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旨在建設抗災強國的國土強韌化下期計劃草案(以下簡稱“下期計劃”),以應對自然災害和基礎設施老化問題。據了解,下期計劃面向2026年度至2030年度,項目規模超過20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710億元),相比于2021年度至2025年度現行計劃的約15萬億日元,有了大幅提升。
作為一個由6800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日本擁有37.8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和高達400多萬平方千米的遼闊海域。同時,其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國家之一。
據報道,日本國內活火山有二百多座。據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統計,僅2024年,日本就發生震度1級以上地震2158次,平均每天6次。2024年1月1日下午,能登半島7.6級地震造成260人死亡,2000棟房屋倒塌。8月,位于南海海槽西端的宮崎縣發生7.1級地震,強大的震感瞬間讓城市陷入混亂。
除了地震,海嘯、臺風、暴雨等也時常侵擾日本。據1975—2020年全日本氣象站的記錄,50毫米/小時以上的降雨平均每10年增加30次。2011—2022年間,臺風、暴雨極值一再更新,洪水、泥石流多次沖毀河堤,吞噬生命與財產。另據《東京日報》報道,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9.0級強烈地震,不僅引發了海嘯、核泄漏,還使得整個日本島往東移了三米半。
在這樣殘酷的自然災害面前,日本社會的防災減災理念發生了轉變:僅僅基于“防護”理念、以基礎設施整備為中心的對策,不足以有效減少人員傷亡,也難以降低經濟損失。因此,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國民生命安全,日本政府提出了國土強韌化計劃,旨在通過加強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改善排水系統等,提高日本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日本的國土強韌化計劃由基本法和基本計劃構成。2013年12月,日本議會制定了《國土強韌化基本法》,成為推動國土強韌化的法律基礎。基本計劃更加多樣,包括國家層面的“國土強韌化基本計劃”“國土強韌化年度計劃”“國土強韌化行動計劃”和地區層面的“地域強韌化計劃”等。
據《東京日報》介紹,日本政府正在制定的“下期計劃”是現行“5年加速化對策”的后續計劃,也是根據修訂后的《國土強韌化基本法》制定的首個“實施中期計劃”。據報道,日本政府早在2020年12月11日召開的內閣會議上,就敲定了2021—2025財年的國土強韌化5年加速化對策,旨在推進抗災能力的地區建設。此計劃中,中央政府各部門將重點實施修繕老化的基礎設施等總計123個防災減災項目,并力爭實現提前完工等目標。
日本此次推出的下期計劃,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第一,防范南海海槽大地震和暴雨災害。南海海槽每100—150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地震,震級往往達到8級以上。據記載,1707年和1854年發生的地震,都曾造成毀滅性災難。有關專家介紹,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南海海槽地震帶已進入新的活躍周期。如果再次發生大地震,可能波及西起沖繩東至福島的廣大區域,造成29.8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達1.8萬億美元,后果不堪設想。
面對大地震威脅,日本近年來積極尋求防災措施:制定建筑抗震標準,要求新建大樓必須擁有抗9級地震能力,同時在沿海地區修建海嘯避難塔與堤壩;每年開展大規模防災活動,要求居民進行防災逃生演練;升級海底傳感網絡(DONET、S-net),提升地震預警能力。
據《朝日新聞》報道,2025年4月14日,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布了一項緊急提醒,警示在日中國公民及計劃赴日人員注意防范地震災害。此舉的核心依據是日本政府3月31日發布的《南海海槽大地震風險評估報告》。報告提到,未來30年內,該區域發生8級以上特大地震的概率從70%提升至80%,這意味著一場巨大的危機正在悄悄逼近。
第二,道路橋梁修繕及維護。下期計劃將道路橋梁修繕及維護納入其中,部分原因在于2025年1月28日發生在埼玉縣八潮市的一處道路塌陷事故。據報道,此次事故是地下污水管道腐蝕老化所致。1月28日上午,八潮市某住宅區的一處縣道交叉口突然發生路面塌陷,出現了一個直徑約10米、深約10米的大坑,一輛正常行駛的卡車墜入其中,司機是一名74歲的男性。1月29日凌晨,事發地又出現了一個長約10米、寬約7米的大坑,與第一個大坑相連,深度無法測定。事故發生大約一周后,墜車的坑洞直徑從10米擴大到40米。由于沙土和水不斷流入坑中,救援工作進展緩慢。

為應對頻發的自然災害,日本公布了旨在建設抗災強國的國土強韌化下期計劃草案。
事發不久,埼玉縣政府成立了“恢復方法研究委員會”。由于地下狀況復雜,涉及面廣,該委員會委員長森田弘昭推測,“事故現場需要兩三年時間才能恢復如常”。
根據下期計劃,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盡快維護的橋梁約有9.2萬座,修繕完成率要從2023年度的55%提高到2030年度的80%,并計劃于2051年度全部完成。
第三,在計劃期間將實施約320項措施,包括應對南海海槽大地震、首都直下型地震以及改善疏散點環境等。
東京作為日本最大城市和國家政治經濟中心,人口密度高,自然災害隱患大,傷亡損失風險高。東京科學大學最新研究顯示,東京灣北部地下有多座隆起的“海山”,可能導致地震頻繁發生,甚至可能引發7級的首都直下型地震。日本政府2023年發布的《首都直下地震對策報告》中明確提到:未來30年內,東京首都圈發生7級以上直下型地震的概率高達70%。一旦發生,預估死亡人數將超2.3萬人,經濟損失達95萬億日元。東京消防廳的測試數據更觸目驚心:如果7級地震發生在工作日白天,僅東京核心區就會有42萬人被困在辦公樓內,8.5萬部電梯停運。
東京地震頻發,其安全避險之道,正在于城市“強韌化”(韌性)和防災治災水平的提升。為此,東京城市整備局編制了“防災城市建設規劃”,包括木質建筑密集區治理、建筑安全性提升、避難場所和避難道路空間規劃、災后恢復重建措施和保障、綜合水利措施推廣等主要內容。事實上,歷屆東京政府都將城市防災作為政府治理的重頭戲,“東京2040”戰略規劃也將“安全東京”列為核心發展愿景之一。為落實城市整體安全戰略發展要求,東京建立了完整的防災規劃體系,制定了綜合性的《東京國土強韌化地區規劃》、主要區域防災規劃(包括地震、風災和洪水災害、火山爆發、大規模突發事故、核事故災難)和相關專業防災規劃等。東京要求1981年前建造的老舊建筑強制加固,2024年起新建住宅抗震標準提升至“抗7級不倒”。
此外,下期計劃還就個別項目提出了數值目標。例如,吸取能登半島地震導致長期停水的教訓,到2030年度,要把連接疏散點等重要設施的上下水道的耐震改造比例從2023年度的15%提高到34%,并在2054年度全部完成。
編輯:張鈺梅" "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