飪技藝)與自然饋贈(食材)的和諧統一,符合《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念,也是“天人合一”觀念的反映。例如“燒秦皇魚骨”“孔明丸子”及“姜太公魚芹”等經典菜品,便是這種命名方式的典型代表。以“燒秦皇魚骨”為例,這道菜創作靈感源于廚師對秦始皇焚書坑儒暴行的憤慨,以及對曲阜孔廟中保護儒家典籍的魯壁的紀念。廚師以鱖魚和魚骨為主要原料,精心烹制出這道菜肴,魚骨經烹飪后仍保持形態,象征自然規律不可摧毀,暗合“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天人觀,既表達了對秦始皇暴政的批判,又契合了孔府“衍圣公”的身份,寓意深刻且獨具匠心。“姜太公魚芹”中,“姜太公”象征人的謀略(“愿者上鉤”的智慧),而“魚”和“芹”代表自然界的生靈與植物。菜名將人的精神品格(隱逸、智慧)投射到食材特性中(魚鮮嫩、芹清雅),形成人格化的自然表達,映射了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思想。
魯菜以地名命名的現象,例如“濟南烤鴨”“德州扒雞”等菜品,正是“天人合一”哲學在飲食文化中的延伸表達。這種命名方式通過地域、自然與人文的三重統一,構建了一個更具象的“天地人”共生系統。“德州扒雞”中的“德州”不僅指產地,更隱含了魯西北平原的氣候、水土與黃羽雞種的自然協同。雞的肉質緊實源于當地谷物飼料與運河流域的濕潤環境,體現《淮南子》“水土各象其人之形”的自然觀。“濟南烤鴨”的“烤”法源于濟南泉水豐沛、木柴干燥的地理特性(區別于北京燜爐烤鴨的宮廷技法),彰顯“就地取材,因勢成技”的生態智慧,暗合莊子“梓慶削木”中“以天合天”的技藝哲學。總而言之,魯菜的命名深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對中國人的深遠影響。
2.5食材選擇的廣泛性與飲食偏好的多樣性
山東省的地貌特征顯著,并擁有長達3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延伸至黃海。這片廣袤的海域孕育了豐富的海產品,為魯菜提供了寶貴的食材。據統計,魯菜中至少有73道菜品以海參為主要原料,如“蔥燒海參”“扒肘子海參”等,展現了海參在魯菜中的重要地位。魯菜菜名的多樣性反映了魯菜原料使用的多樣性。這些原料囊括了馬、羊、螃蟹、烏魚、海參、鮮貝、海腸、蛤蚣、蟬等各式各樣的肉類與海鮮,以及肘子這樣的特色食材,同時也不乏枸杞、百合、蓼草、茶葉、木耳、胡麻、蠔油等豐富的調味品和配料。這種廣泛的食材選取,不僅源于山東復雜多樣的自然地理條件,更反映了人們飲食觀念的包容和生活條件的進步。飲食已不再是單純的生存需求,而是一種生活品位和享樂的體現。
3結語
在中國,“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深入人心,飲食文化始終占據中華文化的重要地位,而菜名作為菜肴的“名片”,無疑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魯菜菜名通過其特有的方式,折射出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運用漢語修辭技巧,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為菜肴進行獨具匠心的命名,能夠更好地將中華飲食文明的精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