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In August 2O2O,there was a bronze mirror with engraved inscription \"lu-shi-si-guan\"(錄 事司官)discovered from a Jin earthen cave tomb by archaeologistduring the excavation on the Shantytowns ReconstructionProjectatTianpingStreetinFenyangCity.Although the inscription was shortandsimplified, it had provided new evidence for study the political system,social economy and commercial circulation of the Jin Dynasty.
Keywords:Fenyang Bronzemirror Lu-shi-si-guan
2020年8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汾陽市天平街棚戶區改造項目占地范圍內涉及的古墓葬進行發掘,在一座金代的土洞墓內發現了一枚帶“錄事司官”銘文的銅鏡(圖一)。
銅鏡呈圓形,鏡面微弧,鏡背淺浮雕花卉。直徑12.5、厚0.4厘米。鏡背紋飾以圓形凸弦紋分為內外兩區,內區正中為橋形鈕,鈕座為尖角弧邊方形花卉,鈕座外為四個平均分布的帶柄大荷葉。外區為勾連云紋,外緣素面,細窄微凸。外緣鐫刻“錄事司官”及一枚畫押(圖二;圖三)。
銘文為銅鏡鑄成之后刻在其邊緣的,這與其他時代銅鏡銘文多為鑄造不同,且內容也非常見的祈愿吉語,而是官署刻記。這應與金代“禁銅”政策密不可分。
銅是鑄錢的主要原料,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金代戰事頻繁,金屬缺乏,為了保證市場上有足夠的銅錢流通,多次頒布極為嚴格的“禁銅”令,規定銅鏡、銅錢等一律官鑄,不得私營。如《金史·食貨志》記載:“正隆二年…。冬十月,初禁銅越外界。”“(大定)八年,民有犯銅禁者,上曰‘銷錢作銅,舊有禁令,然民間猶有鑄鏡者,非銷錢而何。’遂并禁之。”“(大定)十一年二月,禁私鑄銅鏡,舊有銅器悉送官,給其直之半。”“(大定二十六年)十一月,上喻宰臣曰:國家銅禁久矣,尚聞民私造腰帶及鏡,托為舊物,公然市之,宜加禁約。”在“禁銅”的同時,官府加大管控力度,規定鑄鏡要經過官方審查,由當地檢驗官加刻邊款及畫押,違犯者處以徒刑。因此在不少金代銅鏡上有官府檢驗刻記。該鏡的“錄事司官”便是官府檢驗刻記



“錄事司”為金代官署名,是地方行政管理機構,設置于諸府及節度州,主管司法、獄訟等城中民戶之事,主官為“錄事”,秩正八品。遼寧鳳城縣發現的金“泰和四年十一月日汾州錄事司官”有柄銅鏡[2],鏡柄刻有邊款和畫押,明確此鏡經“汾州錄事司”官方檢驗及刻記畫押之后允許流人市場,說明汾州當時設置有“錄事司”,并司職檢驗銅鏡。金代銅鏡的檢驗刻記雖未形成規范的格式,但從已發現的刻記可以看出,大多數檢驗刻記標注出州府名及官署名,如“上京警巡院”“定州錄事司驗訖官”“太原府錄事司官”等[3]。
該鏡只刻官署名而未注明州府,只知此鏡是經官府檢驗畫押后允許入市的,但無從判定是否為汾州本地檢驗。
金代官府檢驗銅鏡盛行于世宗、章宗兩朝,隨著銅資源儲量的增大,更主要的是實行貨幣改革,以交鈔作為主要貨幣,減少了貨幣用銅量,至金泰和八年銅禁基本解除。該鏡的刻記銘文雖已簡化,但也清晰地反映了當時官府對銅鏡生產、流通的管控,為研究當時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商業流通等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