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直水鄉婦女服飾“八美合一”
《吾鄉吾衣》出版了,收到主編周明森送我的這書,勾引了我對往事的回憶,也引發了今事的感慨。
民森是我見面不多,但情投意合,彼此會有心心相印感覺的老朋友。我對用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初識是在一次拜訪民森時,參觀了用直的一個水鄉服飾展覽館。看后,浮現了小時候我爺爺奶奶在車坊、郭巷勞作時有一件不舍得扔掉的裙,現在想來那是因為這件裙留有他們農時勞動的珍貴記憶。更深刻的印象是看到了一段用直水鄉婦女服飾具有的“創意之美、工藝之美、實用之美、色彩之美、健康之美、倫理之美、寓意之美、傳承之美”的“八美合一”的一段文字。我當時將這段文字抄了下來,后來就留在我的電腦中了。
《吾鄉吾衣》的重要歷史價值,是從考古例證和歷史記述中說清了,用直水鄉婦女服飾是經歷了漫長歲月的吳地服飾代表。全書在編寫過程中,將用直水鄉婦女服飾置于當地江南稻作文化的重大考古成就背景中進行溯源,以用直周邊張陵山和澄湖的出土文物為例證、著名考古學家曾昭熵先生《論周至漢之首飾制度》一文中的“包頭”到《舊唐書·輿服制》中說到的“江南則以巾褐裙襦”再到《吳越春秋》越王勾踐“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人臣于吳為貫穿,一條文化脈絡十分清晰。
《吾鄉吾衣》的重要非遺價值,是說透了用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十個文化特征:伴隨稻作經濟發展,演變為對民俗的依存性特征;不同季節,穿著不同服飾的系列性特征;用料、裁剪、縫紉、裝飾上的工藝性特征;變客觀應用拼接為主觀意識拼接中凸現的“顯、俏、巧”視覺藝術特征;從事農事勞作時的實用性方便性特征;省料和色彩搭配的經濟性美觀性特征;結婚禮服和老年壽衣中的禮儀性信仰性特征;世代相傳相沿成習的傳承性特征;按年齡季節分門別類、品種齊全的豐富性特征;在廣大漢族地區非常少見的稀有性特征。這十大特征是在“八美合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梳理的價值歸納。這些歸納從服飾角度豐富了我對蘇州文化博天精深、精細雅致特征的知識。以前只知道蘇繡的精細雅潔、蘇燈的精細雅美、蘇州玉雕的精細雅巧、明式家具的精巧簡雅、蘇州評彈的“說噱彈唱演”、蘇州古典園林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當然,現在因結識金謹女士,又知道了蘇州御窯金磚中凝聚的金木水火王與二十四節氣之美。
《吾鄉吾衣》的重要學術價值,是填補了學術上的一個空白。蘇州用直水鄉婦女服飾的一個鮮明特征是被當地人稱之為“頭”的一種發髻。為弄清這種發髻,我查了一下《中國服飾名物考》,書中提及有清一代,最著名的垂髻叫“蘇州髻”。我將書中有關“蘇州髻”的文字和圖片發給民森,向他請教“頭”是否就是“蘇州髻”。民森回復我“蘇州髻”采用“前發高聳,后髻圓潤”的造型,是一種傳統婦女發髻,很可能是明清至民國時期流行于蘇州及江南地區的城鎮居民妝飾,并不等同于吳東水鄉地區勞動婦女的“頭”。《吾鄉吾衣》中,民森對“頭”的用字有過認真的研究,用圖片對比《中國服飾名物考》中的“蘇州髻”和《吾鄉吾衣》中的“頭”,兩者確有不同。這就證實了《吾鄉吾衣》中的“頭”填補了《中國服飾名物考》中的一個空白。


繆智
蘇州市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曾任蘇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調研員、蘇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蘇州市影視家協會副主席。現為蘇州職業大學石湖智庫特聘研究員、相城區元和塘文化研究會顧問。近年來在《中國文化報》發表多篇研究蘇州的文章。有多篇調研建議獲蘇州市委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

周民森
全國葉圣陶研究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用直鎮葉圣陶研究中心主任,用直鎮民間文藝協會會長
用直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被譽為“神州水鄉第一鎮”

《吾鄉吾衣》的活化利用價值,是將用直水鄉婦女服飾融入到“打連廂”的民俗活動中,使用直打連廂從眾多的民俗活動中脫穎而出,2006年以來,因四進北京,七上央視演出,聲名遠揚。2014年用直鎮依托水鄉服飾,在省市舞蹈家協會的支持下,發起組織了首屆全國連廂舞邀請賽,全國10個省、市的14支隊伍參加了邀請賽;2016年又組織了第二屆全國連廂舞邀請賽,全國12個省、市的15支隊伍參加了邀請賽。一個瀕危的傳統民間藝術項目,經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賦能,發展為面向全國的邀請賽,用直鎮也因此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吾鄉吾衣》擁有潛在的文旅價值。用直水鄉婦女服飾與“泉州簪花”有異曲同工之處,2023年“泉州簪花”在抖音出圈,話題播放量超10億次,小紅書“泉州攻略”筆記達百萬篇。2024年以來,常住人口不到1萬人的埔村累計接待游客超850萬人次,帶動旅游收入超18億元。也在全國范圍內帶動了泉州“非遺 + 古城”的旅游熱潮。
《吾鄉吾衣》還存在不少的書外價值。古人有“功夫在詩外”的名句。我以為《吾鄉吾衣》最重要的現實價值是以人為鏡的教育價值。我認識民森應該有20多年了,但文章用了“《吾鄉吾衣》識吾民”的標題,意在表達我從《吾鄉吾衣》中讀出了對民森的深一層的認識。“吾”是吳方言中我的代稱,在語境上比用“我”多了一層熱愛家鄉的鄉愁。“識吾民”之“吾民”,既特指透過鄉愁觸摸到的民森身上融化在靈魂中的文化自信、扎根在泥土中的文化自覺;也泛指吳地基層文化工作者在繁榮文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民森從鎮文化中心主任退崗退休后,與葉圣陶的孫女葉小沫、孫子葉永和發起成立了葉圣陶研究中心,一直在忙碌著葉圣陶文化精神的傳播工作。用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費孝通稱其為“神州水鄉第一鎮”,除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外,保圣寺相傳有唐代塑圣楊惠之的塑壁羅漢,名流賢達蔡元培等當年曾因此塑壁羅漢頻危進行過呼吁;用直還有“甫里”先生陸龜蒙,有名作《多收了三五斗》的場景;用直的地名和一種被稱之為“用端”的祥瑞有關,民森退而不休中傳承和流淌的應該就是文化環境中生成的精神血脈。
民森做過的最大官是鄉鎮的文化中心主任,和民森聊天不會有政治站位的惶恐,只會有文化發現和交流的愉悅。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也是可以育人的。作為鏡子的“吾民”,其實是可以照見當下沒有文化卻要用“政治站位”來教育人的一種社會現象的。民森扎根基層文化20多年,埋頭于文化的傳承和守護,既沒有急于出政績的浮躁病,也沒有急于提升的功利心。在文化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的新時代,這又何嘗不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政治站位呢?這是我對民森的敬佩,也可以說是對當下社會的一種感慨。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