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X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6755(2025)07-0053-03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25.07.014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fouling organisms in the aquaculture of Chlamys farreri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Bohai Sea
SUN Hanqing
(Yantai City Zhifu District Modern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motion Center,Yantai 2640o,China)
Abstract: The scallop(Chlamys farreri)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in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region and a primary source of income for aquaculture farmers in Yantai.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regional aquaculture scale and increased stocking density,frequent incidents of reduced scallop yields caused by fouling organisms have occurred.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types of fouling organisms, propose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biofouling under current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fouling atachment,implementing mechanized cleaning to lower operational costs,utilizing natural antifouling compounds for eco-friendly bifouling control,applying ec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to suppress fouling organism populations.
Key words:Chlamys farreri ; fouling organisms; mitigation;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櫛孔扇貝(Chlamysfarreri)是我國目前主要扇貝經濟種類之一,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山東省煙臺市海水養殖的主要選擇。2022年相關數據顯示,煙臺作為我國扇貝主產區,占全國生產總量的 54.9%[1] 。近年來,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和投放密度的增加,養殖中各類問題也逐漸凸顯。目前,部分養殖戶根據櫛孔扇貝繁殖季節為5月初至7月中、8月中至10月初,適宜水溫在
的特點,在7、8月間苗暫養,有效控制了病害發生。但走訪中發現,養殖減產、絕產的情況仍時有發生,主要原因之一是污損生物難以控制,出現該問題后缺乏有效、科學的治理措施。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本文以影響櫛孔扇貝養殖的污損生物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污損生物類型的研究,明確其對櫛孔扇貝養殖的危害,同時通過研究和實踐走訪,提出切實可行的治理策略,以期能夠為養殖戶提供科學的技術參考。
1黃渤海水域櫛孔扇貝養殖中常見的污損生物
1.1 軟體類動物
黃渤海存在大量野生軟體動物,主要影響櫛孔扇貝的污損生物包括牡蠣(Ostreidae)和紫貽貝(Mytilusgalloprouincialis)[3],食物來源與扇貝基本相同。牡蠣是優勢養殖物,其中長牡蠣(Crassostrea gigas)和褶牡蠣(Alectryonella pli-catula)的種群規模較大;而紫貽貝繁殖能力強,即使大量捕撈也能保持較大的種群規模,且其發達的足絲使其具有較強的附著能力。
