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18-0075-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there are problems with the homogen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lackof practiceplatform,and insuffcientconnection betweencuriculumobjectivesandstrategies incurrent badminton courses in colleges.To addressthese issues,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innovated,and school-ased textbooks should be developed based ontheactualsituation of students,and layered teaching should be implementedandhealth indicators should be integrated.It buildsadiversified practiceplatform,improves the competition system,strengthens socializationabilitytraining,and promotes thetransferofhealthskill;Itreconstructs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 system,integrates concepts such as \"lifelong sports awareness\",and deepens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literacy,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development of college badminton curriculum and assist students in their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growth.
[Keywords] Healthy China; College; Badminton; Curriculum innovation
健康中國視域是從國家戰略高度,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等五大戰略任務,旨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進健康公平,推動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1]。高校羽毛球課程以其獨特的健身價值、社交屬性和競技魅力,深受學生青睞。但審視當下,傳統教學模式在契合健康中國戰略對學生多元健康素養培育需求方面漸顯乏力。基于此,深度剖析高校羽毛球課程創新路徑,以期為高校體育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1高校羽毛球課程的育人價值
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體系中,羽毛球教學課程憑借其獨特優勢,與多樣化的體育活動發展需求高度契合。羽毛球作為一項傳統的對抗競技項目,擁有悠作者簡介:張卓瑛(1979—),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訓練、體育人文社會學。
久的歷史,其運動模式簡便,對場地與環境的要求相對寬松,因此深受高職學生喜愛。在健康中國的時代大背景下,這門課程蘊含著多方面不可忽視的價值。
從知識技能維度來看,羽毛球課程助力學生深入理解羽毛球運動的專業技能與體育文化。課程內容涵蓋比賽規則、訓練方法,以及發球、接球、扣殺等基本技術動作等知識。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反復練習,逐步系統地掌握這些運動技能。例如,在學習正手發高遠球技術時,教師會詳細講解動作要領,包括正確的握拍姿勢、側身引拍的角度、發力的時機與部位等,學生經過不斷練習與糾正,逐漸規范動作,提高發球質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會技能,還能養成科學運動的習慣與訓練意識[2]。
在引導健康生活方面,羽毛球課程通過精心組織各類教學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學生投身于羽毛球運動中,盡情揮灑汗水。學校定期舉辦的羽毛球友誼賽,吸引了眾多學生參與,大家在比賽中切磋球技,增進友誼。這些活動強化了學生的健身意識,助力他們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從而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更充沛的精力投入日常學習中。
就精神品質塑造層面而言,羽毛球課程在競技與合作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雙打或團體比賽中,學生需要與隊友密切配合,根據對手的情況制訂戰術,這極大地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在面對強勁對手時,學生不畏困難,頑強拼搏,每一次救球、每一次反擊,都彰顯著體育競技精神。在一場激烈的比賽中,比分膠著,一方隊員在落后的情況下,相互鼓勵,調整戰術,最終實現逆轉。這種經歷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競爭價值觀,塑造堅韌不拔的運動品質,同時也讓他們深刻體會到羽毛球運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2健康中國視角下高校羽毛球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2.1教學內容同質化,健康導向不突出
