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動物也愛“趕時髦”。但是和人類趕時髦不一樣的是,它們追求或絢麗或奇特的外表,有時并不是為了美,而僅僅是為了活著。
為了活著,有些動物會把自己裝扮成枯葉,有些動物會假裝自己很兇猛,有些動物則給自己造一間“房”——殼,背在身上到處走。正所謂,背著“房”走,活命不愁!
動物界造殼高手
說到背“房子”的動物,你可能首先想到寄居蟹,但它的“房子”并不是自己建造的。
動物界有四大“造殼天王”,分別是軟體動物、棘皮動物、腕足動物和一些環節動物。在它們中間,軟體動物造的殼最像房子,通常分為三層:最外層是角質層,裝扮了殼的表面;中間層是棱柱層,保障了硬度且耐腐蝕;內層是珍珠層,主要為殼提供強度和韌性。
大多數軟體動物都具有貝殼,它們一生都在通過“外套膜”不斷建造和擴大自己的殼。
外套膜特別忙碌,主外又主內:向外,它不停地分泌物質,建造堅硬的“外墻”;向內,它支撐著軟乎乎的內臟器官,讓它們各就各位。
環節動物中的管狀蠕蟲也會給自己造“房子”——它們可以分泌出鈣質,形成一個管子。大旋鰓蟲就是其中一種。它把帶殼的身體藏在珊瑚里,僅伸出松樹一樣的華麗鰓冠來呼吸和覓食軟體動物的“造殼工廠”是海洋中規模最大的,別小瞧了它們!
海膽是棘皮動物里造殼的佼佼者。
它們的殼不僅堅固耐用,造型也十分獨特,常常被人們當作藝術品收藏。
雖然甲殼動物如蝦、蟹等有堅硬的外骨骼,但這套“裝甲”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叫幾丁質的物質,而軟體動物制造的殼更像石頭房子,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這兩種殼在成分和結構上都有很大差異哦。
顯微鏡下的“堡壘”
如果把扇貝或鮑魚的殼放在顯微鏡下,你會發現這是一個類似現代堡壘的杰作!蛋白質構成了提供形狀和支撐的“鋼筋”,而以碳酸鈣為主的礦物質是填補所有空隙的“混凝土”。
礦物質有不同的形狀,棱柱狀的叫方解石,葉片狀的叫文石。“堡壘”外層由堅硬的方解石構筑,防風防水;“堡壘”的內層叫作珍珠層,由比較細密的文石堆砌而成,主打一個光滑,不會刮到柔軟的內臟。
在顯微鏡下,鮑魚殼的珍珠層呈現出“磚 - 泥”結構,由無數層的文石片組成。
這是鮑魚殼閃亮的珍珠層。殼上的小孔是鮑魚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通道。
千奇百怪的“房型設計”
軟體動物是建筑師和設計師的合體,它們不僅對貝殼的質量嚴格把關,對造型設計也相當講究。畢竟是要背在身上的“房”,而且一背就是一輩子,除了實用性,還要追求美觀與個性。這不,“我愛我殼杯”
造殼藝術大賽正在舉辦,一起去湊湊熱鬧吧!
最袖珍獎由科學家發現的、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小的陸生蝸牛摘得,殼的直徑只有約 0.6 毫米。它主要棲息在越南北部的洞穴壁上,看起來只有一粒沙子那么大。
最聰明獎的獲得者寶螺知道自己跑得慢,沒法“腳底抹油”,那不如換個思路,讓自己的殼長得光滑圓潤,還布滿花紋,平時外套膜可以延伸包裹住整個殼體 , 將殼與外界環境隔離 , 從而把它保護得光潔美麗。
最強防御獎由骨螺、星螺等渾身是刺的造殼者共同獲得,它們打造出無敵的“尖刺防護”,讓捕食者望而生畏。
最隱蔽獎的獲得者銀杏螺將自己的殼打造得形似一叢珊瑚,它只要趴在珊瑚礁上,就可以完美地“隱身”。
殼到底有啥用
你可能要問了,為什么有的動物有“房”,有的動物沒“房”?
這個問題嘛……只能說,殼對于一些動物而言是保護,但對于另一些動物則是累贅。
假如老虎、獅子背著重重的殼,跑也跑不動,跳也跳不高,那它們還怎么靈活地狩獵?
所以,殼這種東西,就像盾牌或者碉堡,多數時候起到的都是防御作用。所以,有殼的動物,大多是身體柔軟、行動遲緩的動物,一副硬邦邦的殼,對它們而言就是大自然的恩賜。
支撐——讓軟軟的動物也能站穩
你見過沒有殼的蝸牛嗎?如果蝸牛沒有殼,它的內臟就會像咖喱湯一樣流得到處都是。軟體動物的內臟柔軟無比,需要堅硬外殼保護它們脆弱的核心;外殼將內臟固定的同時,還可以幫助穩定重心,讓它們能在各種表面上穩穩地爬行。有的海螺還在螺口周圍制造出若干條長長的棘,比如蜘蛛螺,它利用這些長棘在松軟泥沙上支撐自己的身體,避免陷入其中無法脫身。
防御——防止受到外界傷害
貝殼是貝類的“房子”,也是保護身體的“盔甲”。
如果沒有殼,這些軟體動物很容易被其他動物吃掉,或者受環境影響被傷害。比如,蛤蜊和牡蠣在遇到危險時,可以迅速將殼緊緊閉合,讓想吃它們的魚或蟹無從下口。有些軟體動物的殼特別堅硬,比如鮑魚殼,加上足部巨大的吸附力,它們能夠牢牢吸附在礁石上,抵抗洶涌海浪的沖擊和巖石的摩擦。
其他神奇的功能
除了上面這些,軟體動物的殼還有一些特別的功能。幫助游泳:烏賊的殼雖然退化,但體內還有一塊叫海螵蛸的內殼,可以通過調節殼內氣體來控制浮沉。扇貝是會游泳的雙殼類,通過快速開合貝殼產生水流,實現噴射推進?。
生態貢獻:貝殼死后,空殼可以成為寄居蟹、小魚的“二手房”。碳酸鈣殼體沉積后形成石灰巖,長久封存二氧化碳。
曾經是錢:貝殼在古代曾是人人都愛的“鈔票”,“賺”“賠”“貴”這些和錢有關的漢字都帶著“貝”字旁,悄悄藏著貝殼當貨幣的秘密。
保濕——防止體內水分流失
殼的顏色和形態還有助于軟體動物偽裝成環境中的物體,黑銀杏骨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你有沒有發現它長得很像珊瑚?沒錯,它就是通過模擬珊瑚的形態來保護自己的:不但外殼表面有大量棒狀凸起,它還會主動讓海綿和藻類附著在殼的表面。
保濕——防止體內水分流失
生活在陸地上的蝸牛,最怕被太陽曬干身體。它們的殼就像一個“保濕房”,能阻止體內的水分過度蒸發,維持水分平衡。當天氣太熱或太干燥時,蝸牛會縮進殼里,用黏液封住殼口,就像關上了一扇小門,可以保持殼內的濕潤。
海里的軟體動物,比如蛤^蜊,也能通過閉合殼來防止被潮水沖走,從而面臨暴露在空氣中的脫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