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人才思想,是在毛澤東六十年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在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它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建設政權和鞏固政權的生動實踐,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政黨理論和治國方略。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一直是毛澤東終生思考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因此,深入研究毛澤東的人才思想,特別是關于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理論與實踐,仍然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毛澤東人才思想的文化淵源
毛澤東的人才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淵源,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同中國的革命實踐相結合。我國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任繼愈在談到毛澤東讀《二十四史》所作的圈點、批注時贊賞有加:“20世紀中國共產黨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可貴記錄,充分表達了當代政治家評點古人是非得失的立場、觀點和方法。”①沒有毛澤東的人才思想,中國革命就不會取得勝利。鄧小平說:“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絲毫不是什么夸張。”②毛澤東的人才思想,集中體現在他大量的讀書批注、筆記、書信、講話、文稿和黨的文件等著作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毛澤東自幼深受湖湘文化的影響。湖湘文化源于兩宋在湖湘一帶形成的“大本大源”的理學傳統,經由王船山、魏源、曾國藩、譚嗣同等湖湘人傳承發揚,逐步形成推崇性理哲學,重在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文化傳統,對近現代湖湘后人影響深遠。毛澤東在這方面接受的熏陶尤為突出。1917年,他在《致黎錦熙信》中談到社會變革,號召天下人以動心時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豈有不動者乎?”①在《講堂錄》的筆記中,他特意記下王船山的“有豪杰而不圣賢者,未有圣賢而不豪杰者也”。他認為“圣賢”者應該是德業俱全,而豪杰則是大功大名,不必求全。讀《倫理學原理》時,他在批注中寫道:“由利己而放開之至于利人類之大己,利生類之大己,利宇宙之大己,系由小真而大真,人類智力進步可得達到也。”青年毛澤東納人類之大己、生類之大己、宇宙之大己,由小真而大真,大己大真在胸,其志存高遠,清冽可鑒。
毛澤東在史籍批注時,常常以人領事,以世論人,以人論世,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從大格局上去評價人,處處彰顯他人才思想的歷史大格局和一針見血、力透紙背的魅力。毛澤東曾多次把項羽和劉邦二人相提并論,他在批注《高祖本紀》中寫下:“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④他認為項、劉二人的成敗得失,主要還是在格局和胸襟,勝負在政治才能和社會實踐上。
毛澤東經常贊賞在亂世中建功立業的英雄豪杰。他讀《倫理學原理》寫下:“吾人攬(覽)史時,恒贊嘆戰國之時,劉、項相爭之時,漢武與匈奴競爭之時,三國競爭之時,事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至若承平之代,則殊厭棄之。”③毛澤東高度評價孟子的浩然之氣和大丈夫精神。他認為,豪杰之士應該伸張其本性中至偉至大之力,“大凡英雄豪杰之行其自己也,發其動力,奮發踔厲,摧陷(廓)清,一往無前,其強如大風之發于長谷,如好色者之性欲發動而尋其情人,決無有能阻回之者,亦決不可有阻回者。…豪杰之精神與圣賢之精神亦然。…豈不然哉,豈不然哉!”這種英雄氣概和人生追求,正是他“天不要怕,鬼不要怕,私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的精神寫照。
毛澤東非常看重和欣賞身居要職,卻依然謙虛謹慎的人。他讀《南史·韋睿傳》,非常贊賞韋睿的高風亮節,號召“我黨干部應學韋睿作風”③。在梁武帝創業時期,有一批同甘苦共患難、志同道合的同僚,陳慶之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智勇善戰,建立功業,深得武帝重用。毛澤東曾多次讀《陳慶之傳》。1969 年6月3日,他在武漢東湖讀《陳慶之傳》時,寫下“再讀此傳,為之神往”⑨。讀此,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好像看到毛澤東在東湖的燈光下,時而掩卷長思,時而揮筆批注。
毛澤東讀《通鑒紀事本末·后唐滅梁》時,高度贊揚后唐滅梁中的李存勖。李存勖在與后梁爭奪中原的長期戰爭中,十多年間不脫衣,不解甲。為了盡早結束戰爭,他召集諸將開會,研究戰爭走向,商討如何早日取得勝利。李紹宏等人是主和派,建議先與之約和,以河為境,休兵息民,俟財力稍集,更圖后舉。對此,李存勖不認同。李存勖后又單獨召見郭崇韜商議,果斷接受郭崇韜乘勝追擊,積極進攻的策略,最終大獲全勝。毛澤東批語:“已成摧枯之勢,猶獻退兵之謀,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時審機獨斷,往往成功。”①特別是在進攻汴州滅梁前的決戰時刻,李存勖與眾將士遣送家屬至興唐,對家人動員說,如果此戰不能成功,將舉家共焚之。這樣一種勢與親人共存亡,不成功便成仁的壯舉,令毛澤東很是感慨,他批語:“生子當如李亞子。”②他讀《續通鑒紀事本末·金主亮南侵》采石之戰,南宋文臣虞允文受命于危難之中,不辱使命,率領軍民于采石(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軍渡江南進,使金軍未能如愿從采石磯渡江南侵,成功護衛南宋江山,對此壯舉,他揮筆寫下“偉哉虞公,千古一人”③。毛澤東很少用這樣一種語言去評價一個人。
毛澤東不認可墨守成規治國,看似國泰民安,而無大作為的歷史人物。據《人民日報》原總編輯吳冷西回憶,1957年6月7日,毛澤東同他談到西漢王朝幾位皇帝治國理政的優劣時,毛澤東認為,高祖之后,史家譽為“文景之治”,其實,文、景二帝乃守舊之君,無能之輩,所謂“蕭規曹隨”,沒有什么可稱道的。④被很多史家贊譽為“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漢景帝,在毛澤東眼里不足稱道。徐有功是唐武則天時期一位公正無私的執法大臣,《新唐書》記:徐有功認為自己“守正行法”,執法不徇私情,不怕誣陷,但是恐怕也難免會像“鹿走山林”一樣,遲早會“命系庖廚”,被人宰殺。毛澤東很不贊成徐有功的這種悲觀情緒,認為他如果堅持執法如山而死,恰恰是“以身殉職”,光照后人的事。因此,他讀《徐有功傳》批道,所謂“命系庖廚”之說是不妥當的,像“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在這些人物中,既有感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又有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在毛澤東心中都是偉人偉業。