在高校羽毛球教學領域,教材選用環節存在顯著弊端。多數高校在羽毛球教材選用上過度依賴通用版本。這類教材的理論部分內容繁雜冗長,與學生實際知識基礎嚴重脫節,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某高校為例,其選用的通用羽毛球教材中,理論章節對羽毛球運動起源、發展歷程的闡述細致入微,甚至涉及多個世紀前歐洲貴族運動的雛形。然而,對于初次接觸羽毛球課程的學生而言,這些內容晦澀難懂,既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在實際教學中發揮有效作用,致使教學開展困難重重。
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忽視是一大癥結。
不同學生在身體素質、運動基礎和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當前羽毛球教學普遍缺乏分層教學策略。在同一課堂上,既有身體素質出色、具備一定羽毛球基礎的學生,也有體質較弱、初次接觸羽毛球的學生。然而,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一刀切”,統一進行高遠球、殺球等常規技術訓練,未考量學生的個體差異。這導致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吃不飽”,無法得到進一步提升;而體質較弱的學生因難以跟上教學節奏,在反復受挫中逐漸喪失學習積極性[3]。例如,在教授反手擊球這一復雜動作時,部分初學者力量不足、協調性欠佳,在多次嘗試失敗后極易產生挫敗感,進而對羽毛球課程產生抵觸情緒。
課程內容設置同樣存在偏差。羽毛球教學過度聚焦于常規技術訓練,未將心肺功能提升、協調性發展等核心健康指標充分融入教學設計。健康中國倡導的全面健康理念涵蓋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多個維度,而當前羽毛球教學內容與之存在明顯脫節。這種脫節使得教學難以實現借助羽毛球課程促進全體學生健康發展的目標,無法真正發揮羽毛球運動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2.2實踐平臺缺失,健康行為養成受阻
從賽事體系來看,全國性高校羽毛球賽事資源稀缺,目前主要以錦標賽為主,遠無法滿足廣大學生對高水平競賽的需求。全國性錦標賽參賽名額有限,僅少數高校的精英選手有機會參與,對于大多數普通學生而言,此類賽事遙不可及。校內羽毛球比賽不僅頻次低,往往一學期僅舉辦一兩次,且組織形式單一,多為簡單的單打、雙打比賽,缺乏趣味性與多樣性。這使得學生的實戰機會極為有限,難以在實踐中提升羽毛球技能和競技水平。
在實踐教學中,雙打配合、戰術分析等社會化能力訓練嚴重不足。羽毛球是一項注重團隊協作和戰術運用的運動,在雙打比賽中,隊友之間的默契配合、戰術制訂與執行至關重要。然而,在現有教學模式下,學生在這方面的鍛煉機會極少。課堂上,教師往往更側重于單打技術的傳授,對雙打配合和戰術分析的講解與訓練較少。學生缺乏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在面對壓力時也難以保持良好心態。例如,在雙打比賽中,學生因缺乏配合經驗,常出現互相爭搶球、溝通不暢等問題,導致比賽失利,無法實現健康行為的有效養成。
盡管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羽毛球課程整體滿意度較高,但仍有小部分學生明確指出校外實踐不足的問題。這一現象深刻反映出當前羽毛球教學中,健康技能向生活場景遷移存在較大困難。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羽毛球技能,難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應用和鞏固,不利于其終身體育習慣的形成。羽毛球作為一項便捷的健身運動,本應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校外實踐機會缺乏,學生無法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無法真正體驗到羽毛球運動帶來的健康益處。
2.3課程目標與健康中國戰略銜接不足
部分高校羽毛球教學仍受傳統競技導向束縛,未能將終身體育意識、健康生活方式等健康中國戰略的核心要素納人課程核心目標體系。教學僅著眼于短期身體鍛煉,忽視了對學生長期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在課程設置上,過于注重羽毛球技術傳授與競技能力提升,對學生體育意識、健康觀念培養重視不足。例如,一些高校羽毛球課程考核標準主要以學生技術動作規范程度和比賽成績為依據,忽略了對學生體育參與度、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的考量,導致學生只關注短期成績提升,忽視自身健康素養全面發展。
在課程思政層面,羽毛球運動蘊含的堅韌品格、規則意識等思政元素,未能與健康素養培育深度融合。課程思政流于形式,未充分挖掘羽毛球運動的育人價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技術教學,忽視對學生品德、價值觀的引導。例如,在比賽中,學生可能出現違反規則、情緒失控等問題,教師未能及時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堅韌品格教育,無法實現體育教學在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價值塑造方面的協同效應,難以助力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3健康中國視角下高校羽毛球課程創新路徑探究3.1革新教學內容,強化健康導向
高校要革新教學內容、強化健康導向,需從教材優化、分層教學與健康指標融合3個維度系統推進。在教材建設層面,高校應打破對通用教材的路徑依賴,組建由體育教育專家、臨床運動醫學專家及一線教師構成的編寫團隊,依據學生實際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結合健康中國理念開發校本教材。新編教材需對理論部分進行結構性優化,刪減羽毛球運動起源的冗長考據,增設運動生理學原理在羽毛球技術中的應用案例,如擊球動作與肌肉發力模式的關聯分析。在技術教學內容編排上,建立階梯式教學體系:初學者階段聚焦高遠球、挑球等基礎技術的規范性訓練,配套設計握拍姿勢矯正操、揮拍軌跡模擬等輔助練習;進階階段逐步引入反手擊球技術,但需降低動作難度標準,如允許初學者采用半蹲式發力姿勢完成擊球動作[4]。
