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達位于西班牙西部,以保存極其完整的古羅馬遺跡而聞名。你可能想象不到,這座如今人口不足6萬的小城,在2000年前,卻是伊比利亞半島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梅里達由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屋大維于公元前25年創(chuàng)建,是羅馬帝國設立在半島上的三大行省之一盧西塔尼亞的首府。其城市建設遵循經(jīng)典的羅馬范式,劇場、競技場、廣場、神廟、引水渠等一應俱全。這些古羅馬的宏偉工程如今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共同見證著這座城市昔日的輝煌。
然而8年前當我踏上前往梅里達的旅程時,對這些歷史幾乎一無所知。我心心念念的是去瞻仰心目中最優(yōu)秀的當代建筑——拉斐爾·莫內(nèi)歐設計的古羅馬藝術國家博物館。
一到梅里達,我就迫不及待地奔向目的地。雖然建筑的圖紙和照片我在學生時代就已經(jīng)看過無數(shù)遍,但第一次親臨現(xiàn)場還是有新的收獲,游走其中,動態(tài)地感受空間,尤其是在從入口通往主展廳的路徑上,莫內(nèi)歐對空間節(jié)奏的精心安排令人印象深刻。
參觀動線采用了“欲揚先抑”的設計手法。起始的門廳空間非常低矮,經(jīng)過門廳后左轉,一條視覺通廊豁然展開,視線可以直抵展廳最深處,精彩的空間在遠方若隱若現(xiàn),令人充滿期待。然而,此時你無法徑直通往展廳,門廳地面高出展廳一層,觀眾必須沿一條幽暗而封閉的坡道緩緩下行,莫內(nèi)歐在這里故意拉長流線,繼續(xù)制造懸念,釣足觀眾的胃口。在正式進入主展廳之前,參觀者還需要經(jīng)過一段連廊,透過連廊一側的落地窗可以看到一段露天的古羅馬道路的遺跡,這一短暫的視線停留像是為即將到來的空間高潮做最后的鋪墊。當觀眾真正踏入主展廳時,空間的尺度驟然放大,在前面一系列的鋪陳之后,此刻空間的高大開闊顯得尤為震撼,使展廳呈現(xiàn)出一種超越其實際尺度的宏偉感。至此,整個參觀流線的空間敘事也達到高潮。
博物館主展廳的平面參照巴西利卡(古羅馬時期的一種廳堂類建筑)的形制,層層的拱門構成了宏偉且極具縱深感的空間,宛如教堂的“中殿”,連續(xù)的拱門在縱向上形成空間的主軸,在橫向上又把展廳分成10個6米寬的小開間,這些小開間就成為主軸上串聯(lián)的一個個小展廳。整個展廳空間結構清晰,主次分明。
在主展廳的盡頭,從左側高窗射進來一束光線,在墻面上留下一道印記。這道印記隨著一天中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角度,像時鐘的指針,記錄著時間的流逝。這一場景讓我想起羅馬的萬神廟,陽光透過穹頂正中央的圓孔在室內(nèi)投下一個明亮的光斑,隨著時間流轉,這個光斑緩緩移動,仿佛一個精靈在大廳中盤旋。在這個完全靜態(tài)、封閉、寂靜的空間里,光是唯一動態(tài)的元素。這種在靜默之中見證時間流逝的體驗,喚起了一種無法言說的崇高感,這或許就是羅馬建筑的精神所在。
莫內(nèi)歐是操縱光線的大師,他能因應不同的情境,靈活運用多樣的采光方式。如果說上面提到的直射光是空間中的點睛之筆的話,那么透過天窗、經(jīng)由豎向葉片過濾得到的均勻漫反射光,則為整個展廳渲染出沉靜溫潤的底色。在展廳的邊緣,莫內(nèi)歐設計了雙層的墻體,內(nèi)墻遮擋了外窗帶來的直射光,光線沿著兩層墻體之間的光井緩緩落下,恰好灑在下方陳列的雕像上,用自然光制造了類似于聚光燈的效果。
之后的幾天,我參觀了梅里達城中的古羅馬遺跡。劇場和競技場就在離博物館不遠處,遺址各處設有詳盡的圖解說明,觀眾可以結合實景了解古羅馬公共建筑的結構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我最喜歡的一處遺跡還屬引水渠,它獨自矗立在城外一片空曠的草地上,鮮有游客踏訪,烈日照耀下,殘缺的結構在草地上投下清晰的陰影,那場景真是既寧靜又壯觀。我坐在不遠處的一處樹蔭下,忍不住用笨拙的畫筆刻畫下了這一難忘的場景。賽馬場位于城外稍遠的地方,是古羅馬人觀賞戰(zhàn)車比賽的場所,整個場地的長度超過400米,且非常空曠,個人并不推薦在炎熱天氣下前往。
參觀過這些遺跡之后,在旅程的最后一天,我又去了一次博物館,這次的感覺完全不同。過去兩天在城市里游蕩的記憶,在博物館的角角落落里一次又一次地被喚醒。莫內(nèi)歐把梅里達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元素進行抽象提純,完全融入設計當中。重疊的拱門是最明顯的例子,讓人聯(lián)想到競技場、引水渠以及圖拉真門(指位于梅里達的圖拉真門,如今僅剩門洞)。瓜迪亞拉河邊有一座9世紀摩爾人建造的城堡,城堡中央有一個地下蓄水池,從博物館門廳通往地下展廳的坡道也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到通往地下蓄水池的坡道。可見這座博物館不僅收藏了這座城市最珍貴的文化遺存,其建筑物本身就凝結了整個城市的歷史記憶。