1.2 腔腸類動物
此類動物不具備經濟價值,是主要的污損生物,其不僅影響櫛孔扇貝的養殖,對于牡蠣、刺參(Sticho-pusjaponicus)等,也有負面影響。從種群來看,黃渤海水域是以筒(Tubulariasp.)和枝(Obelia)為主,有生存能力強,繁殖速度較快等特征4。
1.3 苔蘚類動物
在海水養殖中污損生物的苔蘚類,主要是以苔蘚蟲(Ectoprocta)為主,由于其生存需要質量較高的水質,與扇貝養殖所需的水質接近,導致其在櫛孔扇貝養殖區域大量繁殖。雖然苔蘚類動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凈化水質,但是其繁殖速度過快,當種群過于龐大時,會影響到區域水流速度[5]
1.4 節肢類動物
即各類藤壺(Balanus)。藤壺在櫛孔扇貝養殖中影響更為嚴重,直接附著于扇貝表面吸取養分,且分泌物具有較強的腐蝕性。目前在海洋科學領域對于藤壺的治理方法有限,尤其在扇貝養殖領域,其耐藥性高于扇貝,在其附著之后,清理較為困難[]。
1.5 尾索類動物
黃渤海水域中主要分布的尾索動物是海鞘(Pyrosomellaverticilliata),在日本和韓國存在規模養殖,在國內一般作為污損生物處理。
1.6藻類
雖然櫛孔扇貝主要以藻類等浮游生物為食,但是有部分藻類對于櫛孔扇貝養殖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孔石莼(UluapertusaKjellman)、剛毛藻(Chl-adophora)等[,其主要負面作用是附著于櫛孔扇貝或養殖器材上,影響櫛孔扇貝攝取水中氧氣和養分。
2污損生物對櫛孔扇貝養殖的危害
2.1嚴重抑制櫛孔扇貝的生命活動空間
主要問題有三點:一是溶氧量降低。溶氧量是影響櫛孔扇貝能否存活和生長的核心因素之一,海鞘、筒等有附著性,無論是附著養殖器材,還是附著在貝殼上,都會直接影響到區域水流的速度,特別是苔蘚蟲種群擴大到一定規模后,空間內水流速度會大幅度減緩,導致水域溶氧量變低,當溶氧量低至0.2~0.8mg/L 時,櫛孔扇貝將室息死亡8。二是食物搶奪。部分污損生物食物來源與扇貝相同,養殖網籠外部包裹著各類污損生物,會導致水流中的浮游生物無法漂流到櫛孔扇貝的進食空間,或附著物影響貝殼張開,導致營養攝人不夠。三是區域水域污染。由于水流減慢,扇貝和污損生物的排泄物在空間內滯留,區域水質嚴重降低,并會滋生大量病原菌,導致櫛孔扇貝因生存空間惡化而死亡。
2.2直接增加櫛孔扇貝的養殖成本
櫛孔扇貝養殖設備構造較為簡單,主要為網籠和養殖筏架。
網籠作為一種耗材,其消耗情況直接決定了養殖成本。一方面,污損生物附著使用的生物性黏液(例如藤壺分泌的藤壺膠)由多種蛋白質構成[9],會對網籠造成一定程度的侵蝕;另一方面,有堅硬外殼的附著物隨海水流動摩擦網籠,以及清理聚集的附著物時敲打網籠,都會增加網籠磨損程度。
養殖筏架方面,污損生物大量附著在養殖筏架的網籠上,會增加整體重量,導致養殖筏架浮力不足、負荷過重,長期高負荷拉押,可能導致養殖筏架下沉或斷裂,造成網籠內養殖物出逃,筏架受損需維修或更換,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還可能會導致作業人員墜海,威脅人身安全。
3實現黃渤海水域污損生物治理的難度
污損生物控制難點如下:一是無法采用藥物控制養殖減產問題。部分污損生物的耐藥性高于櫛孔扇貝,例如節肢動物、尾索動物等,這使得耐藥性強的污損生物難以通過藥物清除;而水域pH值變化也會影響扇貝產量,通常情況下,櫛孔扇貝適應pH值在 6.5~9.0 之間,但為了確保其產量,一般將其控制在 7.8~8.5 之間[10],若使用藥物有效清理污損生物,水域 pH 值會發生變化,導致扇貝減產。二是污損生物的體積較小,很難有效清除。例如剛毛藻等藻類,在適合的水溫和 pH 值下,短時間內會再次大量繁殖[1]。三是粘黏性過強的污損生物難以清除。例如清理致密藤壺時,需要使用金屬利器將其翹起才能夠徹底摘除;而紫貽貝的足絲可能會直接纏繞在櫛孔扇貝的縫隙處,致使其難以被清除。
4實現黃渤海水域污損生物治理的策略
4.1結合污損生物生態習慣,降低附著概率
櫛孔扇貝養殖中污損生物主要問題在于粘黏附著,實現降低附著概率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主要污損生物生活在水域的上層和下層,即浮游類生物在水域表面生存,有硬殼的生物以及海鞘、苔蘚蟲等通常會附著在海底,所以可將櫛孔扇貝放置于中下水層,同時避免接觸海底;二是采用硬度較高的外套網,保證網孔間隙不影響水流,用外套網將部分污損生物與扇貝隔離,該方式僅需定期將外套網抽出更換晾曬。
4.2合理利用機械清除,控制人工成本
