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作為橫貫中國東西的黃金水道,其航運暢通與否,直接牽動著國家經濟動脈。在這條大江的航道上,長江重慶航道工程局副局長、總工程師王甫學,以27年的堅守,親歷并參與建設,見證了長江航道的歷史變遷。
回想起20世紀90年代末,長江航道的瓶頸問題令王甫學至今印象深刻。彼時,基礎設施薄弱,部分航段狹窄且水深不足,枯水期與惡劣關氣頻繁導致航道擁堵;航標精度不足、信息傳遞遲緩、干支流銜接不暢等問題接踵而至,嚴重制約著航行效率與安全。
三峽工程的落成,一度疏通了長江黃金水道的“血管”。然而,隨著客貨運輸量大幅增長,三峽船閘過航量迅速飽和,運輸效率下滑。在王甫學看來,實際過闡貨運量遠超設計水平,船閘長期超負荷運行,已然成為當前長江航運的主要癥結。此外,中游航道“腸梗阻\"現象突出,上游宜賓至重慶航道等級僅為Ⅱ級,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枯水期,部分河段水深不足,僅能滿足1000噸級船舶常年通航,船舶通行能力嚴重受限。
在這20余年間,王甫學先后參與了重慶寸灘港、果園港、珞璜港和四川宜賓志誠港等眾多港口以及航道整治工程建設。為破解長江航運擁堵難題,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塑長江航運格局。2005年12月一2010年7月,瀘渝段、敘瀘段航道整治工程相繼實施,航道等級從V級恢復至Ⅱ級,結束了渝敘段船舶“晝行夜泊\"的歷史,實現長江全線夜航;2020年12月一2024年8月,長江朝天門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工程竣工,河段航道水深從3.5米提升至4.5米,5000噸級貨船自此擺脫枯水季的限制,可常年抵達重慶主城。
如今,長江航線已從單純的貨運通道,升級為支撐區域協調發展的綜合走廊,成為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核心載體。在王甫學眼中,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的三峽水運新通道項目,堪稱根治擁堵、釋放上游潛力的“關鍵鑰匙”。新通道建成后,將徹底打破三峽船閘的運能極限,天幅縮短船舶周轉時間,全面激活上游航運需求,為沿江經濟要素流通降本增效,進一步強化長江上中下游經濟聯系,筑牢保障國家能源資源運輸安全、支撐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基石。
王甫學還表示,長江上游重慶以上航段的堵點卡點問題也要進一步引起重視。“該航段曲折狹窄,險灘密布,流態復雜,航道等級普遍偏低,難以適應航運需求的快速增長。加之受山地峽谷地形限制,航道拓寬與延伸工程實施難度大,部分河段水位落差大、水流急,對船舶性能與船員駕駛技能要求極高,航運風險顯著增加。”他談到,可通過提升長江重慶至宜賓航道等級、綜合利用航道維護疏浚土、規劃航道維護船舶停泊綜合碼頭等舉措加以改善。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長江航道局持續密切關注長江上游重慶以上航段情況,積極采取行動。一方面,加大航道整治投入,通過炸礁、疏浚等手段改善通航條件;另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助航設施智能化水平,為船舶航行提供更精準的導航服務,全力推動長江航道向更高質量發展。
編輯 程果 美編 伯艷
184504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