除了在形式上,在建造方式上,莫內(nèi)歐也在向羅馬建筑致敬。為了盡可能在細節(jié)上達到古羅馬建筑的效果,他堅持使用古羅馬建筑類似的建造手段,即砌筑磚墻外殼之后,再往中間灌注混凝土。這種建造方式呈現(xiàn)出的厚重感,是現(xiàn)代的幕墻工藝所達不到的。當然,為了不完全陷入仿古,莫內(nèi)歐特意挑選了一種和羅馬建筑里所使用的不一樣的磚,這些磚的顏色并不均勻,使墻面產(chǎn)生了一種斑斑駁駁的滄桑質(zhì)感。
透過天窗、經(jīng)由豎向葉片過濾得到的均勻漫反射光,為整個展廳渲染出沉靜溫潤的底色。
主展廳重疊的拱門讓人聯(lián)想到競技場、引水渠以及圖拉真門。莫內(nèi)歐把梅里達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元素進行抽象提純,完全融入博物館的設計當中。
博物館砌筑磚墻外殼之后,再往中間灌注混凝土,這種建造方式呈現(xiàn)出的厚重感,是現(xiàn)代的幕墻工藝所達不到的。為了不完全陷入仿古,莫內(nèi)歐特意挑選了一種和羅馬建筑里所使用的不一樣的磚,這些磚的顏色并不均勻,使墻面產(chǎn)生了一種斑斑駁駁的滄桑質(zhì)感。
·博物館的基礎要盡量避開遺跡,減少對遺跡的破壞。
·建筑結構的網(wǎng)格體系和遺跡的墻體偏離一個角度,這樣即便有重疊,也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的歷史圖層。
·博物館建筑與其中陳列的展品應該是一體的,應該盡量避免將展品完全的文物化。
關于古羅馬藝術國家博物館的一個爭議點是,整棟建筑是直接建造在一片發(fā)掘出的考古遺跡上的。當?shù)卣罱K還是將場地選定在這里,一是因為這里離劇場和角斗場很近,二是此處遺跡的重要性也較低,和羅馬時期的城市輪廓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博物館正好是在城墻以外。
這讓人聯(lián)想到梅里達城里的另一處很有趣的古羅馬遺跡——戴安娜神廟。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個貴族將他的住宅直接建造在神廟的遺跡上,兩個歷史時期的建筑糾纏在一起又都清晰可辨,產(chǎn)生了很戲劇化的效果。
博物館這種建筑為更好地保存、研究和展示歷史文物提供了場所,另一方面我們也常常會感覺到,很多東西一被搬進博物館就失去了它在原本所在的位置的那種魅力。例如教堂里的繪畫,就應該在教堂陰暗的光線下欣賞,一旦被搬進博物館,在明亮的燈光下,雖然看得更清晰了,更方便研究學習了,但是美感大大降低。雕塑也是一樣,很多雕塑的藝術效果是和所處的場地緊密相關的,一旦搬進博物館,切斷了與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精神意涵也大打折扣。
為了保護考古遺跡而誕生的遺址博物館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這類博物館通常的形式是,用一個巨大的頂棚遮蓋住整片考古遺址現(xiàn)場,一方面使遺址免受風吹雨淋,另一方面方便向公眾展示。但是這種呈現(xiàn)方式也有缺陷。現(xiàn)代建筑的結構往往要比古代的結構要宏大很多,因此其尺度比例對于古代遺跡的欣賞是一種破壞。
大多數(shù)的博物館都是基于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角度建立的,他們只關注以科學客觀的視角呈現(xiàn)歷史,于是過去活生生的日常用品或是藝術品,在博物館里都被簡化成只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而已。而建筑師想要喚醒的是對這些展品的審美上的共鳴和情感上的認同。
對于如何處理博物館與遺跡的關系,莫內(nèi)歐有很獨到的見解。首先,博物館的基礎要盡量避開遺跡,減少對遺跡的破壞。其次,建筑結構的網(wǎng)格體系和遺跡的墻體偏離一個角度,這樣即便有重疊,也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的歷史圖層。而且,莫內(nèi)歐認為博物館建筑與其中陳列的展品應該是一體的,應該盡量避免將展品完全地文物化。古羅馬藝術國家博物館的空間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莫內(nèi)歐通過材料、光線以及空間尺度重現(xiàn)了古羅馬建筑的精神氛圍,觀眾身處其間,仿佛可以感受到這些殘缺的雕像還是像千年前一樣沐浴在古羅馬的光輝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