分層教學的實施需構建動態評估機制。開學初,借助立定跳遠、30s跳繩等體能測試,結合羽毛球顛球、發球落點精度等技能測評結果,將學生劃分為基礎層、進階層與提高層。基礎層教學側重簡化版技術動作訓練,如采用輕量羽毛球進行發球練習,搭配彈力帶抗阻訓練增強手腕力量;進階層設置多球連續擊打、移動中變線擊球等強化訓練;提高層則引入雙打戰術拆解課程,分析平抽擋快攻戰術中的站位輪轉規律。每學期中期進行二次評估,根據學生技術掌握情況調整分層。例如,基礎層學生若能連續完成20次標準正手擊高遠球,可升入進階層學習。
健康指標的融人需貫穿教學全過程。在熱身環節,設計羽毛球步伐與高抬腿結合的有氧組合練習,借助20s快跑接10s慢走的間歇訓練提升心肺功能;技術教學中穿插協調性訓練,如使用多球進行不定點拋接練習,要求學生在移動中完成擊球動作。教學評價體系增設健康維度考核,采用閉眼單腳站立測試評估平衡能力,借助30s臺階試驗測算心率恢復速率,將這些指標的進步幅度納入課程總成績評定,促使教學真正服務于學生健康發展。
3.2搭建多元實踐平臺,促進健康行為養成
高校構建實踐平臺需突破傳統賽事體系局限,構建校內賽事、校際交流與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實踐網絡。在校內賽事組織方面,除常規錦標賽外,應增設月度院系循環賽、季度趣味挑戰賽等多樣化賽事。院系循環賽采用主客場制,各學院組建混合團體代表隊,設置男單、女單、混雙3個項目,以此激發院系集體榮譽感;趣味挑戰賽可設計“羽毛球保齡球”“障礙接力擊球”等創新項目,允許師生組隊參賽,降低參與門檻。賽事頻次調整為每月至少1場,并配套開發賽事管理小程序,學生可在線報名、查詢賽程與積分排名。
校際交流合作需建立區域性賽事聯盟。以省級行政區為單位,聯合周邊高校成立高校羽毛球聯賽組委會,制訂統一競賽規則與積分體系,設置常規賽與季后賽賽制。常規賽階段采用主客場雙循環賽制,每所高校每學期承辦2\~3場比賽;季后賽由常規賽前8名隊伍參加,采用單場淘汰制決出冠軍。同時,鼓勵學生參與校外俱樂部聯賽,與社會各界羽毛球愛好者同場競技。高校可與本地俱樂部簽訂合作協議,為參賽學生提供交通補貼與技術指導。
實踐教學內容需強化社會化能力培養。在雙打教學中,可采用戰術沙盤教學法,借助視頻拆解專業比賽中的經典戰術配合,如網前封網與后場進攻的銜接策略,學生分組模擬演練并錄制視頻進行動作分析。設置壓力情境訓練環節,在教學比賽中臨時增加每局必須使用3次反手擊球等規則限制,鍛煉學生臨場應變能力。課外實踐活動推行“ 1+1 ”服務模式:1名學生對接1名社區居民,制訂個性化羽毛球健身計劃,每周開展2次社區教學活動。同時舉辦羽毛球健康沙龍,學生輪流分享運動損傷預防、營養搭配等知識,將課堂技能轉化為生活實踐能力。
3.3構建課程目標與健康中國戰略的銜接機制
羽毛球課程改革需從目標體系重構與思政元素深挖兩個層面,建立與健康中國戰略的有機銜接機制。在課程目標體系重構方面,應突破傳統競技體育的框架束縛,構建三維目標模型:知識維度強調運動健康知識的系統掌握,如羽毛球運動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機制;技能維度注重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包括自主制定鍛煉計劃、運動風險評估等;素養維度聚焦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涵蓋運動習慣養成、壓力管理等內容。課程導人階段開設健康中國與體育教育專題模塊,借助對比中日青少年體能數據,分析羽毛球運動在體質提升中的獨特價值[5]
教學實施過程需建立場景化培養路徑。在日常健身場景中,教授家庭迷你羽毛球場地搭建方法,設計利用桌椅作為球網的簡化版練習;在社交場景教學中,開發雙打配合中的溝通暗號體系,如舉手示意代表“我負責網前\"的戰術約定。教學評價引入健康行為日志制度,學生需記錄每周課外鍛煉次數、運動強度及心理狀態變化,教師借助定期批注引導學生形成科學運動習慣。期末考核設置健康方案設計環節,要求學生為不同職業人群(如教師、程序員)制訂羽毛球健身計劃,綜合評估知識應用與健康服務能力。
課程思政與健康素養的融合需建立價值轉化機制。深人挖掘羽毛球運動中的思政元素,將羽毛球運動規則中的發球過腰違例轉化為規則意識培養素材,借助案例討論職業比賽中主動申報違例的體育精神;將運動員康復訓練故事開發成堅韌品格教育資源,如講述某運動員經歷3次手術仍重返賽場的事跡。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在訓練中設置模擬傷病場景,學生需在腳踝綁沙袋完成擊球任務,體會運動障礙者的艱辛,培養同理心與抗壓能力。在健康素養培育中融入“治未病”理念,借助羽毛球運動損傷預防知識教學,延伸至日常健康管理習慣培養,實現體育教育與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層對接。
4結語
綜上所述,健康中國戰略為高校羽毛球課程發展指明了方向。通過對當前課程教學問題的剖析與創新路徑的探究可知,要持續革新教學內容、搭建多元實踐平臺、構建課程目標與國家戰略的銜接機制,以系統性改革推動教育實踐與時代需求深度耦合,使高校羽毛球課程更好地適應新時代需求,發揮其育人價值。期待各高校積極踐行創新舉措,持續優化羽毛球課程教學,為培養具有健康體魄、良好精神品質和終身體育意識的新時代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黃中華,莫月紅.高職院校羽毛球競賽體系的多維路徑構建與育人價值實現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25,47(2):88-93.
[2]韋世安.“健康中國\"背景下高職羽毛球教學研究以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20):18-20.
[3]劉曼冬,李鑫.體教融合背景下甘肅高校羽毛球運動的實踐與對策——以蘭州某高校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7(6):109-112.
[4]艾啟喆,欒佳昕,董思琳.高校羽毛球課程運用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策略研究[J].體育世界,2023(10):85-87.
[5]韓東陽.高校羽毛球教學方式的構建與創新[J].大學,2023(29):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