采用自動化提升裝置,將網籠從海里提出,再用高壓水槍清除網籠上的污損生物;或采用自動化裝置定時將外套網提出,用風機快速吹干,對附著污損生物進行快速滅活[12]。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人力成本與日俱增,采用機械處理的技術手段迫在眉睫。
4.3科學使用天然防污化合物產品
在以往養殖過程中,通常采取給網籠浸泡涂料的方法,使污損生物無法附著,但早期涂料中含有大量銅(Cu)元素,在海洋鹽度、溫度和pH值的共同作用下,涂料逐漸脫離并在海洋中聚集,導致一些海洋生物體內Cu含量超標,影響海洋生態環境[13]。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提升,以及材料科學的突破,天然防污化合物技術也逐漸成熟,例如天然提取的甾醇類物質,可以有效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抵抗和溶解藤壺生物膠,降低藤壺附著概率;再如桉樹提取物能夠有效抑制海洋中多種微生物群的生長,同時具有良好的驅蟲效果[14],可在養殖區域控制污損生物的繁衍。
4.4充分利用生態控制法,減少海洋污染
通過生態控制法,不僅能有效解決污損生物影響,還能實現混合養殖,提升整體經濟效益。目前可行方案如下:第一,投放蟹類,黃渤海水域的主要蟹類經濟作物包括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花蓋蟹(Charybdisjaponica,又名日本)等[15],蟹類通常會在海底“臥沙”,以紫貽貝、牡蠣等為食物,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不會攻擊櫛孔扇貝;第二,投放海膽(Echinoidea),黃渤海海域的主要海膽種群類型有黃海膽和紫海膽兩種,其流動性相對較大,通常以浮游生物為食,可以抑制藻類的過度生長,同時能夠分解海底的有機碎屑。以上生物都具備食用污損生物的特性,且非附著類生物,并居住于海底,不會對櫛孔扇貝產生損害。
5結語
本文以櫛孔扇貝養殖為研究對象,發現在養殖過程中污損生物影響生產數量和質量。對此,首先從污損生物的類型研究出發,明確污損生物的類型與影響因素,并結合養殖戶的實踐經驗和研究獲取階段性成果,總結出降低附著概率、機械清除、借助天然化合物、生態控制法四個方向行之有效的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夠為櫛孔扇貝養殖戶在污損生物治理方面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于瀟.煙臺扇貝養殖區水質變化及其對扇貝生長的影響[D].煙臺:煙臺大學,2020.
[2]寇凌霄.我國四個主要扇貝品種介紹及養殖發展對策[J].河北漁業,2012(6):56-59.
[3]王雯夫.河北昌黎海灣扇貝養殖設施上的污損生物IRI分析[J].河北漁業,2010(11):42—43,61.
[4]廖宇琦.深水網箱網衣清洗裝備的空化特性及性能測試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22.
[5]吳建平,丁立群.中國不同海域海洋生物污損特征試驗的總結[J].涂料工業,2023,53(9):30-35.
[6]狄志剛,官自超,劉亞安,等.典型海洋生物污損過程及涂層表面特性對其附著行為的影響J].涂料工業,2024,54(7):77-82.
[7]欒淼,柯可,王文豪,等.扇貝養殖期控制污損生物方法[J]科學養魚,2024(5):69-70.
[8]尤艷.水產養殖中的水質問題及解決措施[J].江西農業,2017(23):120.
[9]王緒霞,張龍雨,王磊,等.藤壺附著機理及其粘膠蛋白的研究進展J」.生物工程學報,2022,38(12):4449-4461.
[10]袁有憲,陳聚法,陳碧娟,等.櫛孔扇貝對環境變化適應性研究:鹽度、pH對存活、呼吸、攝食及消化的影響[J].中國水產科學,2000,7(4):73-75.
[11」盧鈺博,于瀟,李希磊,等.養馬島扇貝養殖區浮游藻類的生態特征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系[J].福建水產,2019,41(3):207—216.
[12]大連海洋大學.一種扇貝養殖籠清除裝置:2023232206182[P].2024—06—14.
[13]馬星.聚乙烯類漁網防污涂料的制備與安全性評價[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6.
[14]趙宇寧,張皓冰.桉樹提取物及其化學成分的抗原蟲作用[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2016,34(2):171—178.
[15]吳強,王俊,李忠義,等.黃渤海春季甲殼類群落結構的空間變化[J].水產學報,2012,36(11):1685—1693.
(收稿日期:2025-02-20)