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著一系列民事法律問題,包括權屬界定模糊、商業開發與公益保護的沖突以及法律體系對文化多樣性的適配性不足。這些問題不僅阻礙了文化保護目標的實現,還加劇了傳承過程中的權益爭議。通過分析文化保護中存在的核心矛盾、制度困境與深層成因,本文提出優化法律體系、建立利益協調機制、推動國際合作以及加強公眾參與等具體解決路徑。希望通過法律手段保障傳統文化的可持續性傳承,實現文化保護與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
傳統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是民族精神的獨特體現,其傳承不僅是文化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社會追求文化多樣性與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傳統文化傳承的民事法律問題日益突出。權屬糾紛、利益分配不公以及法律框架的適應性不足等問題,使文化保護面臨諸多現實障礙。與此同時,市場化開發對文化內涵的過度侵蝕和全球化語境下的國際規則沖突進一步加劇了傳承的復雜性。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法律體系的完善,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促進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持續繁榮。
傳統文化傳承中的核心法律矛盾
一、文化資源權屬的界定問題
文化資源權屬的界定是傳統文化傳承中的核心矛盾之一。物質文化遺產因其公私屬性的交叉,在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配上常引發爭議。例如,一些文化遺址因權屬不明導致保護責任分散甚至爭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權益也常被忽視,其創造與傳承的貢獻缺乏明確的法律保護,甚至因商業開發而被剝奪利益。現代社會中新興的文化表現形式(如數字化藝術)進一步加劇了權屬界定的復雜性,這些模糊地帶使法律保護難以有效實施,導致文化資源被濫用或侵權。
二、利益分配與保護的沖突
在傳統文化的保護與開發中,利益分配問題是另一顯著矛盾。市場化開發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機遇,但其過度商業化往往削弱文化的公益屬性。例如,文化資源的商業開發中,傳承人、企業與公眾的權益分配不均,傳承人因缺乏話語權常被邊緣化。同時,開發方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可能導致文化資源的原真性和精神內涵受損。文化資源作為公共財產和個人創作的雙重屬性,使得利益協調的復雜性進一步加劇,公益性保護與私益性開發的平衡成為法律保護的重要難題。
三、國際背景下的法律保護沖突
在國際傳播和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文化面臨的法律保護挑戰尤為嚴峻。部分國家或企業利用法律漏洞,將其他地區的文化資源作為商標或產品開發基礎,侵犯了文化的原生權利。例如,一些傳統符號或藝術形式被注冊為國際商標或商品化,而原生地的文化群體卻無法從中受益。同時,文化傳播的全球化加劇了文化主權與國際知識產權規則之間的沖突,使傳統文化的跨境保護更加復雜。這種國際法律保護的不對稱性,使得原生文化群體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傳統文化傳承中法律保護的實踐困境
一、文化保護中的法律適配不足
現行法律多以靜態規則保護資源,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動態性與多樣性,尤其在非物質文化領域,對傳承活動和表達形式缺乏具體條款。地方性法規在執行中與國家法律的協調不足,進一步削弱了法律的適用性與權威性。例如,一些地區由于缺乏明確的保護機制和相關細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制度化滯后問題,同時數字化技術在文化保護中的法律框架尚未完善,難以應對新型文化資源的知識產權爭議。這種法律適配不足,不僅阻礙了傳統文化的有效保護,也使得文化資源在開發利用中易遭濫用。
二、法律執行中的資源與能力限制
文化保護實踐中,法律執行資源不足、能力有限,導致保護效果參差不齊。許多地區缺乏文化保護領域的專業法律人才和執行機構,尤其在涉及復雜文化屬性的案件中,法官對文化資源的認知差異會直接影響判決的公平性和一致性。例如,部分案件因證據不足或適用條款不明確而無法獲得有效裁決,使文化保護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文化保護部門與司法機構在執行中的協調不暢,也進一步加劇了保護措施的落地難題,文化資源的長期保護因此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三、利益博弈中的協作機制缺失
在商業開發背景下,傳承人、企業與公眾的利益責任劃分模糊,常導致利益失衡。文化資源的公益屬性與商業利用的私益性沖突明顯,而當前法律尚未建立清晰的協調機制,致使文化保護在協作中難以達成共識。商業化開發中常缺乏透明度,部分企業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將文化資源的開發片面化,忽視了文化本體價值的保護。同時,公眾在文化資源利用中的話語權不足,難以有效參與利益分配的討論和監督,從而進一步弱化了多方協作機制的執行力。
傳統文化傳承中民事法律問題的解決路徑
一、完善法律體系與適配機制
針對傳統文化的特殊性,應推動專項立法,明確文化資源的權屬與保護范圍。特別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應制定細化條款,涵蓋動態傳承活動的法律保護。同時,應完善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涉及文化資源的相關條款,加強對文化資源復合屬性的保護。例如,針對物質與非物質文化交叉的資源(如文化景觀),設計綜合性法律保護機制,以保障文化資源的多層次價值。同時,還應考慮建立靈活的法律修訂機制,以便及時應對文化資源保護的新挑戰,如數字化文化資源保護中的新興問題。通過動態立法,確保文化資源在不同發展階段均受到有效保護。