二、毛澤東人才思想活的靈魂
毛澤東的人才思想,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人才思想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思想過硬,政治可靠;大格局評價人,全過程考察干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紅又專,德才兼備。
(一)思想過硬,政治可靠
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之一,從井岡山時期就一直主張領導十部的產生和成長必須服從革命斗爭的需要,堅持思想過硬,政治可靠,從政治思想上選拔干部。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毛澤東更加注重對干部的培養。1937年5月7日,他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提出好干部的標準是:“懂得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于犧牲精神,能獨立解決問題,在困難中不動搖,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階級、為黨而工作。”①這七條標準,包含了政治思想和革命目標,內涵豐富,目標具體明確,影響久遠,至今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②把干部問題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一思想,一直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組織路線和指導方針。
(二)大格局看人,全過程評價考察干部。
毛澤東堅持觀人觀大節,略小故,大格局看人,全過程評價考察十部,是他的一貫原則。他認為識別和評價干部,不能只看他們局部的、個別的事情,而要看他們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過程,并把這個作為識別干部的主要方法和指導思想。
毛澤東在多種會議和談話中,反復強調要學會用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善于用他的長處,幫助他克服短處。” (3)1975 年10月16日,他在一份材料上批語,“打破‘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形而上學錯誤思想。可惜未請周揚、梁漱溟。”④他很惋惜1975年國慶招待會,怎么沒有請周揚和梁漱溟出席招待會,彰顯了毛澤東的胸襟和雅量。毛澤東一再提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懲前毖后,治病救人”“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團結—批評—團結”,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十年動亂”中,盡管鄧小平受到沖擊,一旦時機成熟,毛澤東仍然委以重任。毛澤東對鄧小平的評價是人才難得,政治思想強;比較公道、有干才;是個厚道人。所有這些,都是他觀人觀大節,略小故,大格局評價人,全過程評價人思想的具體體現,這已經成為黨的干部路線的光榮傳統。
毛澤東經常借助歷史人物和典型事件教育人,培養人。法正是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但他“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驕橫跋扈,惹眾怒。《資治通鑒》第67卷記載,有人向諸葛亮提議,應該向主公反映法正的縱橫,抑其威福。對此,諸葛亮不僅沒有急于采取整治措施,反而是耐心解釋,循循善誘做說服工作。他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諸葛亮認為,還是要揚長避短,發揮法正正面積極的作用。毛澤東對此批注:“觀人觀大節,略小故。”他認為諸葛亮做得對。
(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毛澤東的人才思想中,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一大特色,否則一事無成。
毛澤東終生踐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深植根于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早在1920年,當一大批先進青年正在積極準備出國留學時,他就在給周世釗的信中說,“我覺得求學實在沒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兩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種‘迷’。中國出過洋的總不下幾萬乃至幾十萬,好的實在很少因此我想暫不出國去·世界文明分東西兩流,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內,要占個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吾人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①他寄希望在長沙創造一種新生活,并由此開啟他以中國農村調查研究為主要內容的革命實踐,直到在井岡山創立農村紅色革命根據地,走出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之路。
1927年初,毛澤東用一個多月的時間走訪了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5個縣,寫出2萬多字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②,在中國共產黨內和國民黨高層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由于毛澤東是以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身份下鄉考察農民運動,并且是在國民黨湖南省黨部監察委員戴述人的陪同下進行考察,所以有條件廣泛接觸到大量有經驗的農民和農運干部,并通過地方政府的渠道召開各種類型的調查會議,獲得大量第一手珍貴材料。正是這樣一次深入的農村調查,使得毛澤東有機會在1927年召開的國民黨第二屆三中全會上發言,并建議由大會批準實施懲治土豪。他的這一主張,不僅得到會議批準,而且會議還通過了《對農民宣言》和《農民問題決議案》③,充分體現了他對中國農民運動的遠見卓識和深邃洞察力。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堅持知識分子與廣大工農群眾相結合。