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墻黛瓦之間。軟糯細膩的曲勝從全國會館的雕花窗榻飄出。俞玖林站在中國昆曲博物館的展廳中央,凝視著玻璃展柜里一件織金妝花緞戲衣。燈光下,金線繡成的云紋泛著幽微光澤,時光在絲綢褶皺里靜靜流淌。他凝視的不僅是文物,更是蘇州城流淌千年的“文氣”。
這位以“柳夢梅”一角驚艷世人的昆曲表演藝術家,如今還有兩重身份一一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副院長與蘇州戲曲博物館館長。三重身份如同三股絲線,在他手中編織著蘇州文氣的當代圖景。
在俞玖林的美學詞典里,“文氣”是蘇州的城市基因
文氣如水:蘇州的靈魂胎記
在俞玖林的美學詞典里,“文氣”是蘇州的城市基因。“耦園漏窗后的光影律動,昆曲水磨腔的百轉千回,匠人刨花里的木屑飛揚,文人硯臺中的墨香沉淀一一這些共同構成‘道器合一’的美學自覺。”他站在博物館的園林庭院中,指著片石假山說:“這‘瘦皺漏透’的賞石美學,就是跨越千年的文氣對話。”
當問及昆曲與蘇州的氣質關聯,俞玖林的解讀充滿詩意:“昆曲的寫意詩化恰似園林中的‘移步換景’,以虛寫實,以一當十。《牡丹亭》中‘游園'一折,杜麗娘對鏡顧盼的身段,與網師園窗靈間光影流轉的意趣何其相似?”這種藝術與生活的互文,在蘇州俯拾皆是一一評彈弦索聲里藏著七里山塘的流水韻,蘇繡劈絲技法暗合昆曲唱腔的頓挫節奏。在他看來,這種精致典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江南文人“以藝載道”的自然流露,是“將生活詩化、將情感雅化”的精神胎記。
“昆曲的精致典雅刻在基因里。”俞玖林表示,明代嘉靖年間,魏良輔在太倉南碼頭將昆山腔“度為新聲”,經10年打磨形成“調用水磨,拍握冷板”的水磨腔。隨后梁辰魚創作《浣紗記》,昆曲從清唱走向舞臺。“最鼎盛時,蘇州虎丘中秋曲會萬人空巷,連燒火婆子都能唱‘懶畫眉’,印證著蘇州文氣的包容性。”
1921年蘇州昆曲傳習所的建立,成為昆曲延續的關鍵節點。“1986年,13位傳字輩老藝術家在昆曲指導委員會組織下,辦了傳字輩之后的第一期培訓班。”蘇州戲曲博物館近日推出的《劇透一來自1986年的劇本》特展中,展示著這些老藝術家用過的戲單、手抄本等物品,“它們證明著我們的文脈從來沒斷過。”
青春擺渡:文氣的當代流轉
2024年9月16日,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重返北京大學演出。當“柳夢梅”在臺上唱出“則為你如花美眷”時,臺下觀眾眼里的專注,成為俞玖林藝術生涯的永恒記憶。
青春版《牡丹亭》創造的文化奇跡已成傳奇:巡演20年,創下單場7000人觀演紀錄。更深遠的影響在舞臺之外—俞玖林參與的“青春版昆劇《牡丹亭》青年表演人才培訓”項目吸引了全國29所高校學生參與。
“現在四五十歲的社會中堅力量,很多當年都是看我們《牡丹亭》的學生。”俞玖林觀察到文化傳承的滾雪球效應:“如果我們持續推動年輕人接觸昆曲,再過30年,文氣在社會中厚積薄發的力量將不可估量。”
在蘇州戲曲博物館,俞玖林舉辦了多種昆曲體驗互動活動:視障者觸摸戲服感知“游園”,外國游客畫臉譜體驗凈角威武,這種全感官體驗讓文氣流動起來。別出心裁的“昆曲妝造體驗”項目,則以經典戲曲人物為原型,設計了兩種妝造:傳統服飾經典款與生活化改良款。“試運營時,有老先生看到妝造隊伍,感嘆‘我穿越了嗎?’”俞玖林介紹著運營細節,眼中閃著光。明代虎丘曲會“販夫走卒皆可拍曲”的盛景,正在現代蘇州重生。
“去年我們推出‘那答兒去·戲夢長巷’活動,希望將蘇州戲曲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展現。”站在中張家巷的巷口,俞玖林構想著戲曲一條街的未來:游客提著昆曲燈籠漫步,轉角遇見實景演出的杜麗娘,妝造體驗店的年輕人正化身柳夢梅推門而出,“文氣從歷史深處來,注定要在當代人生命中扎根,那是文明不滅的基因,召喚著傳承與創新。”
【文氣觀】
現代蘇州:您如何理解“文氣”這一概念在中華文化中的獨特性?若以蘇州為樣本,您認為哪些特質讓它成為“文氣”最鮮活的載體?
俞玖林:我們常會形容一個人“文氣”,是一種氣質和感覺。關于“文氣”的概念,我也特地學習了一下:它是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動態生命力,既承載著古典哲學“元氣論”的本體根基,又展現為藝術創作中“氣韻生動”的美學實踐。在蘇州,我想這種文氣體現為三重特質:其一,崇文重教的千年積淀,從范仲淹創辦府學開啟東南學風,到當代孕育百余名院士,形成了“富而尚文、富而重教”的地域傳統;其二,精致與包容的共生美學,比如蘇州園林的咫尺乾坤、昆曲的水磨腔韻、蘇繡的至柔至剛,將“文氣”的哲學轉化為“蘇作”匠心;其三,傳統與現代的雙向賦能,比如我們青春版《牡丹亭》以“守正創新”再塑經典,以“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現代但不濫用現代”為理念,使600年水磨腔流淌出時代溫度,在當代煥發青春。
現代蘇州:園林的“咫尺山林”與昆曲的“一唱三嘆”,是否可視為蘇州文氣在物質與非物質層面的雙重隱喻?您認為這種獨特的蘇州美學系統如何塑造了蘇州人的精神世界?
俞玖林:園林是凝固的昆曲,昆曲是流動的園林,我認為這兩者可以視為是文氣在物質與精神維度的雙重隱喻。它們以“剛柔共生”的特質塑造了蘇州人的精神世界,以小見大又兼容并蓄,將“文人精神”轉化為“雙面繡”般的智慧,讓蘇州既傳統又現代
現代蘇州:您認為蘇州的“文氣”是否僅存于雅文化中?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如何承載并傳遞這種氣質?
俞玖林:“文氣”是我們蘇州城市氣質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存在于方方面面。市民日常生活其實正是“文氣”最鮮活的載體:比如一碗蘇式面講究“寬湯硬面重澆頭”,體現“食不厭精”的文人品位;蘇州老百姓講究“不時不食”,也可以說是士大夫“四時幽賞”哲學的市井版本;一曲評彈融入蘇州人的日常休閑,也吸引中外游客聆聽“中國最美的聲音”;許多街巷命名暗藏典故,園林可游可居,蘇繡既入博物館也上新娘嫁衣蘇州文氣的獨特之處,在于將文人雅趣融入市井,我們在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傳統、觸摸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