二、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協調機制
文化資源的權益保護需依賴多方協作,建立以傳承人為核心的利益分配機制是關鍵。通過文化資源的權屬登記制度,明確文化資源商業開發中的利益分配規則,平衡各方權益。例如,可通過引入公共信托制度,將部分文化資源納入公益信托,確保商業開發收益的一部分回流至文化保護。同時,應推動利益相關方的協商機制,促進傳承人、商業機構與公眾的利益平衡,實現開發與保護的雙贏。在多方協商基礎上,可探索設立“文化保護基金”,利用市場化收益支持傳承人及相關群體,建立長期的文化保護資金保障體系。
三、推動法律執行的專業化發展
加強文化保護領域的司法能力建設,通過設立文化保護專門法庭或增加專業化法官,提升法律執行的效率與公平性。與此同時,應借助現代技術(如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優化文化資源的權屬管理與法律監督。例如,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確權,確保文化資源的權屬清晰透明。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全國性文化資源保護數據庫,為文化糾紛提供權威數據支持,提升案件處理的精準度。同時,可通過設立在線文化保護平臺,實現文化權益爭議的線上快速仲裁,提升法律執行的便捷性。
四、強化國際化保護與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的跨境保護日益重要。應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保護規則的制定,爭取更多話語權。同時,通過簽署雙邊或多邊合作協議,規范文化資源的跨境傳播與商業利用。例如,可推動建立國際文化資源保護平臺,為傳統文化的跨境流通提供法律保障。借助文化輸出項目,宣傳文化資源的核心價值,提升國際社會對文化保護的認同與尊重。在國際合作中,強調以公平原則保護各國的文化主權,避免發達國家在文化資源利用中的不對稱優勢,確保保護成果惠及文化資源的原生地。
五、加強公眾參與和法律意識提升
通過普法教育活動,提升公眾對文化保護法律的認知與責任感。例如,可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組織文化保護法律知識宣傳,提高社會各界對文化權益的重視。鼓勵公眾通過志愿服務、社群活動等方式參與文化保護工作。例如,借助社區組織與高校社團的力量,推動傳統文化傳承活動的廣泛開展,同時通過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保護的法律價值觀,形成全社會支持文化保護的良好氛圍。同時,可以探索建立公眾舉報機制,對文化資源的非法利用和侵權行為提供便捷反饋渠道,增強公眾對文化保護的參與感與責任感。
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云南省麗江市的“納西古樂”是一種傳承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旋律和歷史價值而聞名。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這一傳統藝術形式面臨著傳承人減少、年輕一代興趣缺失和商業化侵權等多重困境。部分企業未經授權將納西古樂曲目用于商業宣傳和制作音頻產品,導致傳承人權益受損,同時音樂本身的文化內涵被過度簡化。如何在保持文化本真性與實現經濟價值之間找到平衡,成為保護這一傳統文化的重要議題。
二、實施過程
為解決納西古樂傳承中的困境,當地文化部門聯合非遺保護機構、學術團隊和社會企業制定了保護計劃,實施了多項措施。對納西古樂的曲目、樂器和演奏技藝進行數字化記錄,確保文化資料的完整性和長期保存。引入區塊鏈技術,將數據與知識產權綁定,防止資源篡改或濫用,同時便于溯源和授權。設立公共信托基金,將商業收益部分用于資助傳承人生活、技藝培訓和公益演出。通過資金支持,傳承人專注于技藝傳承,基金還資助社區打造“文化傳承基地”作為培訓和演出場所。培訓采用“一對一教學”模式,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學習,確保技藝完整傳授。在教育推廣方面,計劃在學校設立納西古樂課程,通過傳承工作坊、演奏比賽和校園活動吸引學生關注。社區定期舉辦音樂節和文化市集,利用沉浸式體驗提升公眾對納西古樂的認知與興趣。結合新媒體傳播,通過紀錄片、短視頻和直播擴大影響力。法律保護方面,當地出臺法規,明確曲目和技藝的知識產權歸屬,建立法律援助機制,幫助傳承人打擊侵權行為。同時,商業開發需嚴格授權審查,確保保護與開發的平衡。這些措施形成了完整保護機制,為納西古樂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效果分析
該保護計劃實施后,納西古樂的保護和傳承取得了顯著成效。數字化登記為納西古樂的長久保存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增強了權屬界定的清晰性,有效減少了侵權行為的發生。傳承人權益得到保障,公共信托模式不僅改善了他們的經濟條件,還為文化傳播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支持。商業開發與公益保護實現了平衡,通過合法授權的音樂專輯、演出和文化旅游活動,納西古樂的知名度和經濟價值大幅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年輕一代的參與度顯著提高,學習者人數較計劃實施前增長了 30% ,文化傳承的可持續性得以增強。這一案例表明,通過多方協作、法律保護和教育宣傳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文化傳承中的核心問題,實現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目標。
傳統文化傳承中的民事法律問題既源于權屬界定與利益分配矛盾,也反映了法律體系對文化特性的不適配與經濟利益驅動的沖擊。通過完善法律體系、優化利益協調機制、推進法律執行專業化及國際合作,可實現傳統文化的可持續性傳承與創新發展,為文化保護與社會進步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和實踐支持。
作者簡介:
雷春波,1972年生,男,陜西榆林人,本科,研究方向:民法學。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社區矯正安置幫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