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示私恩,就是有恩于人不自炫。
就薦賢這件事來說,向國家舉薦賢能尤須公事公辦。薦賢者如果動機不純,謀求被薦者的感恩和回報,很大程度上就背離了薦賢的本義和初衷。
西漢孔光,深受皇帝信任,官至丞相,每次舉薦人才,都是“唯恐其人聞之”。
西晉開國大將羊祜,病重之際仍心系國事,再三向上推薦杜預接替自己的要職。但此后卻把薦稿燒掉。晉武帝得知此事后便疑惑地問道:“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于朝,即自毀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回答說,選賢任能是國家的事情,不能讓被選者感激私人。我自焚奏稿,就是不想讓他知道是我推薦的他。
范純仁乃范仲淹之子、宋哲宗時宰相,為官清正,提攜人才,不示私恩。他在引薦人才時,必以“天下公議”為先。然而,其所舉之人多居要職,這些人卻往往不知受誰提攜。
有人問:“為宰相豈不可牢籠天下士,使之出自門下?”范純仁回答:“朝廷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耶?!逼渲凉?,可見一斑。
北宋名相王旦,為官數十載,知人善任,舉薦賢才,不留私名,不受私請。當時,朝中棟梁多由其推舉,他們卻皆不知是被何人推薦的。
據《唐語林》,武周時期,狄仁杰曾排擠過婁師德,可婁師德不計私怨,以社稷為重,在武則天面前多次舉薦狄仁杰,卻從未將舉薦一事透露給狄仁杰。
對有知遇之恩者,登門表示感謝,似乎是人之常情。但有人卻不這么認為。
漢宣帝時,有一車騎將軍張安世,為人正直且處事縝密,手握重權但不謀私利,為世人所稱道。一次,他推薦一個人當了官,此人特地登門表示感謝。張安世很生氣地說:“我舉薦賢能,是出于公義,難道是為了得到私人的感激嗎?”從此,他再也不愿見這個人了。
唐代韓愈不為“有恩于己”的舉薦者飾非掩丑。韓愈初入仕途時,得到朝廷重臣李實的推薦提拔,晉升為監察御史。沒過多久,關中大旱,民不聊生,朝廷本來已制定了減免賦稅的政令,而時任京兆尹的李實卻封鎖消息、隱瞞災情,置民生疾苦于不顧。韓愈在面對公與私的抉擇時,毫不猶豫寫下《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向朝廷奏報真相,極言百姓疾苦,為民請命。卻由此得罪了李實而遭到貶謫。
提拔和任用干部乃國事,在這件事上,不允許“示私恩”和“謝私門”。一旦開了口子,容易產生腐敗。
《左傳》有云:“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薄皩欃T章”的一個重要方面就表現在“官拜于公朝,謝恩于私門”之中。歷代王朝的興衰就是一面鏡子,羊祜、范純仁、張安世等從這面鏡子中看到了危機,理智地處理了“公朝”和“私門”的關系。
當今,公權是人民給的,不論誰來做具體執行人,都代表的是公家,不是哪個人的“恩賜”。以優異的工作業績、滿腔的為民情懷,多為人民辦實事、解難事、謀福祉,來報答人民的信任,這才是真正的“謝恩”。
圖:陸小弟"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