1939年5月4日,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說,“看一個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標準呢?拿什么去辨別他呢?只有一個標準,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實行不實行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④是年12月9日,他又在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周年的大會演講中,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和青年知識分子、工農民眾相結合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強調知識分子要與工農相結合,全心全意服務于工農民眾,他寄希望我國知識分子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要在工作學習中形成一種風氣,“逐步地同工人農民打成一片,而不要中途停頓,更不要向后倒退,倒退是沒有出路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辟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③
(四)又紅又專、德才兼備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指出,沒有多數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中國共產黨是不可能完成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歷史任務的。后來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毛澤東又提出又紅又專與德才兼備,包括政治和業務的統一等思想。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對此作過高度概括:“要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又紅又專的方針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社會和工作實踐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義。”①
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期間,全國上下百廢待興。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激發了全國廣大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后來,由于受反右斗爭擴大化的影響,重視業務學習的言行被錯誤地認為是追求個人名利,尤其是在青年知識分子和教育戰線引起較大思想混亂。毛澤東發現這個情況后,立即引起高度重視,他在1957年的八屆三中全會上適時提出了“又紅又專”。毛澤東從辯證法的高度分析說,“政治和業務是對立統一的,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對不問政治的傾向;但是,專搞政治,不懂技術,不懂業務,也不行。我們各行各業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術和業務,使自己成為內行,又紅又專。”②在毛澤東那里,紅與專、政治與業務,不是矛盾的,而是有機統一的。
毛澤東一提出“又紅又專”,就在全國產生巨大反響。《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文匯報》《人民教育》等眾多媒體積極參加討論。郭沫若、劉仙洲、梁思成、錢學森、翦伯贊、朱光潛、周揚、馮定、蔣南翔等專家學者和主管部門領導,也都積極寫文章坦陳己見。后來,隨著討論的逐漸深入,周恩來、陳毅、楊秀峰等中央領導同志都曾在不同場合,對又紅又專發表講話或撰寫文章。
毛澤東始終關注又紅又專的討論情況,親自在全國更大范圍組織討論,引導輿論。1958年元旦后,毛澤東約見吳冷西,一起探討如何利用《人民日報》來進一步推動又紅又專大討論向縱深發展。他說,《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它的主要任務是從思想上、政治上影響全國,要把寫思想評論,當作一項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來做。比方說,紅與專的關系是一個重大問題,你們可以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號召全國各地、中央各部門,黨政軍民學都來注意紅與專的問題。在《人民日報》的推動下,全國又紅又專的大討論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并形成一批理論成果,后來在《高教六十條》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高等學校師生的紅,不但應該表現在政治思想方面,而且應該表現在他們教學和學習的實際行動中。”④
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農民眾相結合,是毛澤東人才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德才兼備原則的具體體現。1964年,毛澤東在《關于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中再次強調,“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他特別希望能夠在科學、文化、藝術、教育的隊伍中“建立一支廣大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隊伍”。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命題。毛澤東對黨的教育方針一直給予高度重視,1966年他提出了著名的“五七指示”,特別重視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看重真才實學,他提倡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對領導干部的紅與專,毛澤東重點推進領導干部的文化學習。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條》中,諄諄叮囑領導干部學習問題:“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寫,要自己動手,或者合作起來做;要以自己動手為主,一切依賴秘書,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一種表現;學點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學點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學點歷史和法學;學點文學;學點文法和邏輯;建議在自愿的原則下,中央和省市的負責同志,學一種外國文。爭取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內達到中等程度;外來干部要學本地話,一切干部要學普通話,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漢族干部,必須學當地民族的語言。少數民族的干部也應當學習漢語。”①他號召中央各部,省、專區、縣三級,都要比培養“秀才”,無產階級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這些人要較多地懂得馬克思主義,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學知識、詞章修養。看誰培養得多,誰掌握了人才,誰就有了未來。
