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江之畔到人民大會堂,為同一個主題接續奔走呼吁,重慶市全國人大代表堅持了十年。
今年5月3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三峽水運新通道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意味著該項目拿到了動工“許可證”。歷經十余年矚目與期待,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決策塵埃落定。這項繼三峽工程之后長江干線上最大的綜合性工程,即將動工。
自2014年以來,每年全國人代會上,重慶代表團都會提交關于三峽水運新通道的建議。十年來,從不斷建言獻策到深入調研走訪,從推動立項論證到密切跟蹤進展,一屆又一屆代表接續履職、接力呼吁,鍥而不舍、久久為功。這場跨越時間、代際與重重挑戰的履職接力,在新時代的長江之畔,結出豐碩成果。
為什么要建三峽水運新通道?是什么讓重慶代表團十年堅持不懈?
答案寫在時代浪潮中。
1997年,三峽工程實現大江截流,重慶直轄市正式設立。此后,高峽出平湖,長江這條黃金水道,成為重慶通江達海的生命線、對外開放的大動脈。大江之上,重慶實現了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的華麗轉身。
黃金水道承載城市騰飛的夢想,但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運輸需求的劇增,三峽船閘通行能力逐步逼近極限。2011年,三峽過閘貨物量首次突破1億噸,提前19年達到設計能力上限,水運“腸梗阻\"問題日益凸顯。數據顯示,2015年船舶平均待閘時間為40小時,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已經飆升至120小時,部分企業不得不選擇成本更高的“水轉鐵”,物流成本上漲近 30% 。
堵點之痛,關乎戰略布局與發展大局。
作為西部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上游航運中心,重慶肩負著帶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任。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是重慶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形成開放新格局的戰略舉措。打破長江航運瓶頸,建設三峽水運新通道,正是提升通江達海能力的關鍵一招、重中之重。
因此,重慶市全國人大代表將這個問題視作履職盡責的重點。十余年來,老代表卸任,新代表又接過履職接力棒,他們不畏時間跨度,克服重重困難,始終不放松、不懈怠。他們在會上提交建議,在會后深入調研,密集查閱資料、走訪企業、對接部委,一次次把呼聲帶進會場,一次次把進展傳遞給群眾。他們不只是建議的提出者,更是推動者、協調者、跟進者。
如今,這份堅持迎來實質性成果。三峽水運新通道完成可行性研究,項目靜態總投資約766億元,總工期100個月(不含籌建期12個月),開工在即。
十年一劍。這一項目的推進,將有力破解長江上游水運瓶頸,極大增強黃金水道的通行能力,為重慶乃至整個西部地區構建更加高效、便捷、低碳的物流體系提供堅強支撐,其帶動效應、輻射作用和戰略意義不可估量。
如何更好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不斷拓展西部陸海新通道覆蓋面和影響力,更好地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慶需要未雨綢繆。項目落地并非履職終點,用足用好黃金水道,重慶市全國人大代表將用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人大代表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