毛澤東也特別關心軍隊領導干部的文化修養,他經常借鑒古史典籍中的人和事,適時進行文化啟蒙和教育。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了解到我軍大多數高級軍官都是行伍出身,文化水平比較低,且有些人學習積極性不高,有一種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感覺。他受孫權勸呂蒙讀書的啟發,專門布置校注《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史記·灌嬰列傳》《晉書·劉元海載記》等典籍,發給部隊干部閱讀。他曾對身邊人員說,周勃、灌嬰都是跟隨漢高祖劉邦轉戰沙場,創業打江山的人,雖然功高蓋國,但是由于他們沒有文化,難免遭后人鄙視。他舉例,匈奴貴族劉淵(即劉元海)曾說過:“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無武,絳、灌無文。”劉淵認為,只文不武或只武不文,都是他所鄙視和看不起的。
毛澤東一直致力于要把軍隊辦成一所鍛造人才的革命熔爐和大學校。1944年10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文教工作者會議上提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②這成為八十多年來我軍文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1950年8月1日,毛澤東專門擬定了《軍委關于在軍隊中實施文化教育的指示》,核心要求是“為了要完成偉大的新任務必須在今后一個相當時期內著重學習文化,以提高文化為首要任務,使軍隊形成為一個巨大的學校”③
(五)準備好接班人是百年大計
準備好接班人問題,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一直考慮的問題。他厚望年輕人,幾十年如一日,一有機會就大聲疾呼,不遺余力地愛護年輕人,扶持年輕人,永遠是年輕人的知心朋友。他認為“青年人比老年人強”“青年人打倒老年人”。
1953年6月30日,毛澤東在接見第二次全國團代會主席團時說,“三國時代,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后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④毛澤東不僅在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利弊權衡上支持青年人,他在文人和粗人,剝削者和受壓迫者之間,也是一直在扶持弱者。1958年5月,毛澤東在為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印發安東機器廠試制成功30馬力單缸輪胎式拖拉機的報告上寫下批語:“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 (1)20 世紀60年代,毛澤東在讀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戶宅餞崔使君序》,竟然寫下一千多字的批注評點,從王勃的十六卷詩文與王弼的哲學,再到賈誼的歷史學和政治學,他認為都是可以媲美的。他又談到賈誼、王弼、李賀和夏完淳,都是英年早逝。毛澤東繼續評述,“青年人比老年人強,貧人、賤人、被人們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發明創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們干的。”他最后說:“一九五八年黨大會上我曾吐了一次,現在又想吐,將來還要吐。”②不吐不快,“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③1957 年11月17日,毛澤東在莫斯科用他那濃郁的湖南口音對中國留學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世界是屬于你們的。中國的前途是屬于你們的。”他的講話鼓舞了成千上萬留學生學成回國,報效祖國。
毛澤東集中講培養接班人問題,是在赫魯曉夫下臺的1964年。毛澤東從赫魯曉夫全面否定斯大林的歷史教訓中,深切地感受到要將培養和造就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1964年6月16日下午,毛澤東在十三陵水庫管理處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中央局第一書記會議時說:
蘇聯出了修正主義,我們也有可能出修正主義。如何防止出修正主義,怎樣培養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我看有五條:
第一條,要教育干部懂得一些馬列主義,懂得多一些更好。就是說,要搞馬列主義,不搞修正主義。
第二條,要為大多數人民謀利益,為中國人民大多數謀利益,為世界人民大多數謀利益…·
第三條,要能夠團結大多數人。所謂團結大多數人,包括從前反對自己反對錯了的人,不管他是哪個山頭的,不要記仇,不能“一朝天子一朝臣”…要團結廣大群眾,團結廣大干部,團結這兩個百分之九十五。
第四條,有事要跟同志們商量,要充分醞釀,要聽各種意見,反對的意見也可以讓他講出來共產黨人要搞民主作風,不能搞家長作風。
第五條,自己有了錯誤,要作自我批評.不要總是以為自已對,好像真理都在自己手里。不要總是認為只有自己才行,別人什么都不行,好像世界上沒有自己,地球就不轉了..⑤
毛澤東特別強調:“接班人的問題還是要部署一下。要準備好接班人。”⑥
毛澤東提出的五條標準,是他從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概括出來的,是重要歷史經驗總結與現實觀照的有機統一。這里面有他的親身經歷,也有我們黨歷次路線斗爭的沉痛教訓。要準備好接班人,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百年大計。
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文章《關于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毛澤東又在文中特別加了一段防止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在中國重演問題的話,同時還對在十三陵水庫管理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中央局第一書記會議上提出的關于接班人的五條標準,作了進一步的論述。毛澤東指出:
為了保證我們的黨和國家不改變顏色,我們不僅需要正確的路線和政策,而且需要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這是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命運的生死存亡的極其重大的問題。這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我們一定要從上到下地、普遍地、經常不斷地注意培養和造就革命事業的接班人。①
毛澤東對關于接班人的五條標準再次進行深入分析時,特別用了五個“必須”和幾個“而不是”“絕不能”②,處處提醒人們“不能像赫魯曉夫那樣”,他把每一條都與赫魯曉夫這個反面教員結合起來講,一再叮囑要提防像赫魯曉夫那樣的個人野心家和陰謀家篡奪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權,這足見毛澤東對中國是否會出現赫魯曉夫的問題極為關切和高度警惕。
培養和造就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五條標準,是毛澤東幾十年來一直思考和堅持的。第一條,必須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這是成為革命事業接班人的關鍵和前提,是個人本質和政治思想要求。第二條,全心全意為中國和世界的絕大多數人服務,為誰服務的問題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第三、四、五條,說到底,它不只是一個工作方法的問題,更是我們黨必須遵守的組織紀律和民主集中制原則。
應當說,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毛澤東及時總結了蘇聯赫魯曉夫修正主義的沉痛教訓,明確提出了培養和造就千百萬革命事業接班人問題以及提出五條標準,對于防止中國出現赫魯曉夫式的修正主義,具有重要的劃時代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從后來蘇聯解體的實際情況看,的確非常必要。尤其是結合后來蘇聯解體,紅旗落地以及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走向低谷的曲折歷史,我們不能不佩服毛澤東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的未雨綢繆和遠見卓識。
毛澤東提出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問題,充分彰顯了他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締造者,憂國憂民的歷史使命感和一個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家國情懷。在此之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諸多領袖們,沒有哪一個人明確提出過培養和造就革命事業接班人的問題,更沒有人明確提出五條具體標準。毛澤東把它提高到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生死存亡的高度,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前無古人。
從當時的國內政治形勢來看,毛澤東錯誤地發動“文化大革命”,給黨和國家造成重大損失。但是,不能否認,這是在“積極探索執政黨建設規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踐中走的彎路,他的初衷是通過這種探索找到解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所開創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事業是不是后繼有人的問題,就是將來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能不能繼續掌握在無產階級革命家手中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子孫后代能不能沿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正確道路繼續前進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能不能勝利地防止赫魯曉夫修正主義在中國重演的問題”①的那樣一種完善制度和防范措施。對此,鄧小平同志曾說過:“關于‘文化大革命’,也應該科學地歷史地來看。毛澤東同志發動這樣一次大革命,主要是從反修防修的要求出發的。”②對毛澤東的歷史功過,中國共產黨已經作出全面評價。習近平同志在《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3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的錯誤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所犯的錯誤毛澤東同志展現出一個偉大革命領袖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開拓的非凡魄力、爐火純青的斗爭藝術、杰出高超的領導才能、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懷、坦蕩寬廣的胸懷境界、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贏得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敬仰,毛澤東同志的崇高精神風范永遠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③
三、毛澤東人才思想的當代鏡鑒
毛澤東的人才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他的許多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迄今仍具有普遍意義,在今天和以后的工作中,對我們各項工作特別是培養、選拔、使用、考察干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④
當前,我國各族人民正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上,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對毛澤東同志的最好紀念,就是把他開創的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毛澤東同志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具體實際之‘的’的偉大實踐,為我們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光輝典范”③。借鑒毛澤東的人才思想,特別是毛澤東關于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的論述,將助力我們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責任編輯:李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